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來自未來的2020

    粗心、漏題怎麼辦?

    題目至少讀兩遍。(不讀題或不細心讀題的,要培養他耐心讀題的習慣,低年級的孩子還需要指讀,一道題目至少讀兩遍再答題。)

    做完題目要檢查。(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長或者輔導老師給他們檢查作業。把錯題圈出來,孩子再訂正,這樣錯誤是改正過來了,但是孩子能學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嗎?)

    讓孩子自己當老師。(把課本或者參考答案直接給孩子,讓他們用紅筆自己訂正錯誤並且評定分數,這樣他們可以很明顯得發現自己粗心或者漏題的現象,家長這時再引導一下,幫助孩子培養細心的好習慣,鼓勵他們以後取得更好的成績!)

  • 2 # 琴響百鳥會

    這可能是多方面的,1家長總是嘮叨和指責孩子的弱點,2孩子飲食結構不愛吃蔬菜,3飯後不愛喝水。4需要給孩子設立獨立的學習房間。5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時間。比方說,開電視。夫妻大聲講話,家庭猶如課堂。

  • 3 #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

    這個問題非常有普遍性,普遍到什麼程度呢?以我的經驗看,至少有80%的家長,都有過類似的抱怨。

    這種抱怨,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會的題目做不對,粗心;二是提醒了很多次不改正,沒記性。

    每個家長都說得理直氣壯,無可辯駁,情況果真是這樣嗎?我們看案例:

    也是一個小學的家長,孩子在做數學題時,也存在“粗心”的毛病,會做的題目老是做錯。

    但這個家長沒有像“正常”家長那樣提醒或者批評孩子,而是對孩子的作業和試卷以及做數學作業時的行為和習慣,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分析。

    他這一觀察和分析,就有了重大發現:

    1、孩子該會的題目做錯了,幾乎都是因為計算結果出錯,尤其是步驟比較多的計算。

    2、計算錯誤大多數是因為分步計算中,上一步的數字或計算符號在下一步被抄錯了,比如:上一行是“-5”,下一行有可能抄成“+5”;上一行是“8”,下一行有可能變成“3”。結果自然不可能對。

    3、為什麼會兩步之間抄錯呢?是因為上一行的內容,被自己寫字的手擋住了。寫下一行時,孩子不是眼睛看著上行抄、而是憑記憶記。

    4、為什麼會被自己的手擋住呢?是因為寫字時握筆姿勢不對。孩子寫字時,手腕向內轉,導致上行的內容被擋住。

    這個家長使用的方法,我把它總結為“剝洋蔥法”,刨根問底,找出癥結根本,就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直到最後一層:

    1、透過卷面或作業,看出現的什麼型別的錯誤(如計算結果)?

    2、錯誤的第一層原因是什麼(如上一行的數字或符號抄錯)?

    3、錯誤的第二層原因是什麼(因為上一行被擋住)?

    4、錯誤是否有第三層原因(如握筆姿勢)?

    如果這個家長不是細心地使用“剝洋蔥法”層層發現根本問題,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細心,會有用嗎?

    所以,抱怨孩子“粗心”的家長,往往家長也不怎麼細心,甚至還有點“不專業”。

    這是家長常說的孩子的“粗心”的情況。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家長常說的孩子“沒記性”,說過的事情老是忘。不光家長,有些老師有會有這種抱怨。

    比如,應用題計算結果要帶單位、要寫答句等。就經常有學生會忘記。

    這種情況不光在數學中,在其他學科中也常有。所以,雖然我是教數學的,但我接下來想舉一個語文的案例,是我一個教語文的同事講給我聽的,我覺得對家長可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他們班有一個同學,有一個字老是寫錯。哪個字呢?“商量”的“商”,老是寫成“摘”的右半邊。家長提醒了十次八次改不了,後來把這個字貼在孩子的書桌上。好了些,但也還是常錯。

    對“正常”家長來說,是不是可以開始批評了呢?好像可以了哈,給了你那麼多機會你還是錯。

    但人家這位家長沒批評,而是每天問孩子至少三遍:“商量的商怎麼寫?裡面是‘八口’,還是‘十口’”?有空就問,不厭其煩,而且語氣非常溫和,不生氣。後來,每當家長一開口問的時候,倆人都會會心地一笑。孩子笑的意思是:“這麼簡單的問題我竟然老是忘,不過我這回記住了”;家長笑的意思:“我又要問嘍,還要我一直問一下去嗎?”

    這個過程持續了多久呢?答案是:三個月!

    當然,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比如一個多月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了。但他們持續了三個月。比起有的家長提醒十次八次就開罵(關鍵是不解決問題),到底是孩子沒記性呢?還是家長沒耐性呢?

    其實關於孩子記性的問題,我曾請教過一位學生物的朋友。他說讓孩子糾正一個錯誤的認真,往往要比建立一個新的認真難得多。

    人們學了一個新的知識後,會在大腦的神經元之間形成一個突觸。當人們發現這個知識是錯誤的時候,這個突觸往往並不會消失,而是產生一個新的突觸。所以有時候讓人們忘掉一個東西是很困難的,我們能做的可能只能是不斷強化新的突觸。

    我這個朋友還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小時候一個認知錯誤,到現在雖然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但一不小心還會錯的?”

    我想了想,還真有。比如,我們老家的方言裡常把“綠”讀成“路”,我現說到這個字時,經常會在腦子裡糾結一下,確認正確的讀音才說出來。但有時說話“不過大腦”時,還會錯。

    你說這種時候我應該受批評嗎?自認為似乎不應該。

    所以對孩子有時候重複犯的錯誤,我們是應該怪孩子“不長記性”呢?還是家長需要再多點耐性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粉底適合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