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檸羽76876

    農諺,是指關於農業生產的諺語。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經營管理的經驗等。

    關於農業生產的諺

    農民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的經驗

    起源作用數量特點內容特點結構分析正確理解農諺農諺示例

    基本解釋

    農諺是指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農業諺語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對天時氣象與農業生產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昇華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雖寥寥幾字,卻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可謂道理深刻。

    農諺

    它產生於農業生產實踐,又指導和服務於農業生產實踐。不但在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對促進農業生產豐產豐收有重要意義,而且在科學種田較普及的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難怪農民伯伯十分在意它,乃至銘心不忘。現就嘉定江橋、南翔、馬陸一方,對水稻從種到收的諺語與讀者共享。亦望對外地來滬新農民有所幫助。“種到老學到老,不要忘記河泥稻”:即種稻的最好基肥是草河泥,亦就是農家自造的塘草泥

    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係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鬥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溼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以及“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隻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5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像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瞭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並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列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數量特點

    收錄分佈

    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據筆者對該書5953條農諺的統計,屬於時令之部的為2961條,佔全部的40.45%;氣象之部1556條,佔26.22%,作物之部1020條,佔17.18%;飼養之部251條,佔4.23%;箴言之部707條,佔11.91%。從個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佔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器耕種,農業技術起了多麼大的變化,只有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的。為了正確掌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經受了足夠的教訓,因而以時令為中心的農諺竟佔到40%左右。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是無法克服的莫大威脅,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諺也佔到1/4。

    費潔心所收的農諺,限於他個人的條件,共只5953條。建國以後,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為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餘條,經過歸併整理分類,共得31400餘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料直至花卉為止,據筆者統計,共約16200餘條;下冊為總論及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肥、種、田間管理、水利及氣象等,共約15200餘條。又將該書上下兩冊按類分別統計結果,大體上同上述費潔心的統計結果類似。但所見的規律性更為明顯。即全部農諺中,以氣象農諺最佔多數,共得7903條,佔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條,佔全部的14.56%;第三是麥類,共3596條,佔全部的11.45%。其餘的分散到各種作物上,條數有多有少,都遠不及稻麥那樣多。稻麥及粟黍類農諺條數的比例,很像筆者對《古今圖書整合》草木典谷部文獻所作統計的結果,在《整合》中,也是以稻的文獻量佔首位,各種麥合起來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佔比重超過其他任何的作物。文字記載量的比重同農民口頭諺語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如實反映。將果樹和蔬菜類供不應求也只得1571條,佔全部的5.00%。糧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遲至明末才引進普及的。玉米很快積累起222條,當然比重不高,僅佔0.70%;甘薯積累起366條,佔1.16%。自古農桑衣食並舉,棉花較之蠶桑是後起的,但推廣極快,積累的農諺超過了蠶桑,棉花有1243條,佔3.95%;蠶桑只355條,佔1.13%,蠶桑的農諺不應這樣少,其原因待查。農作物和畜牧這糧畜兩條腿中,畜牧部分的農諺遠少於作物,只有1433條,佔全部的4.56%,這是中國農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飼養家畜。在家畜的農諺中,以豬最多,豬在南方是舍飼雜食,不需草場牧地。家畜農諺一個突出之點,是對家畜的鑑別農諺較多,且很生動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之類,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內容特點

    地域性和普遍性

    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穫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閒、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閒,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準備過冬的。地域性差別最大的是播種期,華北種麥的適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浙江則是:“寒露早,立冬遲,霜降前後正當時”。種芝麻和小米,華北是:“小滿芝麻芒種谷”,浙江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許多農諺裡,儘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溼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寸麥不怕盡水,尺麥但怕寸水”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如華北、陝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於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學性

    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諺的最重要特點,由於農諺是口頭相傳的,必須簡短流暢,便於記誦。但它的內容又很豐富,所以必須精練深刻,發人深思。許多農諺看來似屬簡單淺顯,其實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予以分析說明。例如種植綠肥的農諺:“若要草子好,經常三分燥。”一般地說,草子是喜歡溼潤土壤的,但歡喜溼潤並不等於不需要空氣,農民特別指出“經常三分燥”。據科學研究證明,草子田土壤的溼度以70%左右最好,由於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層的厚度,縮短了還原層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發展良好,這就是農諺的概括性和科學性所在。其他如“麥澆芽,菜澆花”6個字就概括了兩種冬作的施肥關鍵;“山園直插,蕩園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據不同水分條件,採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糞冷,馬糞熱”,在牛馬糞中還分冷熱,似乎沒有道理,實際上由於牛、馬的飲料不同,糞中微生物的活動也不同,發酵發熱的能力是大有差別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品質。如農諺指出:“九耘谷無毛,三削麥無糟”,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如何解釋透徹,還值得深入考慮。有些農諺必須通過科學研究才能揭發其理論意義,例如“種稻難種三黃稻”,“有錢難買大肚黃”。農民水稻專家陳永康提出的三黃三黑問題,幾年來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和陳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學實驗,初步明確了“黃是代表晚稻個體發育過程中在轉折點上的一種生理狀態,每次落黃後,植株即轉向另一新的階段”。這才算初步闡釋了三黃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不同意見的爭論。農諺中像這種概括性強,富有深刻科學原理的,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通過具體試驗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眾性和通俗性

    農諺極大部分作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這就決定了農諺的思想、感情以至於表達形式必然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富有生活氣息、泥土氣息的,並且便於記誦,相互傳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產技術措施與人的關係聯絡起來說明,最易為群眾所接受。如說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髮根,但又不必太多,農諺就說:“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在我們繼承農諺遺產、總結農諺的特點時,必須把握農諺的群眾性和通俗性這一特色。

  • 2 # 戲緣劇社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農諺,他是幹什麼用的.百度上的解釋是這樣的: 農諺是指關於農業生產的諺語。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經營管理的經驗等。

    哦,農諺原來就是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有關農業的經驗.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回答這個問題,那就簡單了。

    在中國,農諺大多和時令節氣有關.筆者小時候曾在農村帶過一些時間.就曾聽到過一些.比如說像什麼”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早霧一散見晴天,早霧不散是雨天”以及”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等等,這些農業諺語無不孕育著幾千來祖先的智慧,從這些諺語中,可以看出祖祖輩輩對科學的認知和運用.,更能看出中國農耕文化的特點與發展。

    作為廣大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對天時氣象與農業生產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昇華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農業諺語。雖寥寥幾字,卻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可謂道理深刻。作為後備的我們應該好好的繼承和發揚下去

  • 3 # ALAN179411344

    好吧我也來湊個數

    第一個農諺

    一暗一亮石頭泡漲

    解釋:就是要下很久很大的雨。

    第二個農諺

    燕子低飛大雨到

    解釋:馬上連綿雨

    第三個農諺

    溼缸鹽發潮,不久大雨就來到

    解釋:馬上要下暴雨

    現在就知道三個,其它的忘了。

  • 4 # 金玉芸芳

    農諺是指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種,秋無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五月端午晴,爛稻瓜田膛…

  • 5 # 深海魚亡

    1、麥子收在犁上,穀子收在鋤上。

    2、豐收之年,不收無苗之田。

    3、白露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4、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

    5、農業要增產,種子是關鍵。

    6、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7、二月二打雷,稻米較重捶。

    8、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

    9、高粱稠了難通風,秸倒粒癟減收成。

    10、春雪填滿溝,小麥要減收。

    11、隨熟隨收隨運糞,抓緊耕翻莫停頓。

    12、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13、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4、看著鄰居再種地。

    15、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

    16、白露秋分頭,棉花才好收。

  • 6 # 與君共品一山水

    1,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3,稻田水多是糖漿,麥田水多是砒霜。

    4,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5,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

    6,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 7 # 光影最強音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形成很多的農諺,有些是關於農耕生產,有些是天氣變化,有些人情世故,其實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有其準確性和知識性及教育性的。如: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燈。(農曆八月十五如果下雨,正月十五就會下大雪)

    水缸出汗蛤蟆叫,工夫不大大雨到。

    清晨涼中午熱,要想下雨得半月。

    日暈生雨,月暈生風。

    雲彩往南下滿潭,雲彩往東下滿坑,雲彩往北幹磨蹭。

    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日落胭脂紅,無雨也有風。

    麥蓋三場被,頭枕蒸饃睡。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夏至秧大把夯。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

    寒露至霜降種麥不慌張,霜降至立冬種麥不放鬆,立冬到小雪種麥顯晚些。

    芒種趕天,夏至趕時。

    雨種穀子晴種棉,栽菜宜選連陰天。

    年怕中秋月怕半,莊家就怕誤時間。

    蠶老一時,麥熟一晌。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

    吃飯在牙口,種地在茬口。

    種地沒巧三年一倒(調種)。

    好牛不立,好馬不臥。

    寸草鍘三刀,料少也長膘。

    貓記千狗記萬,老母豬隻記八里半。

  • 8 # 甲乙丙丁日月星

    農諺原是民間用來預測環境與農家相關的生活,事物,特別是預測天氣氣候變化及對莊稼的影響的。經過長期發展,和人們不斷的研究考證,並加以完善和高度概括而變成一種經驗得以留傳開來。

    下面我就寫兩句我們這一帶所留傳的農諺—

    2、二月初一雨雪大,忙種前後有一怕。

    3、二月清明花不開,三月清明花開敗。

    4、三月三的風,四月四的雨,小麥黃疸穀子秕。

    5、五月旱不算旱,六月連雨吃飽飯。

    6、六月十三,遍路不幹,若不下雨,必定陰天。

    8、早晨地罩霧,儘管晒稻穀。

    9、霜下東風一日晴,霜加南風連夜雨。

    10、日落烏雲起,來日必有雨。

    11、虹高日頭低,早晚批蓑衣。

    12、磨子雷,黃雲飛,嚴防冰雹別出門。

    13、秋雷走得早,春雨多不了。

    14、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16、雨淋白露夜,大旱十個月。

    17、東北風,雨祖宗。

    18、三月南風下大雨,四月南風晒河底。

    19、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若再逢三卯,處處棉花豆麥實。

    21、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歌好晚禾。只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奈何。

    22、立冬之日怕逢壬,來年高田枉費心。若是正值壬子口,災害疾病要傷人。

    23、(大年)初一若黑四邊天,大雪紛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 9 # 風雨無懼

    小時候去舅舅家,外公常出門看天色,然後自言自語說出幾句讓我似懂非懂的話來。我問外公是什麼意思,外公則會耐心的告訴我他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直到讀初中,我才知道,那叫"農諺"。

    農諺,即有關農業生產的俗語,它是農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農業諺語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業經驗,一般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大多是一個容易理解的短句或押韻的口語形式。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都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經營管理的經驗等。

    我一直牢記在心的兩句農諺是:"春不種,秋不收"、"清早發東風,出門請郎中"。

    "春不種,秋不收",這句諺語是告訴種地的人,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努力耕種土地,要及時按照季節,播種農作物,正所謂"春種一糕粟,秋收萬顆數",一定要努力耕種田地。這樣到了秋天就有更多的收入。如果要懶墮的話,秋天就沒有收入。到了冬天就要捱餓。所以說要春天是一年之首,一定要在春天就要開始努力,爭取取得大的豐收。

    農事如此,其實任何事情何嘗不是如此呢?所謂"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的是同樣的道理。人生必須勤奮努力,才會有所收穫。

    "清早發東風,出門請郎中"這句農諺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了解一下這裡所說的"東風"的意思。有些人認為東風是朝東邊吹去的風,其實不是這樣的,是從東邊刮來的風。因為氣象學上規定了,把風吹來的方向確定為風的方向。比如南邊吹來的就是南風,北邊吹來的是北風。當風向在某個方位左右擺動不能肯定時,為了區別對待就會加上一個“偏”字,如偏南風。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大清早上的時候如果就刮東風了,那當天的就可能會有大雨,最好不要出門,不然被雨淋感冒了,那自然就得去找郎中了。農村的老輩人常說“東風雨,西風晴”是有道理的,因為東風一般會帶來雨水,而西風則會天氣放晴。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借東風,可見他對天文方面瞭解多麼透徹。

    記住一些農諺,對生產生活不無幫助。

    春雷響,萬物長”:春天打雷,即是要下春雨了,春雨潤萬物嘛,所以萬物生長。

    大雪滿天揚,來年穀滿倉”: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話,第二年穀物就會有好收成。

    天上有了掃帚雲,不出三天大雨淋”:天上出現掃把雲,表示要下大雨了。

    “魚躍花,有雨下”:池塘裡的魚翻跳,表示要下雨了。

    削斷麥根,牽斷磨百心”: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晚霞度行千里,早霞不出門”:就是說有晚霞的話,以後幾天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早霞出現的話天氣就會變壞。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這二年":牛年馬年裡風調雨順,莊稼都會有好收成,不愁不豐收,而雞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澇,往往歉收鬧饑荒。

    "有個歪木頭,沒個歪匠人":這條農諺和“正歪樹”息息相關,樹長歪了,優秀的木匠可以把它修正過來,變廢為用,而不能簡單地棄之不用或跟著歪樹把自己也帶歪。

    "頭伏蘿蔔末伏菜,中伏蕎麥熟得快":剛進入頭伏(初伏),山裡人就開始忙著種胡蘿蔔、水蘿蔔、紅心蘿蔔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則適宜播種蕎麥。末伏(三伏)是播種大白菜的最佳時節,一到末伏,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小菜園裡忙著種白菜。

    "澇了伏頭旱伏尾":就是初伏的前一天,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無疑。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在農村,芒種前後是一段農事活動非常忙碌的時間,既涉及收穫,也涉及播種。

    "麥黃農忙,秀女出房":意思是說在此節氣,連女子也要下地幫助度過“農忙”;在河北某些地方,芒種這天則有“嫁樹”的習俗: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高手在民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自己往往自以為是,其實是特別幼稚可笑!多向人民群眾學習,我們將變得更加聰明起來!

  • 10 # 飛的更高826

    地是寶中寶,沒它活不了。 犁得深,耙得勻,土裡長出金和銀。

    耕地不平,難保墒情。一年一層皮,十年深一犁。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冬麥要壓,越壓越發。

    玉米見了缺,一夜長一節。

    紅薯沒有娘,雨後勤翻秧;芋頭勤摘花,刨時用車拉;想要棉花好,掐頭抹耳朵。

    天晴不開溝,雨雪水橫流。

    天上出現鯉魚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掃帚響,糞堆長。犁地深一寸,等於上層糞。

    犁地要見死土,耙地要見撲土,耩地要見溼土。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有錢買種兒,沒錢買苗兒。

    壯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丟。好種出好苗,好樹結好桃。

    棉花鋤八遍,棉桃成串

    旱豇豆,澇小豆,不旱不澇收綠豆。

    晒不死的棉花,下(雨)不死的南瓜。

    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蔥。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能換錢。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溫防腐爛。

    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

    三月驚蟄又春分,整地保墒抓關鍵。

    四月清明和穀雨,種瓜點豆又種棉。

    五月立夏到小滿,查苗補苗澆麥田。

    芒種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麥開鐮。

    小暑大暑七月間,追肥授粉種菜園。

    立秋處暑八月天,防治病蟲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種麥奪高產。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進行打場連。

    立冬小雪十一月,備草砍菜凍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總結全年好經驗。

    現在很多農諺都被科學參考,可見我們的老祖是多麼的智慧。

  • 11 # 萌萌噠蘿蔔先生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將來到

    1、立春落雨,一年多雨。

    2、雷響驚蟄前,一個月不見天。

    3、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4、春分後落雪米,百廿日後見風水。

    5、春雷早,颱風多。

    6、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

    7、雷響立夏,無水洗犁耙。

    8、雨打芒種頭,河魚眼淚流;雨打芒種腳,河潭刮三刮。

    9、黃梅迷霧,雨在半路。

    10、夏至西南風,久雨落滿潭。

    11、夏至有雷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12、夏至大濫(大雨或久雨),黃魚當飯,棉花爛了成片壇。

    13、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4、小暑一聲雷,重新做黃梅;小暑起西北,鯉魚飛上層(兆水澇)。

    15、立夏起東風,小滿、芒種、夏至滿(指多雨)。

    16、小滿無雨晴得猛。 17、芒種不落雨,二日半做大水。

    18、夏至寒,多雨水。

    19、夏至落大雨,八月做大水;夏至無大雨,八月無大水。

    20、小暑多晴天,大暑多雨天。

    21、大暑不落到立秋,立秋不落到處暑;處暑無雨白露枉來臨(兆晴旱)。

    22、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23、伏裡不熱,九里不冷。

    24、小暑銀雨,大暑金雨。 25、吃了重午粽,還要凍三凍。

    26、五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被,有谷無米。

    27、六月不響雷,十六個釀禾雨作一堆;早稻挑不歸,晚稻晒成灰。

    28、淘浪(夏沿海陣雨)淘,有米沒有柴。

    29、日暖夜寒,海水也幹(兆夏旱)。 30、紅雲蓋頂,找地安艇(兆颱風)。

    31、西風轉西北,搓繩縛茅屋(兆颱風)。 32、颱風靠雷壓,壓一日,保一日。

    33、六月怕盡,七月怕半,八月怕初(指颱風易登陸時節)。

    34、立秋響雷公,今後怕颱風。 35、立秋聞雷,百日見霜。

    36、夏至響空雷,早稻挑歸,晚稻成灰。 37、立秋勿落要秋旱。

    38、六月立秋趕緊收(颱風來早);七月立秋慢慢收(颱風來遲)。處暑勿霧,晴到白露。

    39、處暑晴,霜雪早來臨;處暑雨,霜雪遲半月。

    40、白露日落雨,一滴雨,一枚蟲。

    41、霜降不降,有四十九日沆(兆久雨)。

    42、七月秋霖(小陣雨)八月烏(陰天)種田兒郎好唱歌。

    43、立冬無雨一冬晴。

    44、冬至紅,年邊滃(溼爛);冬至烏,年邊疏(少雨)。

    45、冬至掛虹,一個月雨濛濛。 46、雨夾雪,落勿歇。

    47、臘月暖,六月旱;臘月寒,六月水。

    48、冬暖要防春寒。 49、立冬落雨一冬落(指爛冬)。

    50、立冬發霧冬至雨。 51、大寒小寒要春梅。

    52、穀雨前,好種棉;穀雨後,好種豆。

    53、大麥不過夏;小麥不過滿(夏指立夏,滿指小滿)。

    54、芒種前後,夜當日走。

    55、五月掛虹,瓜果沒種。 56、棉花立了秋。大小一齊揪。

    57、白露白露,一籮番茹一籮芋。

    58、白露白茫茫(晚稻揚花),寒露黃沙沙(晚稻成熟)。

    59、晚稻不吃寒露水,小麥不聽交夏雷(交夏即立夏)

    1.日出貓迷眼,有雨不到晚。 2.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日落烏雲洞,明朝晒得背皮痛。4.東方日出白,就要有風發。

    6.月著蓑衣,天要下雨。 7.半夜無星,大雨快臨。

    8..要知明天熱不熱,就看夜星密不密。 9.烏雲接日頭,半夜雨稠稠。 10.天上起了鯉魚斑,明天晒穀不用翻。 11.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12. 棉花雲,雨快淋,缸爿雲,晒死人。 13.東南風,幹鬆鬆;東北風,雨祖宗。 14.東風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15.西風剎南腳,泥頭晒勿白。 16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 17小暑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公。 18五月南風落大雨,六月南風海要枯。 19虹高日頭低,明朝著蓑衣;20虹低日頭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21東虹日頭西虹雨。

    22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23雷打驚蟄後,低地好種豆。

    24南天霍西(閃電)火門開,北天霍西有雨來。

    25東霍霍(閃電),西霍霍,明朝仍舊幹卜卜。

    26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 27早霧一散見晴天,早霧不散是雨天。 28霧裡日頭,晒破石頭。 29六月裡迷露,要雨到白露。

    30三朝霧露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31早晨落雨飯後停,飯後下雨不得晴。 32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後麻花落勿停。

    33一落(下雨)一個泡,落過就好跑;34一落一個釘,落煞落勿停。 35蛇過道,大雨到;36蛇上樹,有大雨。 37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 38蜻蜓成群繞天空,不過三日雨濛濛。

    39河底泛青苔,必有陣雨來;40煙囪不出煙,一定陰雨天。

    41 正月八,二月八,小貓小狗全凍煞。(寒潮來臨) 42八月南風二日半,九月南風當日轉,十月南風轉一輪。 43清明有雨正黃梅,清明無雨少黃梅。 44端午落雨還好熬,初六落雨爛脫瓦。

    45 夏至三朝霧,出門要摸路。(多雨) 46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 47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雨打黃梅腳,車水車斷黃牛腳。 48未秋先秋,踏斷蠻牛。(乾旱需戽水)

    49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50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51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52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53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54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55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56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57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58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59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60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61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62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63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64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65夏至無雨,囤裡無米

  • 12 # 樹德漢碩

    很快就到夏至了,6月21號,五月初一交夏至,也巧了,百年不遇,初一夏至又逢日食奇觀。我就夏至為題說幾句有關夏至的農諺,以娛友友:

    長到夏至,短到冬買。

    夏至無風,瓜果成功。

    夏至無雨,礁頭無米。

    夏至出蒜,不出就爛。

    夏至未過,水袋未破。

    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插老秧,只能喝米湯。

    夏至谷長穗,白露豆結頂。

    夏至無青麥,寒露無青豆。

    夏至靠端陽,麥子不上場。

    過了夏至節,鋤地不能歇。

    夏至日落雨,一滴值千金。

    雷打夏至節,六月田開裂。

    夏至烏籠籠,大水浸到冬。

    夏至是晴天,有雨在秋邊。

    夏至起西南,時裡雨潭潭。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初一逢日食,千奇百怪事必多。

    不過夏至天不暑,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不過禾不黃,鳥兒不叫天不光。

    夏至栽秧時管時,芒種栽秧天管天。

    夏至有雨主大收,處暑有雨萬人愁。

    夏至不過天不炎,冬至不過時不寒。

    夏至鳴雷三伏旱,夏至無雲三伏熱。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冬至,日亱相距;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

  • 13 # 聆語兒

    1、朝有破紫雲,午後雷雨臨。

    2、紅雲變黑雲,必定下雨淋。

    3、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4、烏雲接日,雨即傾滴。

    5、黑雲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6、四季東風下,只怕東風颳不大。

    7、瑞雪兆豐年。

    8、小雪雪滿天,來年定豐年。

    9、秋分晴到底,礱糠變成米。

    10、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11、春天颳風多,秋天下雨多。

    12、先下牛毛沒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

    13、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14、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15、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16、亂雲天頂絞,風雨來不少。

    17、春雪填滿溝,夏田全不收。

    18、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19、早上朵朵雲,下午晒死人。

    20、十霧九晴。

    21、東風下雨東風晴,再刮東風就不靈。

    22、麥田開水溝,下雨不用愁。

    23、穀雨前,小滿遲,立夏種花正當時。

    24、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2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6、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

    27、臘雪是寶,春雪是草。

    28、旱淋白露幹,大旱十個月。

    29、四月初八烏漉禿,高低田盡熟。

    30、天上花花雲,地上晒死人。

    31、月出被雲掩,明天是好天。

    32、曉雲東不至,夜雲秋過西。

    33、早後日珥,明日有雨。

    34、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連。

    35、雲釣午後排,風色屬人猜。

    36、春雨漫了壠,麥子豌豆丟了種。

    37、麥裡苦蟲,不凍不行。

    38、夜星繁,大晴天。

    39、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40、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41、寒九溼三春,菜麥勿生根。

    42、先響雷不下,後響雷不停。

    43、冬天施河泥,防凍又肥田。

    44、早白暮赤,飛沙走石。

    45、雲交雲,雨淋淋。

    46、雲在東,雨不凶。

    47、六月蓋被,有谷無米。

    48、暮看西邊明,來日定晴明。

    49、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50、立了秋,那裡下雨那裡收。

  • 14 # 三昧茶齋

    農諺是指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雖寥寥幾字,卻是對農業生產與天時氣象關係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可謂道理深刻。

    本人在農村生活了十三年,經常聽到農諺。如“有雨四方亮,無雨空頂上”,“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

  • 15 # 明君天下

    春冷有雨,秋熱有雨,還有晴明難得明,穀雨難得雨,雲彩往北,大雨瓢潑,雲彩往東,一場空,雲彩往西,牛官,哭唧唧,雲彩往南一場幹

  • 16 # 野山261

    冀中一帶流傳農諺:

    燕子低飛蛇過道,不久就有大雨到。

    東虹風,西虹雨,南虹過來一陣黑。

    地凍車響,蘿蔔正長。

    小雪不除菜,必定有一害。

    芒種對上麥子收。

    六月六,秀谷莠。

    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遮月。

  • 17 # 樂朝談古論今

    就現在農家諺語,倒是會聽到50歲以上的人會說幾句,現在很多年輕不知道這些諺語,諺語是先人祖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有一定實踐道理,我們應當繼承發揚下去!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壠,麥子豌豆丟了種。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好花結好果,好種長好稻。

    好種出好苗,好花結好桃。

    好種出好苗,好葫蘆鋸好瓢。

    什麼種子什麼苗,什麼葫蘆什麼瓢。

    種不好,苗不正,結個葫蘆歪歪腚。

    立了秋,那裡下雨那裡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處暑裡的雨,穀倉裡的米。

    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麥苗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

    大雪飛滿天,來歲是豐年。

    大雪下成堆,小麥裝滿屋。

    今冬大雪飄,明年收成好。

  • 18 # 歐洲任導

    農諺是指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的傳承。比如,瑞雪兆豐年。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理。先下牛毛無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麥怕清明霜,谷怕老來雨。等等。

  • 19 # 叄勺記

    “芒種下雨火燒溪,夏至下雨路泥濘。”意思是說芒種下雨會很熱,夏至下雨道路會不好走。空氣溼度大,水分足,莊稼長勢好能有個好收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代社會“有錢人能夠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