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涵G
-
2 # 容安心理psy
如今的來訪者都“成精”了。不需要諮詢師開口,自己就可以將所有問題一股腦都推給原生家庭。父母皆禍害,彷彿大家都一夜頓悟,自己所有的困苦都來自小時候父母的“迫害”。
然並卵,你能換父母嗎?你能重新活過嗎?不能!那麼,今時今日,原生家庭除了讓我們抱怨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作用呢?有!
對原生家庭的抱怨使我們成功地逃避了自我攻擊。所有我們感受到的不舒服,如果是由自己引發的,將是“自作自受”,也必將由自己的努力而改變。但如果是由於小時候受到了“苛待”或是“忽視”,那麼一切罪過都將由於原生家庭揹負。這背後的邏輯也將變成,如果我要好起來,那麼父母必將先改變,因為我的問題是父母帶來的。
這就有問題了,因為父母很難自覺自願地在孩子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損傷權威身份;也很難承認自己堅信了幾十年的育兒觀念是錯誤的、對孩子有傷害的;更難接受自己傷害了孩子並至今讓子女蒙受痛苦。這些也不難理解,讓父母認錯並改正的難度比花些銀子做心理諮詢的難度高多了。
然而,我親愛的來訪者,你知道嗎?你出銀子做諮詢,諮詢師是不能幫你爸媽改毛病的…很抱歉說出這句令人失望而又千真萬確的大實話。
作為諮詢師,其實我們很高興來訪者能夠坦誠自己過往的經歷,也很欣慰能夠聽到來訪者對問題的分析。然而,討論原生家庭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定不是簡單的指責控訴,痛悔自己投錯了胎,而是在分析原生家庭的過程中瞭解自己,進一步覺知自己,理清現在與過往的關係,將自己從原生家庭種在我們潛意識中的痛苦中剝離出來,打破重複性強迫的怪圈,使自己的生活可以朝著快樂的康莊大道撒丫子跑。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糾纏、痛苦,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完成自我分化。Bowen在系統家庭理論中提出,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員必要的成長目標,是在理智與情感上將自我獨立於他人之外。
自我分化有兩個層面,一是內心層面,二是人際關係層面。在內心層面上,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在人際關係層面上,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Korrey,2010)
您是否對他人過分順從?
您是否對父母沒有理由的憤怒和逆反?
您是不是情緒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您是否在情緒不好時很難冷靜下來分析處理問題?
面對壓力和焦慮的時候,您是不是很難自己做出決定呢?
如果以上問題您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那麼您的自我分化程度是理想的。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將自己作為關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問題時要看到關係系統的互動模式。哪些問題是由於我們的情感和行為對他人造成了影響,而哪些問題是由於他人的過失使互動出現bug,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既保持關係的穩定,又能夠自主地將自己從不適的關係中解脫出來。這是一門學問,很多人畢生難以完成的學業。
美國婚姻家庭治療是Stan Tatkin曾經以神經生物學、依戀理論及情緒調節研究為基礎,提出“no-fault view of conflict”的觀點。大概是講我們應該培養自己覺知大腦威脅反應和阻礙信任與溝通問題的能力,有效管理情緒,避免引發恐懼和攻擊,提高愛與信任,發現和肯定家庭互動模式背後的支援力量。
是的,事實上,原生家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援,那些支援都已如血液般融入我們的靈魂,只是被我們視為平常,很少提及。想一想你身上那些與眾不同的氣質,想一想你思考問題的獨特方式,想一想你在面臨困難時挺過來的信念,這些其實都是原生家庭的饋贈…
我們痛恨父母、抱怨原生家庭可以讓我們避免直面痛苦,也就是拒絕長大。長大我們就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啦,這比抱怨原生家庭難得多…
看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就像是你病入膏肓,手術室中大夫開膛破肚告訴你腹部有個腫瘤,然後不作處理再縫合這個過程對療愈而言有意義嗎?必得動刀切了那病灶(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夠解除痛苦。
容安推薦讀書: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
《母愛的羈絆》,(美)麥克布萊德
回覆列表
原生家庭是指生活於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也就是說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未婚前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
無論你現在是否結婚,請記得,你現在就是未來孩子原生家庭中的一半,所以對於一些不好的事情,請你改正,不要再影響你的孩子,對於好的事情,要把它傳承下去,你的為人處世,會對你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很大,是伴隨一生的,性格、觀念養成後真的很難改變,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格局養成起絕大部分作用,想要改變,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那就是多讀書、多見識,讓自己努力進入一個較好的環境,積極樂觀心態靠近正能量、多從內心深入思考,作出必要的改變,把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一些不利因素儘量避免,讓自己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過程真的不容,但只要作出努力,總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