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養師徐婷
-
2 # 營養百事通
貧血一般女性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我們可以多吃肉類、血類製品,同時如果嚴重的話可能需要服用藥物。
1、肉類、血類製品因為女性的生理特點缺鐵性貧血的比較多,這個時候可以服用一些肉類製品,尤其是紅肉類,每天選擇50克-75克左右,也就是女性的一個手掌心的量大約為50克,可以將肉放入綠葉蔬菜中一起炒菜,這樣便於鐵吸收,也方便不喜歡肉的女性去吃,非常的便捷。當然血類製品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建議可以每週吃一次,或者兩次,如果不太喜歡它的味道可以將其放入火鍋中或者放入一點辣味的調味品炒制,可以很好的去掉其味道。
2、藥物缺鐵性貧血的藥物非常難吃,就是鐵劑,有些甚至難以下嚥,這個時候不妨在飯後將其放入一點點的水果汁裡,可以減少其味道,總之如果可以儘量以食補為主。
趙素華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高階麵點師/大連市營養學會理事/大連衡膳營養學院首席講師/
-
3 # 淡如九月
治療貧血首先要找到貧血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而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
臨床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三:1.偏食導致體內含鐵量降低;2.體內鐵的需求量增加;3.鐵損失大,丟失過多。此時,我們需要補充鐵,可以服用鐵劑,或多吃一些含鐵量高的食物如肉類、動物肝臟及血製品等,適當的補充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所以,新鮮的蔬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巨幼細胞貧血,發生的原因多半是飲食不規律,偏食,導致人體葉酸或維生素B12攝入不足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就要及時調整飲食習慣,適當補充葉酸及維生素B12 ,食物上可多吃五穀雜糧,糙米、糙面精製的米麵少吃,還要多吃一些新鮮的瓜果及綠葉蔬菜。
溶血性貧血通常是由於感染因素誘發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不清,可能與免疫因素、幹細胞等有關,這兩種貧血都需要及時的就診,由醫生有針對性的採用激素等免疫抑制療法。
-
4 # 大喬小喬中的漁樵
1、維生素C: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加鐵在腸道內的溶解度,有利於鐵的吸收起到補血效果。
2、紅肉:為增加鐵元素食物的攝入,孕晚期可每天攝入紅肉100-150克,每週攝入1-2次動物血和肝臟,每次20-50克。比如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色肉類(牛肉、豬肉、羊肉)、魚肉、活蝦、貝類等鐵含量最豐富,而且是吸收率高的血紅素鐵,是最重要的鐵質來源。
維生素B12+葉酸:增加維生素B12和葉酸的正常攝入量,保證膳食中有肝臟、肉類、海產品等含維生素B12豐富的食物,及含葉酸豐富的腎臟、酵母、豆類、蔬菜等。
所有貧血都適合服用鐵劑補血,缺鐵性貧血、營養性貧血患者,可適量地嚼服體恆健鐵 之緣鐵劑。鐵之緣鐵劑從根源上補血,對改善貧血、強身健體、美容養顏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利於補血效果的長久持續。其他的貧血症,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購買,切勿自作主張加大服藥劑量,以免造成鐵中毒。
-
5 # 兒科專家孟昕忻
兒童貧血將嚴重危害到智力及體格發育,如果家長不能足夠重視孩子的貧血問題,對於兒童的不良後果及危害可能影響其一生。因此,各位家長必須及時掌握貧血相關的防治知識,並對目前藥物治療的相關情況有一定了解,以免因一時忽視而遺憾終生。
在兒童貧血的治療中,首先要從食物補鐵補血做起,即日常飲食多食用富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腎臟、瘦肉、蛋黃、雞、魚、豆類、油菜、莧菜、葡萄乾、紅棗、櫻桃等。在此基礎上,正確選擇貧血治療藥物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在貧血兒童的藥物治療中,首選口服補鐵藥物,因為相對於肌肉注射,口服藥物更適用於低齡兒童。一般情況下,按元素鐵計算補鐵劑量,兒童每天需要補充元素鐵1-2 mg/kg,餐間服用,分2-3次口服,每日總劑量不超過30mg。
目前在臨床上,兒童常用的補鐵抗貧血藥物為瑞克生血寧片,臨床研究表明治療貧血療效顯著。在口服其他傳統鐵劑時,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副作用;瑞克生血寧片則不同,其補充類血紅素鐵不僅吸收率高,而且副作用小,沒有鐵鏽味,非常適合兒童服用。服藥期間注意複查血常規、血清鐵等相關生化指標,以指導治療。
兒童貧血的不良後果及危害都是不容忽視的,作為父母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並選擇正確的藥物和服藥知識,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回覆列表
1.缺鐵性貧血,建議在飲食上多吃一些動物肝臟、血和紅肉(牛肉、瘦肉等),新鮮蔬菜水果也要多吃一些,豐富的Vc有利於鐵的吸收! 此外,還可以讓醫生開一些補鐵劑,遵醫囑就ok了!
2.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在飲食需要多補充一些葉酸、VB6、VB12等營養素,像綠葉菜,紅肉,發酵食品中含有,必要時需遵醫囑服用補充劑等。
3.溶血性貧血,發生的原因基本是VK的缺失導致的,一般成年人是不會發生,主要發在幼兒身上,是因為VK存在於我們每天吃的新鮮蔬菜水果中,而對於喝奶的幼兒來說會因為乳母的飲食不當和輔食不當發生溶血性貧血so乳母需補足新鮮蔬菜水果,在輔食中也注意加入適量新鮮蔬菜個水果,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