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境如幻自心所見0

    感謝邀請!問題語出《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後來,民貴君輕成為一個有名的成語了。前後聯絡品讀,意思就很明顯了:得到民眾的支援擁戴的領袖就是順應天道的天子,那誰是“天”?自然民眾是“天”。社稷次之,沒有民眾的擁戴,天子就被逼下臺了,江山社稷就換了天子了。社稷可以換代,天子可以換人,百姓可以換嗎?所以為君者輕,要重視民眾的呼聲關心民眾的疾苦,才是為君、為諸侯、為大夫的最重要的工作。“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 2 # 青春如鷹

    我的感覺是人民的素質提高了,政府幹部就不會那麼忙了。就像是社會上犯罪的人少了,公安局的工作就不累了,執法部門越累就是社會不和諧罪惡太多了。

  • 3 # 神悅創

    任何一個學說,組織想發展壯大都必須要有一個口號,至於真實是否如此另當別論,作為儒家來說,是最講秩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經濟學角度來說,必須要有另一套理論來對沖,於是孟子理論被抬出來了。當統治者佔優勢時,儒家就用“君憂臣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忠孝仁義來規範民眾,當王朝汲汲可危時就用君輕民貴來為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卑躬屈膝尋求新貴那怕是外敵的寵幸的藉口,看一下南宋未年,明未,抗戰時期的各種藉口就明白了。一句話“全是套路”。

  • 4 # 小糊tu

    這是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是一定要區別於民主。民本思想是統治者意識到民間安定的重要性,但不代表讓老百姓當家做主,統治階級仍然是貴族,唐太宗李世民也提到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是也不會讓老百姓當家做主。而民主是一種契約精神,主權在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既要維持集中力量幹大事,又要確保人民的權利和影響力,不至於讓少數人凌駕於多數人!喜歡的朋友們給個關注,嘿嘿!

  • 5 # 西西粒是隻貓

    相對道家而言,儒家講求“入世”。既然入世,就是要有所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形成,與儒學相容甚深。農耕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口的非流動性,“民為重”以穩定作業,形成基礎的人類農耕經濟圈。“社稷次之”,社稷即土神和穀神,曰乎“上層建築”政治文化圈。“君為輕”並非指“君”不重要,而達意為更次於“經濟、文化”的意思,廣義“君”指統治者、管理者、官僚、君主。孟子的這套理論恰恰是國家結構的最樸素的解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再決定管理形式。”

  • 6 # 九一居士

    這是孟子的一個政治觀點,也是對儒家“仁政”思想繼承與發展的一個典型體現。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儒家思想既有繼承也有發展。也就是說,他和孔子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古代有兩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民本思想和農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政治層面的,農本思想是經濟層面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實就是“民本思想”的一種具體表現。

    要想了解孟子為何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我們就必須先簡單瞭解一下儒家思想和孟子本人。

    儒家思想歷來被多朝統治者推崇,並不完全是被其思想內涵所折服,而是統治者窺伺到儒家思想對於其統治的便利。

    孔子主張“復周禮”的一個最大原因是他認為魯國是周室宗系,所以首當其衝,義不容辭。另外他把大部分原因都歸結於底層問題,這是他的侷限性。他雖然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但要注意了:對“人”是愛,對“民”是使。我解釋一下:古代的“人民”其實是兩個階層。這裡的“愛”指的是“愛護,愛惜”,“人”指的是“士大夫”階層,也就是統治階層;“使”是“役使”,“民”指的是百姓。即使要求君主對待吏民要好一些,但對待的標準卻大相徑庭。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興亡關鍵在於底層老百姓,所以他提出這樣的觀點。但並不代表孟子就是底層百姓的代言人,歸根到底是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這句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首先我們來看這裡面的三個要素等次排列劃分:“民”“貴”;“社稷”“次之”;“君”“輕”。

    這其實就是一種理想狀態,根本不可能的實現,也沒有實現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們也由此看出孟子思想的侷限性。

    其次這種“民本思想”並非孟子的專利。

    管仲“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

    以上無一不是從“民”出發的,均以“貴民輕君”為主導思想。

    所有這些,我們都能多多少少看出一些“民本思想”。而這種思想大多從士大夫統治階層的角度和立場出發的,這也是封建社會無法突破的壁壘。但我們必須要肯定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觀點,至少他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一種表現。

  • 7 # 永遠有多遠4714

    孟子深深的懂得一個道理,水能載舟,異能覆舟,這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都知道這個治國理論,實數難得,真的很佩服孟子大人。

  • 8 # 鳳凰涅槃雙魚座

    是因為孟子感覺

    民的待遇太輕賤啦

    是因為孟子感覺

    君的待遇太貴重啦

    可他並未想到

    這一切

    均拜他的學說思想所恩賜

  • 9 # 王志屯牛金江

    孟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實行仁政,然而活著時一生不得志,退而著書是曰《孟子》。有意思的是生前不受待見,身後卻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兩千多年,一直到今天,這是其它諸子百家難以比擬的。出自《孟子》的經典名句很多,諸如:‘五十步笑百步’、‘仁者無敵’、‘明察秋毫’、‘緣木求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惡醉強酒’、‘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集大成者’、‘得民心者得天下’、‘揠苗助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捨我其誰’……

    因此我們要了解孟子就不能不讀《孟子》,任何人的解讀都是一己之見,只有我們自己去感悟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環境才能更接近孟子,而不是帶著二十一世紀的思維去判讀,更不要用我們可憐的政治感受輕易對諸子百家下定語,必須知道是幾百年的亂世才造就了百家爭鳴,亂世出英雄人才,這是歷史總結出來的。

    通讀《孟子》,我們時時能感受孟子‘不得志,獨行其道’,絕不‘巧言、令色、足恭’的‘此之謂大丈夫’的氣概。從他對‘君’對‘民’的態度,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只有他敢說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當年朱元璋聽到這句話咬牙切齒地說:‘此老兒若活在今世,定當千刀萬剮’。

    《孟子》第一篇開篇就是魏惠王和孟子討論‘民’的問題,魏惠王說別的國家還不如我對百姓用心,為啥‘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就給他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然後給出增民的行王道的具體措施:不違農時,糧食吃不完;不用過密的漁網,魚鱉吃不完;定時砍伐山林,木材用不完;種桑樹養蠶有衣帛,養雞豬狗有肉吃,百畝之田不佔用耕作農時數口之家就可以沒有飢餓。‘七十者衣帛食內,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說溫飽一直是老百姓追求的目標。‘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此即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由來,這一點孟子看透了,此刻你知道為何‘民為貴’。

    再來看他對君的態度,齊宣王問孟子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竟然說出石破天驚的話,這話除了孟子再也沒第二個敢說。孟子說卿大夫有兩種,一個是同宗的、一個是異姓的。宣王問有什麼不同,孟子說同宗的‘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你看好了,國君有過錯卿大夫反覆勸諫不聽怎麼辦?換國君!宣王一聽臉立即就綠了……這回你該明白‘君為輕’怎麼回事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是故後面的話,就是解釋這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民為貴’;諸侯危害國家正常執行連祭祀土神、穀神都不能則換之,這便是‘君為輕’;如果對土神、穀神按時祭祀,還總是發生旱澇災害,就換土神和穀神,這就是‘社稷次之’。歷史上一個真正的牛人——連神仙都不鳥!

  • 10 # Hby16

    君是高位,民是低位,所以民必須貴,不然沒有力氣,君則不一樣了,若是太重,就會沒有地位了!不然誰都會遍地黃沙,誰還會主持國政,所造福人類,也就是必須要看得遠的意思,氫氣輕不輕,輕,但是也應該合理!

  • 11 # 龍雲思鄉

    您問孟子為什麼提出此論,

    老實說,我不知道!

    這需要去問亞聖孟子本人才能知道!

    我只能回答對這句話的理解,看法!

    猶如我問你:”不知你為什麼提出此問題呢?

    這問題只能由你來回答才適當!

    這些帶有”特指物件”為什麼的”此類問題,

    這隻能由這些”特指當事人”來回答!才可能得到確切答案!

    其他人說的即使分析議論的再多再深,也難免屬於主觀臆測~!

    說直白就是瞎猜亂想唄!

    主編看到後,立即回電:立即停止現場採訪,火速去採訪”上帝”!”

    以此供某些提問者借鑑,與其向諸多”局外人發問”當事人某某”為啥哭?

    不如直接訪問”某某!或搜尋某某有關言論著論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得胖讓你錯過了哪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