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柏木言
-
2 # 賈甄矜
一定會發生比玄武門兵變更慘烈的兄弟火併事件。
因為,即使李淵廢了太子,立了李世民,但是他絕不會那麼早就讓位給李世民,也不會將李建成貶為庶人。
如此一來,李建成的擁護者,還有許多其他的皇子勢必刺激伺機反撲。
到時,大家都會做好充分準備,拿出自己全部的身家與人馬血拼。
鹿死誰手,為未可知咯!
相比而言,李世民得以在玄武門偷襲成功,取得勝利,並讓李淵早點退位,反而造成的天下動盪與人員死亡更少。
可以這麼說,李淵才是禍亂的源頭。因為正是有了他極其愚蠢的政治操作,才使太子與秦王成為涇渭分明的握有重權的兩個政治集團的領袖。他們兄弟倆的矛盾已經上升為兩個利益集團的生死之戰,早已無法挽回。
-
3 # 歷史趣聞008
不可能廢太子建成,因為太子從來沒有做錯過什麼,在長安一心幫著皇帝處理朝政,他的角色類似於主內,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現在的儲君不能讓他帶兵去打仗吧,所以讓李世民帶兵主外了,平定叛亂以後回京途中,李世民手下武將謀臣,不甘心被削去兵權,在加上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比較高,所以都擁護李世民當皇帝。
太子在玄武門佈置兵馬,只是怕李世民逼宮,因為太子已經得到訊息了,太子比較仁義,下的命令只是擒拿李世民,不是殺害,太子手下三大謀臣魏延,王矽,裴巨,五大武將,羅義,薛萬策,馮力,李媛,韋庭,李世民下打仗出身心裡太清楚了,這是謀朝竄位,不能手軟,直接殺了太子還有三弟,搶了他們的媳婦,殺了他們孩子,逼著父親李淵禪位,軟禁自己父親9年,太上皇沒事做,又給李世民生2個弟弟,玄武門之變就是在謀反,史書是成功者改寫的。
-
4 # 發現生活走趣事
不會,說不應人李建成會更加派人殺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和父親,因為他覺得是李世民不讓他做太子,自己想做太子,那時候將有不少人被李建成害死,他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報復李世民。因為他已經產生仇恨了。會覺得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大不了拼個魚死網破。都不好
-
5 # 有酒有她牛二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如果唐高祖廢了李建成,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而是另立李元吉或者其他人為太子,同樣會發生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想當皇帝,必定只有兩個結果一是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名副其實的當皇帝
二那就是類似於玄武門之變的悲劇,不管最後揹負了弒兄的罵名,結局都是當上了皇帝。
-
6 # 小龍女5505
如果唐高祖李淵廢了李建成太子之位,立二子秦王李世民為太子,那樣當然就完全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世民也不會是以發動兵變殺兄屠弟逼父讓位的方式,才成功登基為帝。
-
7 # 筱筱講歷史
如果唐高祖廢了太子李建成,是不是就不會有玄武門之變?
大家好,我是筱筱
首先我認為唐高祖是不可能廢了太子李建成的,因為有著前車之鑑,並且李建成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廢長立幼,本就是國之大忌,李淵是不會做的。
晉陽起兵之前,前往河東募兵。率軍攻略西河,攻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冊立為皇太子,協助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發生玄武門事變,為李世民所射殺,時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貞觀二年(628年),追封息王,諡號為隱,貞觀十六年(642年),追贈隱太子。
李建成作為太子沒有犯任何錯誤,並且盡心輔佐李淵處理朝政,可以說李建成與李世民一個是主內一個主外。李世民帶兵平亂,在外功績顯赫,看似功勞大於李建成,但是不要忘了李建成在朝內的勢力及影響,所以想要廢李建成是不可能的。李淵怎樣都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樣做的可能面臨的是滅國之災,有著前車之鑑,所以李淵不會聽信讒言廢李建成太子之位的。
首次:李建成必定會在謀兵變,找準時間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時候的兵變就不是李淵可以參與阻止的了,兄弟相爭。
其次:以李建成多年在朝內的影響力,以及在太子之位時的拉攏勢力都是不可小覷的。這些勢力共同擁護李建成,那麼李世民還能作為他的太子之位嗎?最終的結果我想應該是另一個“玄武門之變”了吧。
結語歷史不可更改,追溯歷朝歷代,廢長立幼,乃之國之大忌。作為統治者就要有統治者的胸懷,人們常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並且都很有才華,怎能隨便偏袒一個,一味的偏袒只會引起另一個的憤怒。逝去的已經逝去,追溯歷史,也無法改變。只有認識總結失敗的原因。加油追溯者們。
-
8 # 喬昴
如果李淵廢了李建成,讓李世民當太子,會避免玄武門之變。而且,廢太子的時間點越提前,越能避免手足相殘的悲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也是一點一點加深的。
起兵之初,他們父子兄弟齊心協力打天下,可以說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很出色,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然而,隨著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漸漸威脅到李建成太子的地位,兄弟兩人之間的矛盾一點點顯露出來。
這期間,李淵和李元吉沒起到一點好的作用,反而促使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李淵多次向李世民承諾,立他當太子,過後又不兌現。當兄弟兩人矛盾加深時,李淵又優柔寡斷,在兄弟兩人間和稀泥,不能果斷處置兩人之間的關係。
李元吉最不是東西,他直接站到李建成一邊,挑唆激化兩位哥哥之間的矛盾。當除掉最優秀的二哥後,他有很大可能再向大哥下手。
一開始,兩人明爭暗鬥,手段還沒那麼激烈,畢竟兄弟的情分不是說沒就沒的。比如,楊文幹兵變,大概率就是李世民栽贓李建成,想通過此事讓李淵廢掉太子。
隨著爭鬥的手段越來越激烈,他們手下人為了各自的前途和利益,自然也會勸自己的主子採用極端的手段解決對手。
如果李淵能夠及早下決定,或者廢掉太子,讓李世民當太子;或者支援太子,為太子登基掃清障礙,解除掉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權力,讓他們離開長安,到外地做閒散的王爺;那玄武門的慘劇應能避免,至少不會如此直接、如此血腥。
人生有時必須當機立斷,做出取捨。即便很難,也要去做。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
-
9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廢長立幼,國之大忌。李淵與楊堅的情況類似,幾個兒子,都是一個媽生的。大兒子並沒有什麼嚴重問題,他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除非,出現大的變故。
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與李世民分別在河東、晉陽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
李淵密謀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兩個基地:一個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組織;一個是河東,由李建成獨立進行活動,可見他對李建成的能力認可與信任程度。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時,將李建成殺死,死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李建成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 被李世民醜化,並不是史書記載卑鄙平庸的太子。
二、李世民是李淵反隋建唐的重要戰役組織者,被封秦王。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之後,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建唐後,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2.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北方。
3.在虎牢之戰,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統治權。
4.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隆重歡迎。公元621年農曆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三、假如李淵廢了李建成,是否就沒有玄武門之變。從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人對李淵反隋建唐的歷程來看,兩個人的功勞不相上下,開始是分工在外征戰,軍功差不多,李建成略高於李世民。在建唐之後,李建成主要是協助李淵建設國家,統管大局,李世民在外征戰,一個內、一個外,有所區別,不能說那個重要,那個不重要,屬於分工問題。
在封建時代立儲時一般都是傳長立嫡,比起老二李世民,身為老大的李建成自然更有成為儲君資格。前朝隋文帝次子楊廣設計嫡長子楊勇,最終奪得皇位,但是由於稱帝后的楊廣肆無忌憚的揮霍國庫,興建運河,蒐羅美人,也直接將經濟鼎盛發展的隋朝推向了衰敗。李淵覺得如果自己將皇位傳給二子李世民,他等同於走上了隋文帝老路。
假如,李淵偏聽偏信,執意要廢了李建成,李李世民為太子,再發生一次玄武門事變是不可能,但是會發生其他的事變。
1.李建成沒有過錯,只是因為李世民後來的軍功過大,而導致李建成被廢。李建成與李淵的父子關係徹底決裂,朝廷裡一些固守傳統思想的朝臣,也會極力反對這種做法,從而導致君臣關係破裂。有的臣子,覺得皇帝幹事不靠譜。
2.李世民成為太子之後,會對李建成勢力進行清剿,找各種藉口誅殺李建成,這是必然的結果。
3.李建成的一些手下,在主子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無辜被廢,心有不甘,自然會攛掇力李建成奪太子之位。
總之,這種情況下的結果,對於朝廷來說後患無窮,不利於朝廷的穩定和國家建設。
結語:唐高祖不可能廢李建成,不符合實際情況,也是逆潮流的行為。他看到了隋文帝廢了楊勇,立楊廣之後,只過了兩代隋朝就走向了滅亡。
玄武門之變的根源,還是在於李淵對李世民搶奪皇位的心裡及準備想的太輕,更是對李世民發動政變的認知不夠,最終導致慘案的發生。
歷史,沒有假如,不可能推倒重新來過。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歷史上玄武門之變的本質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爭奪戰。如果李淵廢掉了太子李建成,表面看上去確實可以避免李世民引發玄武門之變。但仔細一想完全就不是那麼回事。首先李淵要廢了太子李建成這就是一個大難事。李淵想要廢除李建成,那就是一句話的事,但後果卻是李淵承受不了的。當時主流思想認為隋朝滅亡就是因為隋文帝楊堅廢除了長子楊勇,而立了楊堅為帝,這才導致了後來的隋朝大亂,隋朝滅亡。先不管李淵夠不夠迷信,他認不認可廢立長子就是取禍之道。單單大臣們那關就過不去。
要知道唐朝時期那正是長子為尊的時代。社會上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每家每戶的嫡長子地位都是最尊貴的。嫡長子就是一個家族的臉面和未來。其他的兒子成不成才,是生是死這並無大礙。但一個家族的長子可是關係到這個家族的長遠發展。皇室之內更是如此。李建成沒有犯錯卻被李淵廢除,這不和隋文帝楊堅當年廢除太子楊勇是一樣一樣的嗎?那些名士大儒怎麼可能不反對李淵的建議呢?要知道規矩在他們眼中那可是最大的。而且其他的世家大族也會積極的反對,因為規矩一旦被破了,世家大族的子嗣傳承都會受影響。面對這麼強大的阻力,李淵要買也不敢輕易嘗試。
-
11 # 老奇說歷史
如果廢了太子,確實不會有玄武門事變,不過憑什麼廢太子呢?李建成功勞雖然不大,但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也是兢兢業業,廢太子萬不可能
回覆列表
如果唐高祖廢了李建成太子之位,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的。
理由有三:
理由一:廢李建成立李世民是必然的。李建成被立太子,第一個是嫡長子身份,第二是因為得到李淵寵愛,但是最只要的還是嫡長子的身份才被立成太子的,如果唐高祖廢了李建成太子之位,那李世民被立太子基本是水到渠來,唐朝建立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是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得太子之位有理可依。如果把李建成廢了,就算李淵想立其他寵愛的皇子為太子,基本是沒理由可以讓朝中大臣信服的,而李世民是所有皇子中戰功最多的皇子,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能力出眾,同時在太原起義前,李淵就曾承諾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因為太原起義是來自李世民的策略,廢了李建成後,於公於私都會立李世民為太子的。
理由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證,自然不會再殺害兄弟後人所唾罵。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是因為利益乃至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之際才發起的,由於李淵寵愛李建成,同李世民一起征戰的功臣大多都被無罪被貶,最後想剝削李世民的保命之本-兵權,在這危機來臨之前,李世民才發起政變,來個先發制人。
理由三:李建成不是李世民,李建成是太子時,李世民有資本和李建成對抗,但是李世民是太子時,李建成就沒有李世民同樣資本了,他不論是威望還是兵權都是和李世民不可比較的,所以他對李世民的利益也就是李世民繼承者的地位威脅不大;李世民是中國歷史對待開國功臣最好的皇帝,對臣子都如此,對於自己血脈相連親手足更不會主動痛下殺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