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nzmz6592

    我們常用的體格生長指標是這樣的。體格生長應選擇易於測量、有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標來指示。一般常用的形態指標有體重、身高(長)、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上臂圍、皮下脂肪等。那接下來,我們一一瞭解各個指標的要求,我們先來說說體重。體重為各器官、系統、體液的總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內臟、體脂、體液為主要成分。因體脂與體液變化較大,體重在體格生長指標中最易波動。體重易於準確測量,是最易獲得的反映兒童生長與營養狀況的指標。兒科臨床中用體重計算藥量、靜脈輸液量。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別以及宮內營養狀況有關。出生後體重增長應為胎兒宮內體重生長的延續。生後一週內如攝入不足,加之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或稱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生後3?4日達最低點下降(3%?9%),以後逐漸回升,至出生後第7―10日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如果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天還未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則為病理狀態,應分析其原因。如生後及時合理餵哺,可減輕或避免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發生。出生時體重受宮內因素的影響大,生後與營養、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隨年齡的增加兒童體重的增長逐漸減慢。中國1975年、1985年、1995年調查資料顯示,正常足月嬰兒生後第一個月體重增加可達1―1.5kg,生後3個月體重約等於出生時的體重的2倍;第一年內嬰兒前3個月體重的增加值約等於後9個月內體重的增加值,即12個月齡時嬰兒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是生後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是第一個生長高峰;生後第二年體重增加2.5?3.5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至青春前期體重增長減慢,年增長值約2kg。兒童體重的增長為非等速的增加,進行評價時應以個體兒童自己體重增長的變化為依據,不可用“公式”計算來評價,也不宜以人群均數(所謂“正常值”)當作“標準”看待。兒童體格生長的另一個指標:身高和坐高有什麼規律?身高指頭部、脊柱與下肢長度的總和。多數3歲以下兒童立位測量不易準確,應仰臥位測量,稱為身長。立位與仰臥位測量值相差1?2cm。身高(長)的增長規律與體重相似。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也出現嬰兒期和青春期二個生長高峰。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生後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為25cm;前3個月身長增長約11?12cm,約等於後9個月的增長值,1歲時身長約75cm;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約10cm左右,即2歲時身長約85cm;2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2歲以後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cm,為生長速度下降。身高(長)的生長受遺傳、內分泌、宮內生長水平的影響較明顯,短期的疾病與營養波動不易影響身高(長)的生長。坐高(頂臀長)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與身長測量一致,3歲以下兒童仰臥位測量為頂臀長。坐高增長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生長。指距是兩上肢水平伸展時兩中指尖距離,代表上肢長骨生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坦克世界閃擊戰德系重坦哪個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