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鈺鑑咖
-
2 # 璞原
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玩玉,讓膽怯的人變得勇敢!
有些人一直生活在拘謹之中,缺乏自信心,人前不敢高聲語,人後不敢挪半步,自卑心讓他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更沒什麼好炫耀的。
玩玉之後,他們就會看到:玉,看似只是一顆來自深山的石頭,卻始終迸發著柔和而不刺眼的光芒,在改變命運的刻刀對著它們光滑細膩的肌膚時,它們無所顧忌,不曾懼怕。而當它們化繭成蝶,一朝登上大雅之堂,它們依舊淡定從容,不驕不躁。
在璞玉的循循引導之下,膽小懦弱者變得堅強勇敢,堅定自信。
-
3 # 玉石鋪子
先說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玉?
所為“玉”,按照《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石之美者皆為玉。”按照字面瞭解,漂亮的石頭都玉。但是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漂亮”二字作為一個形容詞,很難量化,似乎有必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去定義“玉”。
地球是由礦物元素組成,珠寶玉石的本質是單晶體礦物。地球上的已知礦物約3000種,其中寶石級礦物在《珠寶玉石國家標準》中記載有105種。其中:天然寶石45種、天然玉石32種、天然有機寶石9種、人工寶石19種。這是地質學的範疇,不懂地質學的人似乎很難了解透徹。
從廣義上講,只要是美麗的石頭就是玉,包括藍田玉、和田玉、岫巖玉、緬甸翡翠玉、南陽獨山玉、蛇紋石玉、石英石玉、水晶石、雞血石、方解石玉、青金石、瑪瑙、珊瑚、大理石玉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
不知道問題,能否讓樓主滿意。
再說第二個問題:什麼是玉文化?
在回答什麼是玉文化之前,有必要先熟悉一下文化的概念。在這裡,樓主提出的問題是玉文化,玉只是起到限定的作用。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瞭解了文化定義,自然很好了解玉文化。簡單來說就是:玉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有和“玉”有關的生產關係,以及利用玉創作在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換句話說,所有和玉有關的生產、傳播、概念的東西,統稱起來就是玉文化。
回覆列表
玉文化對華夏文明影響是悠久而巨大的,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對玉石的認識十分悠遠,流傳至今有很多文物和史料記載。到了現代,通過科學手段研究檢驗,加上傳統的理解習慣,將玉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層含義:狹義的玉只有透閃石、陽起石的軟玉(和田玉)和輝石的硬玉(翡翠玉)兩類,它們由於礦物晶體的特殊排列結構,使它們有著堅韌而細膩、溫潤而美麗的相同特徵。其它諸如蛇紋石(岫玉)、斜長巖(獨山玉)、綠松石、青金石等,與前者共同構成了廣義上的玉,行業裡將它們統稱玉石,成為中國傳統玉文化的重要載體。
鑑賞玉器在中國古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首德次符"理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斑斕絢麗的色澤和縝密溫潤的質地,是玉天生地造的自然屬性,同時也是玉材區別於其它石材的顯著特徵。古人把玉的這種自然屬性和特徵稱之為"符"或"符采",通俗一點說就是包裝。但玉的這種包裝又不是表面現象,而是天生麗質、表裡同一、內外一致。正是這種超凡脫俗的卓絕品質,使古人在驚訝之餘產生了種種聯想,認為玉的多方面優良品質代表了人世間日夜追求、夢寐以求卻始終很難達到的一系列高潔情操和美好品行。這樣一來,本屬於大自然的石頭變成了有靈性的活物,具有了社會屬性,古人把玉的這種社會屬性稱之為"德"。
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在他的著作「石雅」中也曾提及"首德而次符",形成了"德為質,符為彩"的說法。就鑑賞玉石而言,"德"是玉石的質地,"符"是玉石的色澤。品評玉石的質地是第一位的,即玩玉、賞玉、藏玉的人首先都要重視玉德,而色澤是第二位的,處於從屬地位。
據考古和文獻資料,春秋之前用玉者的心態,主要是顯示威嚴、高貴和美感,從春秋時代開始,這種心態發生了變化,其中一種重要的變化是對玉的特性賦予了人格化的推崇。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前期,管仲就提出了玉具有仁,智、義、行、潔、勇等品德的說法。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根據玉器的質地、色澤、聲音和雕工等各種內涵特性,進一步指出了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美好的品德。到了東漢時期,許慎對管仲和孔子思想重新進行了歸納整理,簡化為著名的仁、義、智、勇、潔五德。到了清代,則變更為了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人對人世間最美好的品德情操的一種高度概括,影響直到今天。
作為中中國人,"仁、義"始終是被咱們奉為圭臬的最高道德標準。"仁者,愛人","愛"即關愛、同情、友善、悲天憫人和普渡眾生,一句話,就是對所有人都要好。但是這種好卻不能亂好、亂愛,不能流於泛愛,而是要愛得有界限、有分寸,這就是所謂"義","義者,宜也",也就是合適、適度。因為在儒家看來,社會上的男男女女都是同胞,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是親族。這就要求人在為人處事時,不僅要愛人,還要愛物。愛人就不能傷害他人,愛物就不能破壞環境,人和人、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民胞物與,天人合一,這就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徵,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020年6月13日
庚子年閏四月廿二
劉道榮、王玉民、崔文智編著《賞玉與琢玉》,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郭穎編著《翡翠品鑑與投資》,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
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國家旅遊局人事司編《導遊知識專題》,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紀錄片《中國古代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