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夯七婚戀指導

    根據題主所描述的問題內容,從心理的角度可以進行如下分析。人雖一種社會性群居物種,但同時人也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心理學中將個體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兩部分,這兩個部分的區別在我個體在認識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個體是一種觀察者的身份出現,還是被觀察者的身份。但是當個體將自己及其與周圍事物的關係作為認識物件時,此時就會涉及到心理學中一個核心概念,即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及其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簡單講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透過三個方面來完成。其一,個體對生理我的認識,如自己的性別、樣貌、身高、體重等;其二,個體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如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情緒等;其三,個體對自己所處的周圍事物和他人關係清晰而明確的理解和評價,如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定位和社會功能等。自我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特性,同時,自我意識對個體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以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有效地激發個體潛在的能力和強烈的行為動機,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並且在此過程中個體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最終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問題中所描述的“見人就煩”,從心理學角度,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問題,特別是個體對自己周遭事物和他人關係的一種否定的、排斥的、拒絕的心理投射。說明個體缺乏良好、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對個體的自我意識缺乏全面而客觀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可以投射出個體內心的煩躁、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而這些問題的形成主要是由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構成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而社會因素則包括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

  • 2 # 鵜鶘心理陳小康

    當前,隨著工作壓力的加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的情緒往往也變得非常脆弱,焦慮、煩躁、抑鬱、鬱悶等等負性情緒經常會困擾我們,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我們的睡眠和飲食等等。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因為不瞭解題主的具體情況,所以對於見人就煩的原因,我只能憑經驗和感覺做出猜測,並不一定完全準確,所以只能共題主參考。我認為,見人就煩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焦慮煩躁、易激惹,可能是患有某種精神心理問題的徵兆。有很多的精神障礙或心理問題的表現是煩躁、焦慮、易激惹,如果題主有類似的症狀,或者出現了某些軀體的不適感,建議題主儘快到精神專科醫院或者綜合性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

    第二:冷靜分析,尋找問題根源。為什麼會煩?我想這個問題只有題主知道,題主最近生活中遭遇了哪些不愉快對事情?工作上、學習上、家庭上、感情上等等,這些方面是否有讓題主煩心等事情?建議題主冷靜下來,仔細分析,查詢問題的根源。如果這種煩沒有任何原因,建議題主儘快到醫院診斷。

    當前大家的工作壓力都很大,我們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對影響。近年來,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礙等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我們應該學會愛護自己,關心關注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就要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 3 # 暖心理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看見別人就很心煩,其實看的煩的都不是別人,而是個體藉助於別人這面鏡子看到了自己,感知到了自己,對自己有了小情緒而已。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於他自己的評價比較高,相應的,他也就會對別人的評價比較高,對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評價比較高。反之,如果一個人內心對於他自己的評價比較低,相應的他也就會對別人的評價比較低,對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評價比較低。並且,這個是可以倒推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於他人吹毛求疵,對於社會憤憤不平,那麼我們可以猜想,這個人對於他自己也是不接納、不滿意的。如果一個人,對於他人常常能夠欣賞到閃光點,對於社會常常感慨世道越來越好,那麼我們也可以有一個猜想的,就是這個人對於他自己是接納的、滿意的,此人內心和諧、幸福感高。

  • 4 # 鵜鶘心理

    我們生活在這世間,其實萬事萬物都像是我們內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內心的心理狀態。在這面鏡子裡,我們看到自己的各個方面,當看到自己好的地方,或許繼續沉浸其間,心情不好了可能加以調整。

    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一個人經常都會都會在不同的心境中進行轉換,不太可能會在一種狀態下持續較長的時間。見人心煩,無意在告訴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狀態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了。心煩是一種焦慮或者焦躁的情緒,這是一種消極心理。我們要嘗試分析一下自己的生活到底是出現什麼問題,到底自己在煩些什麼,在擔心什麼?之前是什麼事情引發這種開端的?只有梳理好這些,找到一些答案,才能會有的放矢地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當然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常見的心理問題叫無端煩惱,也就是無緣無故煩躁苦惱的情緒體驗。就像“杞人憂天”就是一種典型的模式。在這種體驗中,我們可能真的有時搞不清自己為何這樣,可就是難以控制這份情緒。遇上這種情緒,我想可能是自己潛在的價值觀念在境遇中發生一種改變,也就是想要自我否定,可是長期以來所堅持的價值模式在不斷反抗,導致自己的矛盾和掙扎。

    事物總是辯證的,見人心煩也是在提醒自己需要給自己一個靜心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好好地去反思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也許自己真的要找個地方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哪怕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是去寺廟聽一場禪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蟬怎麼烹飪才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