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條回收

    大部分少數民族都被李世民打敗,但李世民不但沒有殺他們,而且封他們做大官。這些少數民族都很感激大唐,打了敗仗不但沒被滅族還做了官,還可以像以前一樣在原地生活。他們心甘情願為大唐守護邊境。

  • 2 # 凡人梵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空前遼闊的一個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在它最鼎盛時,國土範圍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對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如何進行有效管理,也是統治者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

    唐太宗在統一中國,平定外患後,邊疆基本是少數民族傳統地區,而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多次危害到中原政權,根據這一實際情況,為了有效管理,唐政權採取了了類似民族自治的管理方式。在少數民族地區單獨設定州縣,由各部落首領來管理本部落事情,使各民族不同的習俗都能受到尊重,同時設定了特別行政機構—都護府,從太宗至高宗,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其中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六都護府。它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這樣既突顯了國家權威,也使各民族根據自身利益進行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

    其次就是實行和親政策。這一手段雖然不是唐獨有的,但在這個時期得到大力推動,據記載唐代有16 位公主與7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和親”。這樣就拋棄傳統的“貴中華而賤夷狄”的民族偏見,加強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絡,促進邊疆地區對中央政府的歸屬感,從而為鞏固邊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由於交流的增加,邊疆少數民族接受了先進文化和農業技術,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好,這樣鼎盛時期的唐朝,就有效的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 3 # 國史雜說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倕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使),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伺機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中衰,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在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則割據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政權。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藩鎮的起始:唐朝的軍制,顯著一點事繼承前朝在重要地點設定都督府。睿宗時設節度大使, 玄宗時開始擴大節度大使職權,並在邊境設定十節度使,統稱“藩鎮”。由此,形成了所謂的藩鎮雛形。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設定目的:一句話,保衛國防,開土封疆。

    唐朝之所以煌煌知名千年,就是她的相容幷包,容納了很多的異族,並且平等對待。這一點,在唐初就已經很明顯。

    但是,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論。既然有願意內附的外族人,就一定有狼子野心的人。這也是突厥雖然在太宗、高宗的時候都已經不成氣候了,但是北患仍然嚴重的原因。突厥有餘孽,契丹也在崛起。

    在西南方,雖然對吐蕃的和親有很大的羈繫作用,但仍然不能阻擋他的繼續強大,並且擴張的野心。唐與吐蕃的緩衝地帶---吐谷渾已經被唐消滅。所以兩者必將會硬碰硬摩擦。

    明皇好大喜功,邊將無不以拓疆開土來封官發財。由此,邊境的兩邊都沒有安定的意願。所以,在當時談什麼和平可以說純粹是無稽之談。厲兵秣馬,備荒備戰可以說是此起彼伏。

    另一方面,明皇時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

    大唐一方面可以進行中亞的與大食的戰爭,卻也不得不防範身邊外族的入侵。明皇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使),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這樣的形勢,安祿山不造反都不行啊。

    藩鎮擁有的權力:一句話,負責區域的所有權力。

    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兵權,是唐政府對遊牧民族騎兵實行軍事防禦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財政大權,是唐政府緩解財政壓力,解決邊防駐軍後勤供應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擁有轄區數州的行政權,是更有效地執行軍事防禦任務的需要。總之,藩鎮節度使是唐軍事戰略變革需要的產物。

  • 4 # 文史天涯君

    唐朝自鼎革以來,其外部的地緣政治環境就十分的嚴峻——北面是強大的突厥,西部是日益發展的吐蕃,外部民族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唐朝的國家安全。

    隋唐都承接著前朝以兵農合一的府兵制的軍事傳統,但這種軍事制度到了唐朝就已經難以為繼。

    繼承科舉傳統的唐朝在發展前期逐漸出現了文興武衰的現象,勤於詩賦的李白式文人越來越多,能征善戰的武將越來越少。

    唐朝內部缺兵少將的現實,使得唐朝的統治者一方面對內重用那些邊疆地區能打仗但有著少數民族血統的番將,如安祿山、史思明等;另一方面,將有皇室血統的公主下嫁給周邊民族的首領。和親政策實際上就是唐統治者維護國家安全的現實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繪本怎樣選,怎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