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師羅桂興
-
2 # 李鴻政醫生
慢性支氣管炎,顧名思義,就是支氣管的慢性炎症,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炎症,不知道,可能跟吸菸,環境汙染等等有關。反正就是支氣管內有炎症,這種炎症的長期存在,導致了慢性的咳嗽、咳痰,甚至還會有呼吸困難。
如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如果一個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平時都有咳嗽、咳痰,這幾天突然加重了,咳嗽、咳痰明顯了,那我們說這是一個急性加重的過程,一般主要是細菌感染導致,所以我們要控制感染,要用抗生素,一般來說最好先找到確切的細菌,再來針對用藥,但是門診很難做到這點,因為留痰培養需要幾天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經驗性用藥。比如使用左氧氟沙星0.4g 每日1次,當然這些抗生素都需要處方才能買到。羅紅黴素0.3g,每日2次;阿莫西林2g/d,一日2次。或者使用頭孢菌素。總之,抗生素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鎮咳祛痰藥物是比較重要的,可以使用複方甘草合劑10ml,每日3次;或者複方氯化銨合劑10ml,每日3次;溴己新8mg,每日3次;氨溴索30mg,每日3次;桃金娘油0.3g,每日3次。這些藥物都有一定的鎮咳祛痰效果。如果是乾咳為主,那麼就使用右美沙芬。
如果有喘息,那就使用平喘藥,比如氨茶鹼0.1g,每日3次,或者用氨茶鹼緩釋劑(相對長效),還可以使用沙丁胺醇氣霧劑吸入平喘治療。
必須要戒菸。避免有害氣體的吸入。多鍛鍊,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所有考慮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必須去醫院呼吸科做肺功能檢查,看看有沒有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果有,那麼治療會更加積極。
-
3 # 古中醫李建軍
慢性支氣管炎,中醫認為十有八九屬於受寒所致,小青龍顆粒、真武湯和麻杏石甘湯效果不錯。忌用寒涼藥物和抗生素類藥物。
-
4 # 馬氏中醫傳承人
《慢性支氣管炎純中醫中藥治療》
西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內科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而發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的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呼吸衰竭或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中醫的哮喘病與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相似。中醫經典中《素問·通評虛實論》雲:“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哮喘病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不能平臥。其主要症狀有咳痰、喘,因哮必兼喘,故通常稱哮喘。
我在治療十多年哮喘經驗中認為哮喘是因為久痰飲伏肺,寒熱外感引發是哮喘發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療哮喘時必須辯寒熱,治療寒哮喘病的方子有:麻黃東加減;小青龍東加減;射干麻黃東加減。治療熱哮的方子有:麻杏石甘東加浙貝,海蛤;小柴胡湯減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紫菀,款冬花,黃藥子。
有個哮喘病案例分享:李某,男,45歲,患哮喘10年反覆發作,經患者介紹前來就診。症狀:咳喘夜間嚴重不能平臥,喉中哮鳴音,呼吸困難,舌質淡,苔潤黃白相間,痰粘稠色白,脈滑數,發作時使用激素氣霧劑口吸維持至今。診斷為寒熱錯雜相間哮喘病。此哮喘病屬疑難。開口方:炙麻黃30,杏仁30,石膏100,炙甘草20,乾薑50,五味子50,射干50,紫菀50,款冬花100,姜半夏50,葶藶子30,茯苓50。七劑每日三次,每次200亳升,飯後一小時服。忌辛辣,生冷,粘膩,酒。三天打來電話說夜間能睡覺了,哮喘能忍住了,喉中哮鳴音沒有了。七天後複診,除有微喘其它症狀消失,效不更方繼續服此方十劑另加香砂養胃丸。十天後複診病證暫全愈。
透過這個案例分享,有哮喘病的患者千萬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相關方劑,因為中藥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辯證論治才會治病,否則嚴重危及生命。
回覆列表
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1、痰溼阻肺型
症狀:痰白質稠而量多,胸悶,噁心,口淡食少,身重肢困,大便稀,尿少色清,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健脾燥溼,化痰降氣。
方藥:陳皮10g,姜半夏6g,茯苓12g,甘草5g,炒紫蘇子10g,炒白芥子6g,炒菜菔子10g,厚朴8g,杏仁10g,蘇梗9g,只殼9g。
2、痰熱鬱肺型
症狀:咯吐黃痰,有腥味,胸脅脹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洩肺熱,止咳化痰。
方藥:桑皮10g,黃芩10g,浙貝母10g,枝子10g,杏仁10g,紫蘇子10g,法半夏6g,黃連3g,桔梗9g,知母6g,栝樓9g,茯苓12g,魚腥草12g。
3、肝火犯肺型
症狀:咳時面赤,口苦咽乾,痰少質黏,咳痰難出、胸脅脹痛,咳時胸脅疼痛加重,症狀可隨情緒影響而增加。舌邊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方藥:生甘草6g,海蛤殼12g,丹皮9g,生山梔9g,陳皮9g,黃芩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知母9g,桔梗9g,枳殼10g,鬱金9g。
4、肺陰虧耗型
症狀:乾咳、痰少黏白,痰中帶血,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麥冬15g,玉竹12g,茯苓12g,桑葉12g,川貝9g,知母9g, 杏仁9g,花粉9g,沙參15g,炙甘草6g,山藥15g,紫菀10g,冬花10g,百部6g,海浮石12g,黃岑9g,銀柴胡9g,地骨皮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