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無邪
-
2 # 噩夢魚兒
黃巾起義大家都熟悉,三國開端嘛。經過我就不介紹了,大家都知道。
至於他失敗的原因,外部原因在於漢朝正規軍和豪強世族勢力實在太強大。
至於黃巾軍內部,起義發動前被張角弟子唐周告發,“內外皆起”的計劃沒能成功,導致漢庭有了緩衝時間;而他們自己又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這是起義失敗的直接原因。當然這也是黃巾軍首領的自身素質不足引起的。
更深一點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沒有信教的土壤。歷史上凡事打著宗教旗號起事,無不以失敗告終。漢末的黃巾、笮融,東晉的孫恩,明清白蓮教、太平天國,都失敗了。甚至連佛家皇帝蕭衍也沒好下場。
其實本來黃巾起義聲勢確實挺浩大,可惜精神領袖張·拉燈·角死得太早,張·烏爾海希·寶等人能力又不足,導致起義軍主力很快被平定,反倒其餘部倒是頑強堅持了二十多年。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要是張角他們能再憋一會,也就等個十幾年。能不能贏雖然依舊不好說,但是起碼機會會大上許多。
歷史上農民起義少有成功的。劉邦和朱元璋都是時機把握得非常正確,都是等出頭鳥把朝廷徹底折騰亂了,而且他們兩者都拼的半死不活的時候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劉邦起義時,陳勝吳廣早就把秦朝這潭水給攪混了,而且當時六國貴族紛紛起義復國。秦朝光顧得和他們鬥。劉邦就在夾縫中趁機發現壯大。朱元璋也一樣,他加入紅巾軍時,元朝早就亂套了。劉邦和朱元璋都躲過了一個快要滅亡的朝代的最猛烈的反撲。
而黃巾軍就非要當這個出頭鳥。
漢靈帝光和七年,爆發黃巾起義。此時漢朝雖然朝政糜爛,國庫虧空,宦官外戚爭權。但是東漢王朝基本上是完整的。這臺國家機器雖然鏽了,但是動起來依舊聲勢浩大。
(瞧瞧正規漢軍的裝備,黃巾軍拿什麼打)
而且東漢王朝還有一個特點,就算國家再怎麼腐朽,但是正規軍的戰鬥力卻一如既往的強大。
上面說那麼多總結一下,1時機不到,2東漢王朝戰鬥力過去強大。
其實黃巾軍本身也有大問題。
黃巾軍起義時,太平道信徒數十萬。但是這數十萬人並沒有擰成一股繩,而且分散在全國各地,力量過於分散,這就很方便讓朝廷軍隊逐一剿滅。而且他們沒有制定什麼計劃,基本上是那種打一槍換個地方,能活一天是一天的態度,還有張角等人的指揮能力和作戰水平是真的差點意思,碰上正經科班出身的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初期或許能出其不意討點彩頭,但是正經打起來,他們就不夠看了。
東漢王朝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下令各州郡自募軍隊自保。下令將原先只用於監察各郡的州正式轉成行政部門,這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埋下了禍根。
-
4 # 周雨530
黃巾起義是東漢政治腐敗、官吏貪汙、商人兼併的結果,是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結果。 農民兄弟但凡有活路,絕不願與官府為敵。他們的指望在土地,但東漢的商人兼併、地方豪強的搶奪,加上戰爭、自然災害頻發,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於是,他們從農村湧入城市。而一旦數量超過城市的飽和點,城市也無法過活了,就淪為流民。 流民聚集程度高,再被“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洗腦,就容易被利用,成為對抗政府軍的力量。
但據史料,黃金起義“起於2月,終於十一月”,其實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剿滅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起義本來定於“三月五日內外俱起”,但內部出現叛徒,張角知道事情敗露倉促提前起事。起義軍的構成都是流民,組織性和戰鬥力和政府軍相比還是很有差距的。
第二,東漢政府發動天下精兵。皇權無力而地方豪強勢力很強,對及時撲滅暴動起到重要作用。皇帝雖弱,強將強兵卻很多,當時的曹操、袁紹、董卓、盧植等一批三國時的有名人物都參與了鎮壓活動,還有著名的西涼軍,長期和羌人作戰,非常強悍。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用時代侷限的角度來解答,這裡我們不從階級角度也不從思想角度,我只是就事論事的把‘黃巾起義’放在東漢的那個時代裡來解讀,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後世推崇的“黃巾起義”在史書中叫做‘黃巾之亂’,因為在當時的統治階級來看,它是一種‘以鬼道思想誘民’的大規模叛亂。黃巾起義36方一旦俱發,天下雲集響應,沉重的打擊了漢王朝的統治,但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之後的諸侯割據,很多後來的地方諸侯都是靠鎮壓黃巾崛起的。
對於其失敗的原因,其實有簡單的兩點。首先是漢朝廷團結一致的鎮壓。這次農民起義來的很猛烈,也觸犯了所有上層階層的利益,所有原本鬥得水深火熱的宦官、清流、外戚、王室,在黃巾之前卻能暫時放下恩怨糾葛,而聯手共同鎮壓黃巾,在社會各階層的齊心協力鎮壓下,還處於弱勢的農民為主的起義又怎能不敗呢。
其次是自身的不成熟。黃巾首發是一次臨時的決定,當時的洛陽首領馬元義因被人告發而暴露,不得已黃巾只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提前發動。黃巾軍隊的數量是巨大的,可是戰鬥力是非常低的,拖家帶口的遊兵戰術,使得其機動性極低,所以部眾雖多,卻總打敗仗,直到迅速被消滅。
綜上所述,黃巾起義只是一次官逼民反的反抗,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科學的體系,而非一次有完整思想和目的的‘國家機器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