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陽郭同建

    就我所知,現在多數詩友,寫詩填詞大多使用龍榆生先生,編撰的《唐宋詞格律》一書,所以詩詞押韻比較精確。但還有很多詩友,沒有此類韻書。做出的詩詞,念起來很不流暢。總之,詩詞是種韻文,願意做詩,首先要弄明白韻角,古代無所謂韻書,自隋朝,一個叫陸法言的人,始以四聲分兩百六韻,撰為《切韻》一書。遂成千古韻書之祖。之後又有孫恤之的《唐韻》陳彭年之《廣韻》丁度之《集韻。以後又出了明朝的《洪武正韻》,清朝的《佩文詩韻》,詩人以此做詩,詩韻一書,成為藝林之魄寶,詞章之程式矣。然版本過多,卷帙浩繁,也為人們帶來不便。現在多數人用的基本是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其中平聲,包括上平聲十五個,下平聲十五個。仄聲包括上聲二十九個,去聲三十個,入聲十七個。是為仄聲。並規定了,那些相鄰的韻角可以通用。給詩友的寫做,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所以說有志詩詞的朋友,無論如何手頭要有本韻書。此外向詩友推薦本《詩韻合壁》,有詩有韻有詩賦,確為寫詩之助臂,此文完。歡迎詩友批評。

  • 2 # 天福歌

    都是音拍節律配詩句及音節奏的形勢,只不過表示符號不同而矣,詩講平仄仄平,普曲安音律配器節奏合弦詠歌唱詞罷了。什麼平仄咚將嚓,熱鬧就好,過年啦!大家都發財!

  • 3 # 翟永立

    謝謝邀請,粗略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古詩詞大都是可以歌唱的,有的有固定的調式,不用譜曲,歌者一看詩詞的名稱即可即興演奏或歌唱。有的則需要重新譜曲才能演唱。所以古詩詞一般會考慮譜曲和演唱的要求,注重語句的節奏感和韻律,古體詩詞講究平仄押韻正是為了服務這一功能的 !

  • 4 # mqy147258

    關於題主所問,在這裡談兩點看法。

    1.從"節奏"看,有相似之處。節奏,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原始先民在勞動中,協調勞動動作的快慢,動作一致,勞動效果就高,久而久之,產生了節奏。如勞動中的打夯,打夯者齊聲喊著"哎嚎",這樣來協調動作一致的發喊,後來就產生了"節奏"。從這點上講,鼓樂中的"咚鏘",就是一種節奏顯示;而詩歌中的平仄,也在協調詩句中,位元組抑揚變化,形成節奏感,"平平一仄仄一平""仄仄一平平一仄""仄仄一平平一仄仄平"等節奏變化。

    它們是有相似之處的。

    2.在生活中,兩者在節奏顯示上,是有區別的。(1)一方面,詩歌中的平仄,除有節奏感外,側重於表示音節聲調的舒緩,高低,抑揚等音律的變化,而鑼鼓的"咚鏘",就缺少這些功能變化。(2)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兩者又是相互補充協調,相互聯絡的。如某首詞、詩,編譜上曲譜,中有鑼鼓等打擊樂器,亦有笙簫笛或瑟琴琵琶之類樂器,有演唱者演唱,有樂隊伴奏,這就成一支大型交響樂演唱團隊,共同在一致的節奏中演出,才會得到美妙絕倫的韶樂效果!如《黃河大合唱》、大型史詩《東方紅》,既為如此!

  • 5 # 雲卷飛山

    能提出這樣問題的友友,想必對樂理有較強的感性認識。

    我們知道,樂曲、舞蹈有一共同點,就是特別講究“節奏”。鼓樂屬打擊樂,如果一通亂打,那就是一狂暴噪音;如果按照一定節奏,敲打出各種花色,那就是藝術了。打擊樂可以與樂曲同奏,也可以單獨演奏,或激昂、或悲壯,還可以若行雲流水,讓人如醉如痴。

    所謂節奏,就是由一節節節拍組成的,我們簡稱“拍子”。樂曲的基本拍子也就兩種:兩拍節和三拍節,即強弱、強弱弱,說形象點就是嘭嚓、嘭嚓嚓,其他拍節也都是這兩種拍節衍生而來。舞蹈離不開樂曲,所以其拍節也會隨樂曲變化而變化。

    打擊樂是純節奏藝術,所以其節奏的節拍就會和樂曲舞蹈有些不同,樂曲節拍一般是由強漸弱;打擊樂有由強漸弱,但更多的是由弱漸強,鼓點更重的部分是落在最後面,如:咚咚咚咚鏘、咚咚咚咚鏘,咚咚咚鏘鏘、咚咚咚咚鏘。基於這個道理,打擊樂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後面那一鏘不能亂,前面大可以任意發揮,玩出花樣,玩出花色,才有更大的表現力。

    格律詩的創造者想必也是受打擊樂啟發,採取兩平兩仄,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交替前行的方法,俗稱“馬蹄韻”,達到句子節奏和諧的目的。“平”就是平,“仄”就是不平。古人根據漢字“平上去入”四聲的特點,將平聲歸入平,將上去入聲歸入仄;將“平”表示平和、清亮,將“仄”表示激越、高亢,這樣就能將漢字抑揚頓挫產生更和諧的美感。

    同理,根據鼓點節奏前面可以玩花色,後面保證節點不亂的原理,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原則,讓格律詩詞創作有了更大自由度。以七言詩為例,最後一字為韻腳,格律規定怎麼樣,絕對不允許變動,二四六是節點,也不允許變動:

    原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後一字屬韻腳,不允許變動。

    寬容句: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代表可平可仄。

    雖然有了寬容句,但古人發現,“一三五不論”還是要限制使用,在當平處過多使用仄聲字會使句子澀滯,因而有了“孤平”限制;句尾連續三平聲字,會使句子鬆散無力,因而有了“三平調”概念。所以,要正確使用“一三五不論”還得避免“孤平”和“三平調”。

    有關“孤平”“三平調”的概念和如何避免,不屬本題內容,略。感興趣的友友可搜尋筆者《大家來做詩》欄目有關文章檢視。

    李清照是將詩詞格律與音律美感完美結合的大師,多讀她的詞,對音韻的把握將大有裨益。

  • 6 # 陳杰詩詞

    我認為應該有聯絡,例如,五絕中 仄仄平平仄,就想鼓點咚咚鏘鏘咚。平平仄仄平 就像鏘鏘咚咚鏘。平平平仄仄就像鏘鏘鏘咚咚,仄仄仄平平就像咚咚咚鏘鏘。以此類推。

    古人一定發現了這樣鼓點有節有奏,詩詞也是這樣,有平有仄,有板有眼。這也許是寫好詩詞最初啟發吧,詩詞最初是勞動人民寫成的,經過文化界加工提煉,才形成了高雅文化藝術。

  • 7 # 風清雲淡43907019

    有異曲同功之妙,對聯要多少有點壓韻

  • 8 # 貝殼王1

    我認為有相似之處,都體現一個韻和節奏,詩有了平仄讀起來陰陰頓挫;它也當然同樣啦。

  • 9 # 峰哥品西遊

    對聯一般都是前後對稱,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等等。

    就是講究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中國的音律之美博大精深不是一句兩句說的清楚的。

    中國講究合轍押韻,因為中國的美就是對稱平整,比如建築的美也是整齊劃一,左右對稱。

    不知道答案你是否滿意?

  • 10 # 秋陽昊昊

    平,仄是詩詞裡的節奏。咚,鏘則是鼓點裡的節奏。異曲同工,而好的詩詞主要是意境美。而好的鼓曲則是節奏好。現在詩詞中的平,仄講究得太厲害了。孰不知詩經裡的詩就沒那麼講究。

  • 11 # 海之藍80859

    寫詩講究,前句和後句壓韻,讀起來才朗朗上口。敲鼓,冬鏹冬鏹鼕鼕鏹。有異曲同工之妙。

  • 12 # 一個有生活的人

    這個我幾乎不講究,好像隨口就來,憑感覺,有點任意而為,心情於己。

  • 13 # 春華秋實1341548

    首先說明不是同類音韻,各有各的定律。各有各的使命。但是詩詞的平仄和鼓點的咚鏘都是衡定校正音律的符文。所以詩詞和鼓點各有各的律韻,如錯一聲,音韻就跑調了。平仄和咚鏘都是調整音韻的,而各自的使命不一樣而異。

  • 14 # 浣雲

    平仄和咚鏘都是調音韻的,它們不是同類音韻,各有不同的使命…

  • 15 # 宇璽龍

    先說古詩詞裡面的平仄,它的作用就是在朗讀時語氣上起到調節的作用,不致於一句詞或是一首詩讀起來是一拉子腔,沒有抑揚頓挫、不會搖頭晃腦,失去了音律之美。這樣一說,一部分人應該明白,在對對聯時為什麼對平仄要求的那麼嚴格,不能三平尾也不能三仄尾了。因為出現這種不合律的對法,讀起來就沒有了音律之美。

    再說鼓樂裡面的”咚鏘”,儘管漢字的拼音都是平聲,但它僅表示的是鼓樂發聲的相聲字,並不是真的就是鼓樂之聲。“咚鏘”之聲也是為了表達音律之美,使鼓樂的響聲抑揚頓挫,不致於成為一拉子腔,咚聲是鼓發出來的聲音,鏘是鑔發出來的聲音,在打擊時是交錯打擊,緊密配合的。

    這樣一說,應該很清楚了,古詩詞裡面的平仄其實和鼓樂裡面的咚鏘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抑揚頓挫,都是為了音律之美。

    說到這裡,很有感慨:我們的祖先真的是太偉大,不管是詩詞還是鼓樂,早已認識到了音律的重要,認識到了抑揚頓挫之美,使真正沉在這些行業的現在人能夠依規而行,輕車熟路,毫無障礙的運用。感恩古人!

  • 16 # 聖睿昱

    不好意思,這個我還真不懂 ! 我寫詩自己從不稱其為詩,通常叫"溜一曲"。因為不懂也沒學過詩,故而為之,也省的那些人們挑刺兒。(當然有不收學費的老師教學,我很喜歡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給孩子換奶粉品牌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