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鯤鵬歷史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作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開篇便提出了“道”的概念,指明“道”的涵義博大精深,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老子認為,寰宇的原始狀態沒有形狀,沒有景象,沒有聲音,沒有名稱,廣大無邊,浩瀚瀰漫,不可以用言詞來描繪。由於它產生天地萬物,又回收天地萬物,好像是天地萬物往來的一條大道,所以給它起個名字,稱之為“道”。然而這樣稱呼它實在勉強,因為“道”只表明了它的一種效能而忽略了它的其他效能。它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無處不在。也正因如此,所以不能說它有什麼、無什麼、是什麼、不是什麼,只要這樣一說,便不是它的本身和全體了。因此,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詞說出的“道”,不是永恆存在的那個“道”,可以用名稱稱呼的“名”,不是恆久存在的那個“名”。人說話越多則碰壁越多,最好的辦法不如不要言語而默默體會地體會“道”,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認為,“道”沒有形象聲色,所以又稱之為“無”,天地萬物有形象聲色,所以稱之為“有”。整個寰宇由無到有,由有到無,自然而然地迴圈不息,沒有任何神仙主宰。這種沒有任何意識力量支配、寰宇自然演化的情況,稱之為“無為”。因而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一天,在靈鷲山上,大梵天王將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了佛祖釋迦牟尼,並請他為大家講說佛法。大家在對他行了大禮之後,便退到一邊等著聽他說法。哪知釋迦牟尼卻一言不發,只是安詳從容地拈著金婆羅花。大家都懵懵懂懂,不能領會他的意思,只有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微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將花交到迦葉手中並對他說:“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象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你。”於是,迦葉便傳得釋迦牟尼平時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成為中國禪宗眼中的“西天第一代祖師”。

    在這裡,釋迦牟尼只是在以一種無言的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傳佈宇宙大道,而這種大道是用任何語言都不能表述的,只有依靠純淨無染、無慾無貪、坦然自得、無拘無束、不著形跡的“真如妙心”去領悟。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佛祖行不言之教,拈花就能傳法佈道,迦葉心神領會便悟大道的奧妙,正是越精深的道理就越不能用言語來表達,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意蘊更為深邃奇妙,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2 # 岐黃道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萬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但是有了名字,並不是屬於原有的現象。因為萬物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無名的狀態。萬物有了生氣,是人的意識產生,而為萬物之母。王陽明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這就是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而這些就是同出而異名的事啊。這就是哲學,也是玄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切的人類世界都從此開端,要進入之個門,就得先明白這些道理。

    如面前一張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狀、位置、色澤等等構成完整的客觀存在,它的本身是“無名”,而“桌子”(名詞)則是客觀存在的人腦中的反應,“桌子”(名詞)與桌子的客觀存在形成相互聯絡的整體桌子,即使作為物體的桌子本身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們說桌子時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體”。那麼客觀存在的桌子物體是“無名”,“桌子的名字及物體”則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與無名的聯合體,物質與意識的聯合體。

    理解“有名”與“無名”,從整體思維原則上來說是悟到現實事物的整體與整體之下的各種分析構成,這又需要有具備有分析思維、抽象思維的能力,將整體的事物抽象出包含屬性的能力,當然也必須做到,這也是現代科學產生的哲學原因,它將自然規律抽象化成為語言文字元號等等,從而研究共同體內的方法的統一,終於可以而將人大腦思維解放到形象化、形式化、機械化,是一種由道而器的過程,使工業化得以誕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要從整體進行分析而,道是整體性,對整體進行分析就產生了人的思維定義。客觀整體產生事物的無名的部分(如變化規律)與事物的有名的部分(理論、概念等),有名之後繼續進行分解,對事物的屬性開展分析,比如商品分為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空氣分為氮氮等 ,這就是整體與分析,無名、有名等等。

    心學思維的基礎,無名與有名,是人的感性活動,它不是唯心的。因為“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因為唯心主義只看到意識的“有名”,而不知道“有名”的來源是“無名”,“無名”才是“有名”的根。

    要有整體的思維也要有分析的思維,即要知“有名”,更要知“無名”,這就是真正的思維。能入得這個玄妙的門,才是心學。

    破除理論文字的迷信方能入心學之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相親,帶女孩去吃飯,該選擇怎樣的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