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夠統一多個民族,實現君主專制的時代便是秦朝,那個時代能夠如此輝煌,是因為有很多人才在其中大放異彩。蒙氏祖孫三代都被鐫刻於名將之榜,為秦朝做出巨大貢獻。
蒙恬為秦國將領蒙驁之孫,因為世代習武,他天資聰慧,勇敢過人,從小對練武感興趣,後為秦始皇任用,封為將軍。
蒙恬一生功績累累,尤其在抗擊匈奴方面確實稱得上是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
蒙恬自幼精通兵法,將“善戰”的潛能發揮在抵禦匈奴的業績上。《匈奴傳》中雲: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眾北擊胡,《史記·蒙恬列傳》記載“是時蒙恬威震匈奴”“暴師外十餘年,居上郡”,這裡可見蒙恬抗擊匈奴,並且取得的效果為“威震匈奴”。
匈奴曾一度是秦始皇的一大隱患,根據記載,“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
匈奴人善於騎射,性格粗獷,曾在秦統一全國時,南下佔領河南等地,直逼國家心臟咸陽,由此見得匈奴對秦國隱患之大。
蒙恬年輕氣盛,儘管作戰經驗不足,在先前幾次戰役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加之蒙恬世代為將,從小深受祖輩影響,所以很快蒙恬在抗擊匈奴的戰場上驍勇善戰,所向無敵。
蒙恬曾與匈奴有兩次大戰,一次是在公元前215年,秦朝三十萬大軍與匈奴交戰,秦軍在蒙恬的帶領下勢如破竹,器宇軒昂,戰俘匈奴近萬人,並收復了河南等失地;
另一次是在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橫渡黃河,於黃河以北大戰單于軍,最後大勝而歸。這兩次戰勝讓匈奴士氣不再,向北退去。
秦朝北方邊境趁機擴張至今日的內蒙古一帶。蒙恬不但攘除外患,還擴大了秦始皇統治範圍。抵擋住了匈奴的侵犯,能名震四方,令匈奴人望而生畏。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讚歎蒙恬“為秦開地益眾,北糜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蒙恬在外患這方面立下顯赫戰功,足以使秦始皇對他“甚寵蒙氏,信任賢之”。
蒙恬帶領修築長城,減少外族侵犯,讓百姓生活安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修建長城鞏固了秦國的實力,保障了北方人民的額生活和生產力。於黃河以北一帶,蒙恬建立了四十四個縣,遷徙了三萬戶,大力發展農耕業。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修築長城,導致秦國因為暴政而亡,其實,修建長城並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不在蒙恬。
蒙恬修築長城,大搞基建,極大的推動了秦國北方的經濟發展,對秦國的經濟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蒙恬長期在外駐守,近十餘年,他對秦始皇的衷心顯而易見,蒙恬也因此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後來秦始皇還讓蒙恬修建了從咸陽到九原的寬敞直道。
《蒙恬列傳》雲:“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可知,秦始皇駕崩,蒙恬自盡時,這條路仍沒有完工。對於這條路的重大意義,有學者認為:不僅能夠維護誕生伊始的秦帝國的宏偉大廈和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而且在此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在促進國家穩定,中原內地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陝甘寧諸省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籌備這條路不再單為秦始皇方便出遊,其背後引申出來的影響更為重要,從修築長城到修築公路,稱蒙恬為“大秦第一包工頭”也毫不為過。
因為蒙恬,秦始皇也十分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當時蒙氏兄弟在朝內外擁有很大的勢力,蒙恬駐守在外,蒙毅在內朝,秦始皇外出時,甚至讓蒙毅與其同乘一輛車子。
蒙恬這些顯赫功績無一不助秦始皇在其他勢力中先聲奪人,盡顯優勢。秦始皇統一全國,蒙氏家族對秦始皇的輔助必不可少,能成為“天下第一勇士”者,不僅僅在於蒙恬的作戰才能,更是蒙恬的長久戰略眼光的認可。
正是因為蒙氏的勢力如此之大,又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在秦始皇去世後,蒙氏就成了趙高最大的敵人。
當時秦始皇本來打算讓扶蘇繼承皇位,蒙氏兄弟是支援扶蘇的,但是趙高在沙丘時,利用最先得到秦始皇去世的訊息,聯合胡亥,說通丞相李斯,決定篡改秦始皇遺詔,胡亥即位後就賜死了扶蘇。
蒙恬自然表示懷疑,隨後李斯派人掌握了蒙恬的兵權,本來李斯是不想整死蒙氏兄弟的,但是蒙毅曾經狠狠的處罰過趙高,差點賜死趙高,引得趙高的嫉恨。
在趙高的詆譭下,胡亥便賜死了蒙毅,按照秦朝的連坐法,蒙恬也難逃一死,最終吞藥而自殺。
可憐蒙恬對秦國建立那麼多功勞,最終竟然是這樣的下場。
總結:
蒙恬天資聰慧,能力過人,卻還是逃不掉命運的擺佈。扶蘇被趙高陷害而死,秦二世篡位,因為蒙恬於扶蘇關係密切,胡亥作為皇帝一定要除掉蒙恬,就這樣,蒙恬被捲進朝政的紛爭中,最後含冤而死,成為權政爭奪的又一個犧牲品。蒙恬一生立志於為秦奉獻,功遠遠超過過錯,他輝煌一生可悲可嘆,被人們紙筆相傳,故成為“中華第一勇士”。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夠統一多個民族,實現君主專制的時代便是秦朝,那個時代能夠如此輝煌,是因為有很多人才在其中大放異彩。蒙氏祖孫三代都被鐫刻於名將之榜,為秦朝做出巨大貢獻。
蒙恬為秦國將領蒙驁之孫,因為世代習武,他天資聰慧,勇敢過人,從小對練武感興趣,後為秦始皇任用,封為將軍。
蒙恬一生功績累累,尤其在抗擊匈奴方面確實稱得上是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
“中華第一勇士”蒙恬是如何兩次挫敗匈奴的?蒙恬自幼精通兵法,將“善戰”的潛能發揮在抵禦匈奴的業績上。《匈奴傳》中雲: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眾北擊胡,《史記·蒙恬列傳》記載“是時蒙恬威震匈奴”“暴師外十餘年,居上郡”,這裡可見蒙恬抗擊匈奴,並且取得的效果為“威震匈奴”。
匈奴曾一度是秦始皇的一大隱患,根據記載,“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
匈奴人善於騎射,性格粗獷,曾在秦統一全國時,南下佔領河南等地,直逼國家心臟咸陽,由此見得匈奴對秦國隱患之大。
蒙恬年輕氣盛,儘管作戰經驗不足,在先前幾次戰役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加之蒙恬世代為將,從小深受祖輩影響,所以很快蒙恬在抗擊匈奴的戰場上驍勇善戰,所向無敵。
蒙恬曾與匈奴有兩次大戰,一次是在公元前215年,秦朝三十萬大軍與匈奴交戰,秦軍在蒙恬的帶領下勢如破竹,器宇軒昂,戰俘匈奴近萬人,並收復了河南等失地;
另一次是在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橫渡黃河,於黃河以北大戰單于軍,最後大勝而歸。這兩次戰勝讓匈奴士氣不再,向北退去。
秦朝北方邊境趁機擴張至今日的內蒙古一帶。蒙恬不但攘除外患,還擴大了秦始皇統治範圍。抵擋住了匈奴的侵犯,能名震四方,令匈奴人望而生畏。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讚歎蒙恬“為秦開地益眾,北糜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蒙恬在外患這方面立下顯赫戰功,足以使秦始皇對他“甚寵蒙氏,信任賢之”。
“大秦第一包工頭”蒙恬在秦國期間都做了哪些工程?蒙恬帶領修築長城,減少外族侵犯,讓百姓生活安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修建長城鞏固了秦國的實力,保障了北方人民的額生活和生產力。於黃河以北一帶,蒙恬建立了四十四個縣,遷徙了三萬戶,大力發展農耕業。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修築長城,導致秦國因為暴政而亡,其實,修建長城並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不在蒙恬。
蒙恬修築長城,大搞基建,極大的推動了秦國北方的經濟發展,對秦國的經濟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蒙恬長期在外駐守,近十餘年,他對秦始皇的衷心顯而易見,蒙恬也因此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後來秦始皇還讓蒙恬修建了從咸陽到九原的寬敞直道。
《蒙恬列傳》雲:“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可知,秦始皇駕崩,蒙恬自盡時,這條路仍沒有完工。對於這條路的重大意義,有學者認為:不僅能夠維護誕生伊始的秦帝國的宏偉大廈和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而且在此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在促進國家穩定,中原內地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陝甘寧諸省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籌備這條路不再單為秦始皇方便出遊,其背後引申出來的影響更為重要,從修築長城到修築公路,稱蒙恬為“大秦第一包工頭”也毫不為過。
對秦國功勳卓著的蒙恬,最後為何被逼吞藥自殺因為蒙恬,秦始皇也十分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當時蒙氏兄弟在朝內外擁有很大的勢力,蒙恬駐守在外,蒙毅在內朝,秦始皇外出時,甚至讓蒙毅與其同乘一輛車子。
蒙恬這些顯赫功績無一不助秦始皇在其他勢力中先聲奪人,盡顯優勢。秦始皇統一全國,蒙氏家族對秦始皇的輔助必不可少,能成為“天下第一勇士”者,不僅僅在於蒙恬的作戰才能,更是蒙恬的長久戰略眼光的認可。
正是因為蒙氏的勢力如此之大,又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在秦始皇去世後,蒙氏就成了趙高最大的敵人。
當時秦始皇本來打算讓扶蘇繼承皇位,蒙氏兄弟是支援扶蘇的,但是趙高在沙丘時,利用最先得到秦始皇去世的訊息,聯合胡亥,說通丞相李斯,決定篡改秦始皇遺詔,胡亥即位後就賜死了扶蘇。
蒙恬自然表示懷疑,隨後李斯派人掌握了蒙恬的兵權,本來李斯是不想整死蒙氏兄弟的,但是蒙毅曾經狠狠的處罰過趙高,差點賜死趙高,引得趙高的嫉恨。
在趙高的詆譭下,胡亥便賜死了蒙毅,按照秦朝的連坐法,蒙恬也難逃一死,最終吞藥而自殺。
可憐蒙恬對秦國建立那麼多功勞,最終竟然是這樣的下場。
總結:
蒙恬天資聰慧,能力過人,卻還是逃不掉命運的擺佈。扶蘇被趙高陷害而死,秦二世篡位,因為蒙恬於扶蘇關係密切,胡亥作為皇帝一定要除掉蒙恬,就這樣,蒙恬被捲進朝政的紛爭中,最後含冤而死,成為權政爭奪的又一個犧牲品。蒙恬一生立志於為秦奉獻,功遠遠超過過錯,他輝煌一生可悲可嘆,被人們紙筆相傳,故成為“中華第一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