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不言
-
2 # 小夕夕的監護人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因稱字為表字。
起源朝代:商朝
盛行:周朝
因此漢初已有是毋庸置疑!
但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古人未必都有字。一般來說,兩類人有名無字,一是最高貴者,一是布衣。
我們注意到,漢初三傑,只有張良有字,而張良跟蕭何、韓信的最大不同便在於出身。
蕭何是沛縣一官吏,但出身並不顯赫,甚至可能還不如劉邦,之所以能成為沛縣最主要的官吏,主要是因為蕭何太有能力了,所以升遷快,甚至得到了進京任職的機會。
而韓信,則明明白白地被記載為布衣,與同為布衣的劉邦、陳勝比起來,韓信連做個屯長或亭長的機會都沒有,可見,韓信的身份應當是比較低的,所以沒有表字很正常。
而張良,出身於南韓貴族,張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南韓的丞相,所以張良跟項羽一樣,是典型的「士」,理當有表字。
-
3 # 午寅12996004488
名是祖上給的,字是自己取的,號是他人封的。稱謂人若用字,就是對他人最大的尊重和親近。例如中共中央非正式檔案時稱謂毛澤東基本上都是“潤之”。而劉邦在評說漢初三傑時,“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排在第一位的張良用的就是字(子房),這可以看出對張良的尊重,也就是說在西漢初期人就已經有字了。
當然“子”非一般人可用,早期的姜尚(子牙),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以後再說。
不請自來。
古代“表字”,古代名和字的區別說到這個話題的“表字”,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關於字的由來,在中國古代,姓、氏、名、字其實是四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直到近代才被歸類為“姓氏”和“名字”兩個單元。其實名和字的區別在很多史料文獻上都寫得十分明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所言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後,會起名字。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起表字,這也就是冠而字之,然後就可以算作成年,走入社會了。
《禮記-士冠禮》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就是說,在一個人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長輩們取得名已經不適合社交場合稱呼了,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古代“字”不是隻有男子才有,而是男女皆有的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待字閨中”這個成語,但是大家知道他的由來麼?其實這一成語也是對古代女子擁有表字最強有力的證明,《紅樓夢》中第三回,賈寶玉問林黛玉的名,黛玉說了名字,但當寶玉問道林黛玉的字的時候,林黛玉卻說“無字”。這就是因為林黛玉未滿15歲,而且尚未婚配,就沒有“字”了。根據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我們可以看出來,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也正是這個時候,女子也就擁有了自己的字。而成語“待字閨中”就是源自於此。
“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甚至三個字古人的字其實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很少有三個的甚至更多的,稱之為“一言字”、“兩言字”。比如(陳勝,名勝,字涉),(項羽,名籍,字羽),(劉邦,名邦,字季)這就是一言字,如(蘇軾,名軾,字子瞻)、(李白,名白,字太白)、(王羲之,名羲之,字逸少)這些都是二言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定要與名有所關聯。
《顏氏家訓-風操》: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這也能看出名與字的關聯,總之字可以取近義的,也可以是比喻的延伸,甚至可以是一些反義相對的。總之字的含義就是表德。
古人“字”最早的起源,流行在什麼時候,後世對於字有什麼看法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魯迅字豫才。現代則已經很少人使用了,但華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
綜上所述,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更是在周朝就流行開來了,更是在後來演變成一個成年人的標誌。漢末三傑,所處的時代表示他們也一定擁有自己的表字。可能剛開始沒發跡的時候沒有,但是後來也一定會為自己取一個表字。畢竟字可是當時主流社會的標誌。
延伸:“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但根據記載我卻沒有準確的找到他們三人的字。但這也並不能代表他們沒有字。只是我們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