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你不要喵喵叫

    舉個例子,應試教育就像是工廠一條生產線出來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符合規格的,一小部分不符合規格,然後符合規格的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不符合規格的就是那些成就很大的人。

    以前,我極少評論學校教育的事,因為我知道學生必須去學校,學校是學生的小社會,無論這個小社會怎麼樣,學生都要接觸他們自己的社會,與他們自己的社會共同成長。學校不是培養人才的教育,無論什麼學校都是大眾化的教育,精英學生比例只佔極少數。

    當然,我也追捧名校,我追捧名校收羅了眾多的尖子生同學,在他們之間具有一種相互追求學習的良好氛圍。尖子生們在名校裡互學互促,尤其是理科,他們追求探索的知識領域早已遠遠遠遠超越了學校課本所教授的知識範疇,他們甚至已在追求探索前沿科學。他們追求探索的知識領域早已遠遠遠遠超越了學校課本所教授的知識範疇,他們甚至已在追求探索前沿科學(我應該重複重申這句話幾次)。名校只不過是聚集了眾多尖子生,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健康的相互競爭的環境氛圍。名校有了尖子生才會出現升學率高,尖子生抬高了名校的身價,尖子生創造了名牌學校,從來就不是名校培養了尖子生,這一直是社會認識觀念顛倒本末的誤區。無論哪所名牌小學、中學、大學,招收不到尖子生源的學校也就不再是名牌學校了。當然也有例外,中考、高考之前透過利益鏈獲取了考題範圍的學校除外,也包括社會上某些專門透過利益鏈獲取了考題範圍的教育機構除外。

    2005年,錢學森臨終前在病床上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可能永遠沒有答案。這種“作繭自縛”的考試製度是傑出人才流失的開始, “作繭自縛”的考試製度不改革,中國永遠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中國總是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傑出人才,這是極端錯誤的。諾貝爾得主李政道,十年前參加北京《科教興國》會議時,在一次訪談中說:“他所認識的華人科學家,他們在中學時的考試成績都是排在中等的。” 這也解答了,為何不少國內高考制度下的“中等生”,卻成了美國高校眼中的優等生。中國教育注重模仿力的訓練,應試成績是第一位的,這樣的結果是可以培養出模仿能力超強的專家,卻永遠培養不出令世界瞻目的傑出人才。

    我們改變不了學校的教育,但是我們可以改善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這就是健全的兩條腿走路。

    如果從小隻為了考試而教育孩子,那麼最後受害的孩子,因為教育改革是遲早的事。被考試牽著鼻子跑,最終成為受害者。

  • 2 # 植林叟

    就是逗你玩。就是全國成年人買假論文評職稱學術造假氾濫成災造成科技創新乏力的遮羞布!你說素質好的學生考的少?還是考的多的素質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本身就是偽命題。還有一句,你要是放任學術造假再好的教育也是白瞎。

  • 3 # 用人的語言說話

    首先我得先明白,素質教育本身就是國家教育部門捏造出來的東西,以為是美國的東西,實則屬於胡亂唸經。教育是最不科學的科學,說他最不科學,主要在於教育物件千變萬化,經歷,心態,接受能力(這也是很大的可變因素)等,多種因素會促使他們對於同樣問題有些很大的看法。說他科學,就在於所有教育物件對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都基本類似,也就是當知識能很好的嫁接在他們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時,這樣知識就會成為真正自己的知識。所以不同個體,教育方法應該有所不同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試教育很多人都在病垢,但問題是幾乎所有名人,學者,偉人,各類科學家,卻偏偏都是應試教育的下的成功產物。北大李彥宏,杭師大馬雲,深大馬化騰,哈佛比爾及扎克伯格……而哈佛也是培育了世界富翁,世界諾貝爾獎最多的高校,其他名校也類似。說中國的學習壓力大,其實美國等著名高校壓力幾乎會要了你的命。不同點在於,他們樂於忙碌和壓力,並認可。而我們高校學生更多則在於迴避。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於我是誰?我為何而來?又去往何處?理解深刻。我們的學生或許只有到了大學才幡然醒悟,自己前半生只是為了父母在學,唯有遵從。而國外孩子很早就明白自己所要幹什麼?要去哪裡?併為此而努力!試想,被迫,聽從那會有動力,那會有對知識的渴求。而遵從內心,必然心之所想,必為之所動!

  • 4 # 手機使用者25716425240

    應試教育培養出高水準的各類人材,素質教育培養出各類侃大山吹牛逼,溜屁拍馬高談論闊,而無實材的混混,但他們能說好,很酒脫,因為他們從不用真力真心。

  • 5 # 小廝

    素質教育的後果:兩極分化:高精尖人才成批出現,也會有所謂的民國大師級人物出現,同時,大量普通民眾基本教育受到相對損害,水平下降;造成新的不公,史上最公平的教育制度高考受到侵蝕,寒門貴子再難出現;

    應試教育的後果:當下已到登峰造極,結果也是顯然易見的:相對公平的教育機會,產生大量平庸但為社會所必需的適應性人才,較難出現大師級人物,較難出現開疆拓土式的創新型人才。

    感覺教育也在輪迴,我們嚮往的是民國大師輩出的民國年代,儘管當時受教育機會非常少,幾乎所有大師都是富裕階層出身,耗費其它平民不敢想的教育資源。結果是這些精英搭起了我們的現代框架。但公平嗎?在那個吃飽飯都困難的年代沒有多少人考慮這個問題。

    目前素質教育是大趨勢,至少是向這個方向靠攏,與以應試為特點的普及型教育進行均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愛抖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