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5速食小廚師
-
2 # 使用者3920320951631
淇河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棋子山,其源頭峰巒疊嶂,峽谷幽深。據國家地質部門實測記載,形成於下澳陶統,距今已有五億年的歷史。入豫後經輝縣市、林州市、浚縣,在淇縣淇門入衛河,全長161公里。。淇河河谷狹窄,兩岸峰巒競秀,千巖萬壑,地形複雜,高低參差。在水文地質上多屬奧陶系岩石溶裂隙水。鶴壁境內是淇河最秀麗的河段。河水清澈見底,純淨甘甜,是華北地區唯一一條沒有被汙染的河流。 衛河!
淇河,為衛河支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的方腦嶺,流入河南省後,經輝縣、湯陰等縣,在浚縣劉莊與共產主義渠交匯,同時穿越共產主義渠,向南至淇縣淇門鎮西(對面是浚縣新鎮鎮淇門村)的小河口東流入衛河。全長在新村站以上為129.7公里,集水面積2118平方公里。 據史料記載,淇河有三個源頭,即北源淅水河、中源赤葉河、南源沙窯河,且源頭均在山西省陵川縣境。根據支流最長為源頭的原則,淅河則應為淇河之正源。
北源淅河,系淇河的較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淅水村(據今人考證,淅河應為浙河。陵川縣有浙水村而無淅水村)。由發源于山西省壺關縣的東井嶺處的王莽河及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六泉鄉的淅水河在橋上村相匯後形成淅河之水,此間還有從河道北邊和南邊多個峽谷中流出的河水匯入。淅河往下注入弓上水庫, 在合澗鎮嘴上村西入林州市境,過合澗鎮、經萬泉湖,原康鎮、桂林鎮,到臨淇鎮河口村與南源匯合為淇河,總長約90公里,在林州境內長約35公里。淅河在枯水季節潛入地下,到桂林鎮千家崗村潛水出露。淅河流域地形複雜,合澗村以上河床較陡,兩岸沖溝發育,合澗村以下河床略為平坦。降水是地表徑流的主要來源,多集中在汛期。淅河兩岸有較多的泉水出露,較大的泉水有石門寺泉、康王泉。由於淅河縱坡差很大,兩岸多山谷,每逢大雨,山洪陡漲陡落,水勢兇猛,行人涉渡困難,當地群眾有“淅河不過膝”之說。
中源赤葉河,為香磨河上游源頭,香磨河上游由六泉河和赤葉河兩條支流組成。六泉河源出冶頭附近的,流經石家坡、西灣、六泉、沙場等地,赤葉河源出冶頭南附近的畈腦嶺(方腦嶺),流經土窯、小垛、井河、高家、赤葉河等地。這兩條支流至隔河相匯,繼續東流,經西掌窪、嘴上、至東雙腦一直進入。 在輝縣南寨鎮石門口村西紅色娘子橋西南與南源沙窯河匯合。 因該河下游沿岸的居民,利用水力設定水磨磨粉造香,故而得名香磨河。香磨河在赤葉河東7.5公里的亂石泉,有零點四三秒公方的清水外溢,再向東至香磨、石濤,增為零點四五秒公方,至滴水清增為零點五一秒公方。它的水位季節性很強,旱季水量不大,雨季洪水增多。年經流量共有一千一百八十三萬四千公方,佔全縣年經流量的9.4%。香磨河全長35公里,河床均寬40米.流域面積達119.7,佔全縣總面積的6.8%。這條河的流域境內全部是石質山區,且兩岸山崇峻嶺、懸崖壁立、澗深谷險、坡度急彎、水資源豐富。流至東雙腦附近的滴水清,河水從天然落差高達65米的峭壁之處猛瀉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靈泉瀑布”。我縣人民為了開發利用這條河的水力資源,從1975年12月開始動工,興建東雙腦水電站,至1978年7月投產發電,是我縣第一大水電站。
南源沙窯河,源頭在山西省陵川縣古郊鄉崑山村西下的老潭根。是由源於老潭根的沙窯河、源於北坡的龍潭溝河、源於輝縣市郭亮風景區的郭亮河以及附近山上的山泉匯合而成,統稱沙窯河。在輝縣,過三郊口鄉,在南寨鎮與中源匯合,繼續東流,過要子街村進入林州市境內,過臨淇鎮北流,至河口村匯合北源淅河,為淇河。
在林州市境內,淇河干流,自臨淇鎮河口村東流,穿越臨淇盆地,到五龍鎮黃花營村東入。在林州市流域面積806,佔全市總面積的39.4%。有4條較大支流,即淅河、葦澗河、野豬泉河、湘河。流域內有合澗、桂林、原康、東姚、臨淇、五龍、茶店等鄉鎮。年平均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變幅在1.4~13.3億立方米之間。淇河兩岸泉水也較多,有欠十步泉、梨林泉等。淇河從河源到李家寨一段,河谷窄陡。李家寨村到五龍鎮花地村,因流經臨淇盆地,河床平緩,易發生水災。淇河水源較充沛,是林州市南部人民飲用水和農業用水的重要水源,後,在該流域上游建成,起到了消洪、緩洪的作用。
在境內,於淇濱區大河澗鄉西南部入境,境內長度76.6公里,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 淇河自大河澗鄉將軍墓村西入淇濱區境,曲折彎轉向東南流至大賚店鎮堡上村出境,境內全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超過1255平方公里,河面自然落差近120米。淇河鶴壁市郊區段正處於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的重要河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歷史上兩岸茂林修竹,有竹園、桑園等村名。
在淇縣,過高村鎮,南流進入浚縣境內。
在浚縣,過衛賢鎮與淇縣西崗鎮交界,至淇縣、浚縣、衛輝市交界的上樂村鎮小河口村匯入共產主義渠東入衛河。同時穿越共產主義渠,向南至淇縣淇門鎮西(對面是浚縣新鎮鎮淇門村)入衛河。 淇河古時曾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古淇河並未注入衛河,而是流至浚縣申店(古宿胥口處)後,折向東北流,經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甕城、蔣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黃河。公元前494年,即晉定公十八年,因黃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斷流。公元204年,即東漢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率軍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溝(即今衛河),淇河成為衛河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