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繼一生
-
2 # 北疆同心
由於本問題是在做假設,所以不可能找到一致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誰最有可能在統一天下後殺功臣,我認為應該是孫權,而不是劉備或曹操!
由此可見,做為心懷天下的政治家,其實曹操的胸懷並不狹隘,他也是很有容人之量的!既不是袁紹那樣“外寬而內忌”的虛偽之徒,也不是袁術那樣的見識淺薄之輩。對於曹操而言,打天下難而治天下更難!因此即便是曹操統一了天下,也不大可能肆意誅戳功臣。
不過曹操的用人原則是:既要有忠心又要有本領,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忠心而無本領的人只能成為奴才,在曹操這裡很難獲得重用!有本領但卻對曹操缺乏忠心之人,也難以獲得曹操的信任——賣弄聰明的楊修,就因屢屢挑戰曹操的底線而被殺。而其餘文武大員,大多在曹丕稱帝后依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劉備平生一向以“仁慈”為羽毛,以“忠心於漢室”為吸引人才的旗號。也因此才能在其身邊凝聚起一批文武人才,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那麼如果劉備一統天下後,是否會仿效乃祖劉邦誅戳功臣呢?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劉備不僅在打江山時知道愛惜羽毛,而且在長期的奮鬥過程中,也明白了獲得人心支援的必要性,以及人才鼎立相助的重要性。
因此即便是劉備一統天下後,也不可能誅戳功臣。更何況,這些追隨了劉備半生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是一些“無虧大節”之人!所以即便他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劉備也應該會予以包容——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歡殺功臣,如果不是受制於形勢所迫,他們也不大可能願意留下殘暴之名。
三、為什麼孫權最有可能殺功臣呢?孫氏基業的開創和發展壯大,從始至終一直貫穿著孫氏與江東地方勢力的勾結與鬥爭!孫權承襲孫堅、孫策打下的基礎,在江東地方勢力的支援和輔助下,逐漸做大、做強。其實在三國中吳國的處境最為尷尬。因為如果魏國統一天下,還可以用接受“漢禪”為理由宣揚“正朔”,從而獲得統治天下的合法性;而如果劉備統一了天下,自然也可以憑藉其“大漢皇叔”的身份,以及“中山靖王”之後的旗號,獲得繼續東漢王朝正朔的資格!
如果是吳國統一了天下,面對的局面與魏、蜀兩國就不盡相同了。吳國的崛起之路,簡直就是一個割據勢力因做大、做強而挑戰中央的過程。吳國既沒有獲得“漢禪”的條件,也沒有漢室宗親的血統。因此,當吳國統一天下後,必將面對無法獲得統治合法性的難題。
雖說當年劉邦滅秦建漢,也沒有立秦朝宗室成員為傀儡,以便借其“禪位”獲得統治天下的合法性。但是,那個時代卻還處於天下統一未久,大一統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的特殊時期。因此,才會出現“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情況,各路諸侯誰有實力誰就是老大!
在經過了兩漢約400年的統治之後,大一統觀念和追求“正朔”的思想已經深入了人心,所以在漢末亂世中才會出現“袁術稱帝天下共擊之”、曹操至死也未敢稱帝、劉備也只能做“漢中王”的情況!而他們所畏懼的無非是名義,“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吳國的處境正是這樣。
何況在孫權統治的後期,吳國朝堂之上因為陷於太子與魯王之爭,使朝廷大臣也隨之分裂為兩大不同派系!孫權對此感到非常惱火,陸遜等人也都因此而受罰。(孫權死後吳國大亂,權臣做大皇帝受制,吳主孫皓殘殺大臣之舉,即是孫權時代種下的惡因生出的惡果。)
因為吳國是在江東豪強勢力的支援下建立的,所以豪強勢力及其在朝中的代表,一直佔據著較大的話語權。這種情況由來已久難以輕易逆轉,而這還只是在江東一隅,倘若吳國統一了天下,勢必會出現功臣互相爭奪的態勢,可能會影響政權的穩定,進而令孫權生出殺心!因此如一定要假設誰會在統一天下後殺功臣,孫權有很大的可能性。[個人觀點歡迎指教!]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曹操、孫權、劉備三人,是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最終的三位勝利者。其三人也都是能力出眾之輩,曹操狡詐多疑,但又英雄氣魄十足。孫權雖然雖然繼承了先輩的基業才成為了東吳之主,但孫權其人野心也不小,也勉強算是一個梟雄。劉備此人和他的祖先,漢朝的開國皇帝劉備非常之像。兩人都是起於微末之間,同樣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小人性格。假仁假義劉備算是做到出神入化了,但不管怎麼說劉備也同樣是梟雄無疑。但在他們三人中,誰最可能在一統天下後容不得功臣呢?在我看來,最容不得功臣的人就是劉備了,曹操和孫權在絕情和自私方面遠比不上劉備。而且劉備的出身決定了劉備絕對不會容得下功臣同享福的。
至於曹操方面,很多人認為曹操性情多疑,所以如果曹操當皇帝之後,勢必會大肆屠殺功臣。這個說法事實上並不準確。曹操多疑這不假,但歷史上又有哪個掌權者不多疑呢?真要碰上一個傻白甜的諸侯,他也不可能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活那麼長時間,發展壯大的那麼強。曹操這個人多疑,但並不絕情,而且曹操也有容人之量。關羽、陳宮都曾背叛過曹操,但曹操對二人都示以最大的善意,甚至不忍殺害二人。還有司馬懿這塊,曹操明明看出司馬懿心懷大志,但曹操就是沒有殺掉司馬懿,因為曹操有自信可以控制住司馬懿。在曹操病重時,他又囑咐曹丕說司馬懿並不是一個甘於屈居人下之輩,勸說曹丕殺掉司馬懿。但曹丕表示自己可以掌控司馬懿後,曹操也就不再過問了。可見曹操胸懷寬廣,他自然對很多人為警惕,但只要有能力為自己所用的人,哪怕有野心曹操也可以容忍,因為他有自信可以掌控對方。從這裡就足以看出,如果曹操奪得了天下,那麼曹操絕對不會大肆屠殺功臣。
-
4 # 毛驢兒談歷史
1,從自身講,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他對自己的領導能力是充滿自信的,所以他能夠輕鬆駕馭所有人,沒必要大開殺戒。
2,都說曹操奸詐陰險,可是他對手下將士是非常好的,即使是關羽、趙雲這樣的敵方將士,曹操都不忍心殺害。
二:孫權沒必要殺功臣
自古開國帝王殺功臣,大多是因為擔心功臣們功高震主不服皇權。
可是孫權完全沒必要擔心這些,因為他的王位是繼承哥哥孫策的。如果那些功臣要造反,那麼從孫策一死就開始反了,何必要等到孫權統一全國呢?
三:劉備爆發戶心裡
劉備素有“仁義”之名。可是當他建立了西蜀政權後,終於露出了他那農村爆發戶的心態。“高傲自大,行事只憑個人喜好。”
1,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劉封雖有見死不救之過,(即便去了,多半也是多送一個人頭),但是也罪不至死,而劉備卻執意殺了他。
2,劉備急於為關張報仇,竟然不聽諸葛亮和法正的勸阻,一意孤行導致七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由上兩點可以看出,劉備剛一得勢就變得“殺人全憑喜怒,做事不聽勸阻”,如果他能統一天下,必殺功臣無疑。
-
5 # 紅色星河
最有可能大殺功臣的是孫權,其次是曹操。
劉備弘毅寬厚,愛民如子,重情重義,是具有秦漢風骨的英雄人物,絕無可能殺害功臣。
孫權性狹猜疑,善於隱忍,殺伐果斷,在江東殺害功臣不少。早前在與張昭爭論時,居然拔刀威脅。而張昭是孫策臨終時的託孤重臣,掌文武眾事,率群僚立輔孫權,硬逼著哭泣不已的孫權處理政事,巡視軍隊,穩定了江東局勢。周瑜、呂蒙、陸遜之死與孫權有關,晚年孫權屠殺起自己人更是毫不手軟。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曹操一生也是猜疑心重的人物,生前凡是功勞大的、能力強於自己的,都會被曹操幹掉,甚至滅族。 比如孔融、崔琰、楊修、荀彧、許攸等等都是直接或間接死於曹操之手。毛玠也差點被曹操殺掉。荀彧一生輔佐曹操,對曹操統一北方、事業成功至關重要,最後被曹操逼迫自殺;許攸獻計偷襲烏巢,是曹操能夠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關鍵人物,立有大功,但後來被曹操授意許褚殺掉。毛玠獻策“奉天子以討不臣”,是曹操由弱變強的關鍵人物,結果差點被曹操幹掉。一旦曹操統一天下,必然更會大肆屠殺功臣。
-
6 # I八零印記I
我的答案是曹操。
由於本身是天之驕子,謀略、膽量、權術都舉世無雙,所以眼高於頂,真正得曹操看重者可謂少之又少,而其真正看重的都是經世致用的實幹家如郭嘉、荀彧等,對這些人可謂禮遇有加,但對其餘平庸之才遠不放在眼裡。如有個文官曾在曹臣相詩興大發時打擾雅興,曹操一個不高興一槊就了結了此人。
而從其起兵發家的根本來講,都是夏候氏、曹氏的子弟兵,這些人如蔣校長的黃埔生一樣,才是他所看重的。他的使命就是砸碎舊的豪強士族體系,建立以曹氏體系為主的家天下體制,如果一統江山,必將有很多人將會被清洗出曹氏集團。
從個人層面上講,曹操雄才大略,其他兩大集團的當家人都遠非其對手。而幾次三番統一大業未能功成,一方面固然與客觀因素如天時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主觀因素如個性方面有著重大關係。
仁義,是他區別於其他兩勢力集團的重要標鑑和取得成功的憑藉。他不可能丟掉這一使他聲名遠播、成就功業的根基,只有牢牢把住這一基本點和中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故此,他不可能將自己陷入不義之地,如果那樣,自己辛辛苦苦樹立的形象不但毀於一旦,更為重要的是以此凝聚的人心和向心力不復存在,奮鬥半生好不容易打下的一點基業有可能就此毀滅,蜀漢集團的大廈頃刻就此崩塌。
在孫權集團內部來說,上層為官者就有多半來自江東各大家族的勢力和代言人。而孫權集團正是因為這些本地的豪強世族的支援才能在三國鼎立中立於不敗之地。
就算最後鼎定中原,也不太可能將這些勢力消洗,否則將會失去最大的依靠,沒有了這些世族豪門的支援,離分崩離析也不遠了。
綜上,故曹操的可能性最大。
-
7 # 噩夢魚兒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皇帝為什麼會殺功臣。
皇帝殺功臣,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功臣手中的權力和影響力讓皇帝本人產生了威脅,典型的如劉邦除韓信英布彭越;二是功臣本人的影響力尚不足以影響到皇帝本人,但是繼承人年幼或者能力不足,怕自己百年之後子嗣駕馭不住,如朱元璋殺傅友德,漢景帝逼死周亞夫。
其次,還要看皇帝有沒有能力殺功臣。像東晉的那些個皇帝,世家勢力龐大,他們想殺功臣也殺不了。曹c劉備孫權如果統一了天下,那麼作為開國皇帝,他們是有能力殺功臣的。
最可能殺功臣的是孫權。事實上他沒有統一天下就開始殺了。陸遜被他逼死,張昭被罷黜,顧譚、陳表等皆被殺,他還專門成立了針對此事的特務機構。因此孫權殺功臣是板上釘釘的事。這是因為他不像曹c劉備那樣憑戰功出生,先天面對那些宿老、大都督們顯得自信不足;他的繼承人孫登死的也早,其餘諸子年幼,因此他有充足的動機殺功臣。
而劉備和曹c殺功臣的概率相比要低得多。曹c的幾個兒子都已成年,而且比較有能力,他不需要過多得為子孫鋪路。更有可能的是殺掉幾個士族領袖震懾門閥,如殺荀彧崔琰楊修等;而劉備的兒子劉禪年幼,他更可能為了政權的平穩過渡而殺功臣,如殺劉封。
-
8 # 吳禮平1985
這是個假設的問題,我覺得三者都有可能,但從可能性來說我認為劉備排第一,曹操次之。
臆測依據如下:
劉備其實是一個偽君子,心中對於取荊州、奪川蜀渴望的不行不行的,但又以正統自居,最後繞一圈假借正義奪之,更何況劉禪的能力太弱,為了穩江山一定會殺功臣,假拋阿斗、白帝託孤都只是權術。
其次,曹操是“狹天子以令天下”的受益者,更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為了維護政權一定會剪除威脅,但為何排第二的原因是曹操之子有權謀的能力,朝中能產生威脅的人也就司馬懿(如果曹操不死,司馬懿的下場難說)。
-
9 # 遖唻苝暀
假設三國有其一實現了大一統,最有可能殺功臣的主公一定是孫權。
所謂功高震主,還要看主是誰,能否震的動。像曹操和劉備這樣的,臣子縱然有天大的功勞也震不動他們。但孫權就不一樣了,東吳的將士都是孫堅和孫策帶出來的,孫權坐享其成,他的功績和資歷都太淺所以很難服眾,一旦一統天下臣子們功高震主,孫權為鞏固地位不受威脅,一定會誅殺功臣。
-
10 # 張斌2336660
這個問題要從三國本身的實力劃分來分析,首先曹操不會去濫殺功臣,他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整體權力結構依靠世族勢力來維持,曹家和夏侯家本是直屬親屬,又和其他大的權利家族進行兒女聯姻,權力結構上,曹家佔大頭,在權力更迭上,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劉備本身的勢力比較小,分為起家的外部勢力,荊州的人才勢力,益州人才勢力,在權力分配上,各方面的實力都比較均衡,只會存在內部的權利鬥爭,整體上會是一個平穩發展的權力結構。
孫家父子兩代人都是外部人員,當今的地盤全是依靠江東各大家族來維持,特別是設立了大都督一職,幾乎掌握了江東全部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皇權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孫權紀要來平衡朝廷中內部的權力鬥爭,又要警惕身邊這個大都督的軍事威脅,所以說只有孫權部有可能採取權力的大清洗,特別是將軍事權力攥在自己手中,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本意是:把鳥打完後就應該把弓箭藏起來了,兔子死了之後,獵狗就可以烹殺了,形容完成一件事後過河拆橋,多引申為君王在完成功業後,殺害功臣的行為,這一典故由春秋晚期的霸主越王勾踐所創立。
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
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先下個結論:
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曹操是不管統一還是不統一,他都會殺功臣,而劉備是最不可能殺功臣的皇帝。
一、東吳開國皇帝孫權
為什麼說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呢?因為孫權是三人最薄情寡義、弒殺成性、不擇手段的皇帝,孫權20歲就在孫策遇刺後接手江東基業,面臨的是一個外有強敵,內有叛亂的局面,孫權沒有安全感,於是開始了平定內部叛亂的動作,在周瑜、張昭的協助下,穩定了內部,開始積極向外擴張。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在打贏了赤壁之戰後,為了忽悠劉備去對抗曹操,不惜把自己年僅20歲的親妹妹嫁給48歲的劉備,只因為政治聯姻,當然了,女人在那個時候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就連自己的親屬也不例外。然後又可以為了政治利益,偷襲自己的盟友,還可以忽悠曾經的敵人曹魏,只因為要利用曹魏,防止自己兩線開戰,孫權為了政治利益,幾乎什麼都可以犧牲。
孫權是三國最後一個稱帝的皇帝,只因為孫權沒有安全感,在解決了所有的外部威脅後才敢稱帝,稱帝之後的孫權又開始解決內部威脅,就是搞掉或者搞垮江東四大家族,為後世子孫接班創造有利條件,孫權在東吳的政治鬥爭中開啟了極端殘酷的一面,這也是東吳內鬥不止的原因之一。
孫權親自引發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兩宮之爭,讓整個朝廷自動分成兩派相互爭鬥,然後兩面打擊,廢除孫和,賜死孫霸,明明是自己引發的,卻讓自己兒子來承擔,並且連自己親生兒子也賜死,一點交情都不講,都說虎毒不食子,可孫權食子。
除了兒了,整個朝中大臣有四大家族背景的不是被孫權流放了,就是被孫權逼死了,比如陸遜,江東陸家的族長,被孫權逼死了,還有顧譚,江東顧家的族長,被孫權流放了,還有朱據,江東朱家的族長,被孫權賜死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都這麼殘忍,如果讓孫權統一天下,還不跟朱元璋一個樣,把功臣全殺了,因為孫權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
二、曹魏政權開創之主曹操
曹操跟孫權就完全不一樣,之所以說曹操是不管統一還是不統一,他都會殺功臣,原因就是曹操一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不斷地在殺功臣,從最早期的邊讓、許攸,到中期的孔融、華佗,再到晚期的楊修、崔琰,雖然沒有統一天下,曹操照樣殺了這麼多人,而且都是名士。
雖然曹操殺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結果就是殺了,曹操殺邊讓是因為兗州士人看不起他,所以要殺,曹操殺許攸是因為許攸仗著自己的功勞得意忘形,所以要殺,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孔融老是侮辱曹操,所以要殺,曹操殺華佗,是因為華佗想要開啟曹操的頭顱為曹操治病,這在當時就是謀殺,所以要殺,曹操殺楊修,是因為楊修老是揣摩曹操的心意,再加上參與了太子之爭,所以殺,曹操殺崔琰則完全是為了打擊士族。
雖然有各種理由,可見曹操殺人從來不顧有是否天下統一,只要曹操認為有足夠的理由,他就會殺功臣,所以他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會殺功臣。
三、蜀漢政權開國之君劉備
劉備是三國中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劉備出身低層,反而是最有自信心的人,從來不濫殺無辜,劉備在整個職業生涯,只在諸葛亮的建議下逼死了劉封,除此之外,劉備再也沒有殺過一個人,哪怕是投敵之人。
劉備殺劉封是為了消除自己去世之後可能會存在的繼承人之爭的隱患,劉封是一個極難約束的人,如果劉備不殺他,劉備百年之後,劉封無人可以制止,諸葛亮和劉禪不方便制止劉封,所以要殺劉封。
劉備對待其他人則完全不是這樣,比如糜竺,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靠東吳,江陵城不戰而降,直接導致荊州三郡失守,關羽南下後被殺,這麼大損失,劉備沒有責任過糜芳的兄長糜竺一句話,雖然糜竺向劉備負荊請罪,但劉備反而安慰糜竺,對他的態度一直沒有改變。
黃權是劉備手下的將軍,在夷陵之戰時,黃權率領一萬士兵在長江以北防備曹魏可能的襲擊,劉備在夷陵前線戰敗後,黃權被東吳軍隊斷了後路,無法返回益州,於是黃權投降了曹魏,按照慣例,蜀漢官員應該把黃權的家人抓起來定罪,可是劉備直接拒絕了,劉備說:是他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放過了黃權的家人。
這是劉備對待自己人的寬容,同樣,劉備在對待自己多年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是相當感情深厚的,劉備在拿下益州成都後,將所有的財物分給手下有功之臣尤其是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人,每人的待遇都很優厚,賜給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同樣,關羽和張飛先後被殺時,劉備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發動了夷陵之戰,雖然政治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但是誰也不否認劉備有為關羽、張飛報仇的私心,這就是劉備的感情,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雖然劉備是一個成功的政治人物。
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他不會殺功臣的,這是劉備的本性所決定的,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要靠殺功臣而維護統治,皇帝殺功臣,有一個可以肯定的原因就是皇帝認為功臣會威脅到皇權和統治,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會如此,而劉備就是不會殺功臣的皇帝。
-
12 # 後山豆豆
如果這是一道選擇題,並且只有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選項,那麼答案毋容置疑肯定是孫權。
這道選擇題,用排除法來做。首先排除劉備,劉皇叔素以仁義信於四海,這也是劉皇叔招攬天下英雄豪傑的一塊金子招牌,再加上以漢室正統自居。並且從劉備後期來看,夷陵之戰,託孤白帝城。雖然是壯志未成,死不瞑目,但是劉皇叔真要是得了天下,也不會濫殺功臣的。
其實排除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個奸雄,夢中殺人,多疑殺華佗,殺多嘴的楊修,以不孝殺三歲讓梨的孔融,但是在正史中,曹操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降之才。以一己之力,結束了北方的紛爭,也助力了後期的再次統一。從三國時期的名將,謀臣來看,曹操麾下也是最多的,孫權劉備不可同日而語。從曹操後期,快領盒飯的時候,對那些嬪妃說的嘰嘰歪歪動情的話來看,其實曹操是一個性情中人,還是很看重感情的。那些跟著曹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武將,在曹操時期也基本都是善終的。就連幾次想動殺心,殺掉司馬懿,到最後還是忍住了,雖然也埋下了禍根。
排除了劉備和曹操,剩下的選項就是答案了,肯定就是孫權了。孫權接手江東的班子較早,當時還是比較年輕。加上早期江東的大都督都是一時之傑,不管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之風。雖然孫權知人善任,但是孫權自身帶兵大戰的能力遠遠不如曹操,劉備。當年十萬大軍打合肥,被張遼八千人打的落花流水。
再加上後期孫權,多疑的性格暴露無遺,頻頻更換東吳的丞相,大都督,還有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也為東吳的內亂埋上了隱患。所以多疑的孫權,十有八九在統一之後,後大開殺戒的。
-
13 # 鋒朔有文
【曹操,劉備和孫權,誰最有可能在一統江山後殺掉功臣?】
那麼,曹操,劉備和孫權,誰最有可能在一統江山後殺掉功臣呢?
起初,曹操也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和家世被舉為孝廉,並去了當時的京城洛陽受命。(這裡補充的是,東漢時期流行察舉制,通過選拔品性優秀、有才華的人士做官,但後期由於朝廷腐朽混亂的原因,察舉製成了世家大族子弟們做官的捷徑)
當曹操被任命為北都尉後,面對難以治理的皇親貴族聚居之地,他不畏權貴,依照律法,嚴肅法紀,對貴族和平民一視同仁。由此可見,曹操的膽識和治理能力非同尋常,有治理一方的潛質。
其實並非如此,在正史中,雖然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僭越之舉,但他卻和懦弱的獻帝不同,在面對國家危難和遭受外族入侵時,敢於去抗爭、反攻,這在維護當時北方的安寧和百姓的安居樂業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曹操對待人才和功臣也是非常仁義的,他唯才是用,並且尊重人才。在良將許攸投奔而來是,他能開心而且著急的光腳出迎,也可以看出他對人才需求的迫切和對人才的珍視。在他的詩《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也可以體現出他的嚮往,希望自己能像周公一樣被天下人尊敬,歸心順從。
由此可見,曹操不會在一統江山後殺掉功臣,如果可以,他也願向周公一樣給所有功臣厚待。
因此,劉備也不會在一統江山後殺掉功臣,相反,他能夠和手下們打成一片,其樂融融。
再加上,孫權年少時便表露出非同一般的才幹,善騎射,好書法,而這種能文能武,在古代就是難得的聰慧賢明之人。因此,就連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也是在讚歎孫權的優秀和出類拔萃。
因此,孫權同樣不是在一統江山後會殺掉功臣的人,惜才都來不及……
因為曹操在歷史上的風評比較矛盾,所以在本文中所佔篇幅最長……
今日話題:
在你心中,曹操又是怎樣的人呢?
-
14 # 價效比權衡
劉備最有可能。
第一,劉備最像劉邦,而且也最喜歡模仿和崇拜劉邦,劉邦殺功臣是很決絕的,韓信,楚王韓信、九江王英布、樑王彭越等被殺,比比皆是。
第二,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劉邦的子代駕馭不了功臣,曹操的子代很英明,建安七子就有曹家三人,曹丕,曹植都是世之奇才。孫權的兒子孫登和孫亮都是名主。
劉備的兒子最弱。歷代皇帝最怕子代控制不了功臣而去殺功臣。
第三,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試探過諸葛亮,說劉禪如果扶不上牆,就請諸葛亮自己當老大!其心灼灼,內心的擔憂昭然若揭!
-
15 # 浩宇孤鳴
粗略翻閱了一下別人的答案,有說曹操的,有說劉備的,有說孫權的,有從三人的個性展開分析的,有從歷史情境展開分析的,也許你已經找到了滿意的答案,所以我準備從其他角度回答你的問題……更確切的說,是“迴應”你的問題,基於唯物史觀。
可以說,前三國時代,曹操是最有實力的割據勢力,原因有二:擁有最肥沃的中原土地作為根據地,進而有最多的兵源,有最多的糧食,這叫“兵多糧足”;另外,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德高度,或者說戰略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以曹操之才,尚不能統一天下,勢力遠不如曹操的孫權、劉備就更不可能做到。
曹操多疑、孫權孤傲、劉備勢孤,三人都有可能屠殺功臣
曹操的多疑和狡詐在三國是出了名的。殺華佗、呂伯奢、楊修,乃至假託“夢中殺人”殺死侍者,莫不是因為多疑。這種個性,實在無法期待他統一天下後能善待功臣。
至於孫權,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還沒統一他已經要殺功臣了。一場繼承人紛爭,參與進來的功臣幾乎都被孫權清洗掉了。包括逼死陸遜,這些都是暴君該有的手筆。
-
16 # 上將噯福斯
這個不用猜,歷史上已經清清楚楚。
劉備、曹操、孫權各自成就大業,劉備、孫權各自稱帝,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其實和一統江山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誰殺了功臣呢?只有孫權!
三人之中,劉備為人最是寬巨集厚道。對於手下人的過錯,不但能夠原諒,而且繼續加以信任重用。對於手下的臣子,劉備從來不吝賞賜。他一生之中,從來沒有殺過功臣,除了劉封。因為劉封害死另一個元老功臣關羽,實在罪無可恕,而且還威脅到了劉禪的皇位。所以殺掉了劉封。除此之外,沒有殺過任何功臣。這樣寬巨集厚道的性格,是天生的,裝是裝不出來的。
曹操平生最愛英雄。孫權是典型的神經過敏者。東吳很多能臣功臣,都死得十分可疑,周瑜、魯肅、呂蒙等等,都是建立功勳不久,就突然暴病身亡。不斷的除掉功臣,啟用新人,就不用擔心有人功高震主了。
-
17 # 深飄小曾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是一旦完成了建功立業的事業完成,那麼曾經身邊的親密戰友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反倒因為功高蓋主,恐怕就要落得個被殺或者更慘的下場了。像幫助越國復國並稱霸的范蠡、文種,就在成功後越王勾踐所殺。
那麼,三國時代的三位君主曹操、劉備、孫權,要是他們中有人能統一天下,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最不可能的當然是劉備了。劉備一生以“仁義”為旗幟,對待部下誠心,部下也都赤誠回報,與關羽、張飛名為君臣,實為兄弟,諸葛亮等人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即使劉備統一了天下,也會高官厚祿給自己的老部下,而不會殺他們。更重要的是,如果劉備成功了,那麼天下所有人包括劉備自己都會沉浸在一種“天命”歸於劉氏的氛圍裡。劉邦開國,劉秀中興,劉備再興,劉家就是天命所在,所有人也不可能有任何異心。
然後有點可能的是曹操。曹操這人比較情緒化,像他殺過許攸、殺過崔琰,下獄過毛玠,逼死過荀彧。不難看出來,曹操是個容易算賬的主公。官渡和袁紹對決的時候,曹操危在旦夕,於是光著腳出去迎接許攸,滅了袁紹後就因為許攸當眾叫他“阿瞞”的小名就殺了許攸。
曹操一向是得意就張狂,像長子曹昂被張繡所殺,但還是要捏著鼻子去歡迎張繡、賈詡,給天下人表示自己不記舊惡。結果,死的時候念念不忘的還是曹昂。最後,張繡被曹丕逼的自殺了,很難說沒有曹操的意思在裡面,連張繡的兒子也沒被放過。
最有可能的就是孫權了。陳壽在《三國志》裡直截了當的描寫: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說的就是孫權就活脫脫就是越王勾踐那樣的為人!可以忍辱負重,任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因此能割據江東。但性格猜忌,殺起人來從不手軟。別說他統一天下了,就是沒統一呢,已經放火燒張昭、流放周瑜兒子、氣死陸遜、貶斥顧雍兩個孫子了!
所以說,孫權是最有可能在統一天下後大殺功臣的主公。
-
18 # 南史氏
曹操吧!
劉備集團,一直以來人才寥寥,部下山頭林立,他不是不知道,而是沒辦法,出身太低,核心助力不足。他稱帝以後,即刻伐吳,固然是失了荊州,幾乎沒有了北伐一統的可能,另一方面,未必沒有整合各方勢力的考慮。所以就算是他最後統一,也必然是各方利益集團的平衡,而不至於立即大殺功臣。
孫權算是官二代,掌權時地盤上就是大家族勢力盤根錯節,他沒有老爹老哥的威望,只能調和與平衡,這和劉備後期差不多,所以他要是真的大一統,做法與劉備相去不遠。
曹操一直不缺人才,一直以來,無論擊潰袁氏還是後來位極人臣,都表現出來強大的自信,和足以容人的度量,忠心缺缺的賈詡,反覆無常的張繡,賊寇出身的臧霸,割據一方的張魯,似乎都容得下,求賢令不論出身不計人品瑕疵,極有聖主之風。
但是,繼承人是硬傷啊,他對繼承人人選頗為猶豫,對司馬懿的猜忌, (更別說傳言的七十二疑冢)都有可能在江山一統之時,下狠手清理一批悍將權臣,以保證下一代的掌控力。
-
19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都有可能,這是歷史慣例。不過,孫權殺的最多。以殺關羽的呂蒙為例來看看。對孫權來說,荊州至關重要,關羽也是心腹大患。關羽一死,吳蜀平衡傾向於吳國,孫權壓力陡降。這樣,吳國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就有利於孫權把控。
呂蒙、陸遜等都是驍勇能將,出生於江東世族,在當地影響力也大。這些人功高蓋主,嚴重威脅了孫權的老大地位。再加上這幾位一點也沒有意識到主子的微妙心理變化。遭到主子忌憚,採取非常規手段,就在所難免了。
孫權不讓殺關羽,但也沒說怎麼處理這件事。關羽一天不殺,呂蒙就一天睡不好覺。呂蒙擔心,關羽隨時可能被人救走。到那時候,關羽跑了,自己無功不說,可能還要搭上性命。
關羽的死,其實是蜀國衰落的開始,到後來諸葛亮一死,蜀國基本就完了。呂蒙也是明白人,孫權不讓殺關羽,是不敢殺,而不是真不想殺。說回來,關羽死了,蜀國元氣大傷,起碼吳國佔優勢,自己也達到了事業的頂峰。所以,不能想那麼多,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關羽,以絕後患。
-
20 # 歷史的生命
很榮幸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曹操劉備孫權誰有可能在統一全國後殺自己的功臣,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假如他們三位分別統一全國,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分別分析下。
曹操,我以為曹操在統一全國後是不可能殺功臣的,具體原因有倆個。
第二,曹操愛才之心人人皆知。曹操對人才的愛惜大家都是知道的。愛關羽,所以上馬金下馬銀,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贈赤兔,賜錦袍,雖過五關斬六將而毅無悔;愛趙雲,雖七進七出也捨不得射殺;愛許攸,聽說許攸來了忘履相迎。
劉備,我以為劉備也不太可能統一天下後就開始殺功臣,具體原因也有倆點。
第二,劉備的名聲。世人都知道劉備是仁義的,而劉備為一直在維護和保持他這樣的形象,如果在剛剛統一天下就大開殺戒,人心會散,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應該不是劉備這樣的人能做出來的。
孫權,我以為孫權也不會再統一後就開始殺功臣的,具體原因也有倆個。
第二,孫權政權錯綜複雜的關係。都知道,孫家控制東吳靠的是什麼,是江南大家族和士子的鼎力相助,而這些大家族之間的關係又是錯綜複雜,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故而,孫權殺不得,也殺不起。
三人分析之後發現他們都不會再統一天下後就殺功臣,那麼是不是就說他們不會殺了呢?其實也不然。
如果說要殺的話我們給排個順序,說說他們為什麼殺,怎麼殺。
首先是曹操,這位是最有可能先開刀的,不過他開刀的時間大概也就是他要走的時候,估計以曹操的性格是不會把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就給各方面都不太能超過自己的兒子的。
那麼曹操大概的做法可能就會隨便找個理由把類似於司馬懿這樣的給殺掉,然後再把其他的一些給貶去他地,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最終自己滅亡。
回覆列表
曹操、劉備、孫權都會在一統江山後殺功臣,這是歷史上的一種必然現象。歷史上打江山和坐江山君王前後對待功臣的態度常常是截然不同的。打江山之前,基本能夠人盡其才,放手讓其去幹事,寵著維護著功臣。坐江山後,對功臣的態度就是時刻防備著,但這總是防著也不是辦法,不如殺之來的方便。
第一,君王最忌諱的人就是功高蓋主的功臣,尤其是那種老是拿自己功勞說事的功臣,搞的像沒有他,君王就無法實現江山一統。同時,君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對功臣的封賞。封賞太高,搞不好就會留下一顆炸彈在自己身邊;封賞太低,功臣不滿意不說,而且容易寒群臣的心。與其留著功臣給自己帶來潛在危害,不如殺之了事。
第二,功臣也常常會自我膨脹,總認為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主,常常會把朝臣不放在眼裡,甚至是不把君王放在眼裡。這樣極容易得罪群臣,也容易得罪君王。這種蔑視君王權威的事情是最容易引起君王不爽的事情。殺之,可以告誡其他功臣,不要太過分,君臣畢竟是有別的。而且可以得到其他朝臣的擁護。何樂不為。
第三,功臣權力太大,常常是王室皇子爭相拉攏的物件,容易引起王室皇子骨肉相殘。同時功臣覺得自己手上有權力,總會覺得君王看他不順眼,總是成天提心吊膽,感覺伴君如伴虎,不如取而代之。君王在坐穩江山之後,權衡利弊,覺得功臣留著已經是弊大於利,不如殺之的好。
第四,君王感覺功臣手裡握著的資源太多、功勞太大,怕自己逝世後自己的子嗣對付不了他們,怕他們取而代之,而且還要時刻防著他們私底下搞動作,引起內亂。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著想,殺之,是最好的選擇。
第五,在坐穩江山後殺功臣是中國歷史上的潮流。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這個理。殺功臣只是君王順應當時歷史潮流的一種舉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