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讓你的故事變成詩

    家長教育應當對孩子的核心力量進行培養。

    而核心力量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它包括勇氣,耐力,眼界,心胸,抗挫折力。

    其中抗挫折力是一個人最大的能力。這種力量避免你去消沉

  • 2 # 小姐姐自遠方來

    教育不光是教知識。鼓勵,督促,引導正確的方向。學習學到知識是最低層次的,重要的是修煉習慣磨練意志。今天學習不努力,明天被生活努力。被努力是很痛苦的。

  • 3 # 凱瑞心理說

    如果讓我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毫無猶豫的回答:“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是“因材施教”?

    我在很多文章中有寫到,因材施教就是能夠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發現不同孩子的不同個性優勢,並幫其揚長避短,並針對孩子的興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這個是我一直強調的,我一直覺得一個有成就感的人一定是一個痴迷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人,這個痴迷源於興趣,更是性格優勢的發揮。將每個孩子的性格優勢發揮到極致,每個孩子都是萬人迷。

    為何學校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如此困難?

    “因材施教”這個概念,古人早有提出,也是很多學校提到的。但在落實的時侯,一直讓家長們感覺還差了那麼些“火候”。

    究其原因:現在學校的教育還是以“分數”為主的學習能力教育,學校透過分數來判斷孩子的好壞。這個問題,透過前幾天我和幾名“小升初”的家長們的聊天中可見一斑。如果說“幼升小”考驗的是家庭實力,那麼“小升初”將是第一次考驗孩子的學習實力。在面對擇校問題時, 各大名校都會對成績好的孩子(以廣州為例,五上、五下、六上的語、數、英三科平均成績在295以上計作優秀,基本有優先擇校的資格;290以上的成績可以上二線以上的公辦、民辦學校;285以上的成績擁有二線公辦學校的資格,285以下的選擇性大大降低......)

    這是一個很能說明成績重要性的問題,在這個學校用分數來顯示自己教育實力的節骨眼,不是特別強的關係,很難讓孩子上到心水的學校。而後面的中考、高考,更是一波又一波的對擁有好的學習能力的孩子的篩選和晉級.....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為何媒體會對高考如此關注?

    我想是因為很多人對高考有不同程度的情結,能夠走到高考這一步,證明是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的。而能夠考到一個好的大學,彷彿又證明了前途的無限可能。因為大學會是許多同學的學習生涯的結束,職業生涯的開始。所以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好工作的敲門磚......

    話題冒似扯的有點遠,但卻很清晰的說明了分數教育對學校和家長的重要性,因為有現實的壓力,所以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實行起來才會舉步維艱。再加上因材施教對老師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中國現在明顯教師數量上的不足,很難做到質量上的拔高,這是許多學校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 一個好的學校教育就變成了在強化分數教育的同時,可以儘量豐富孩子的課外興趣,我想能做到“主次分明、兼顧公平”的“因材施教”已經是難能可貴!

  • 4 # 楊永厚說教育

    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和“兩個衡量標準”問題。

    先說一個“重要概念”吧。什麼是“最好教育”?如果要給“最好教育”下個定義的話,我以為,最好的教育是指最適合的教育,包括適合國情和適合學生成長髮展;是能反映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代表當今先進教育理念,採用科學教育方式方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成長的教育。

    其次,說說“兩個”衡量“最好教育”的標準。

    第一個標準,即從家長的視覺衡量最好教育的標準。我們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最大的、共同的、重要的、現實的期望和夙願。哪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不希望孩子成長、成功、成才呢?

    就一般家長而言,他們心目中的“好學校”、“好教育”的標準應該是:教師優秀,管理嚴格,質量優質,孩子能夠考上好的學校,為將來成為棟樑之材奠定基礎。這個標準要求並沒有錯,但他們大多以教學質量高、學生成績好,作為“最好教育”的唯一衡量標準。

    第二個標準,從國家及學校教育本質的層面、視域衡量“最好教育”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說從國家制定頒佈的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目標任務及學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法規檔案中均有明確的表述和體現。基本的衡量標準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0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

    02.以促進學生“五育”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任務和遵循。

    03.實行科學管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發揮教學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等教育功能。

    04.突出學生核心素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的培養。

    05.構建了科學全面的學校、學生及質量評價標準機制。

    總而言之,在比較衡量“好學校”“最好教育”的家長標準和社會標準中可以看出,家長往往更加註重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績,而對於孩子全面發展關注不夠,有的對學校開展德育等活動認識存在誤區,需要引導。而國家社會往往更加註重學校教育的全面化、均衡化、育人性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是比較科學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神急凍樹秘境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