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心
-
2 # 老黃0071
講國學 不說“空桑” 對不住傳統文化
講文化,若不大講特講桑文化,仔細想來,總覺得不中國、不厚道、不文化! 桑,應該說是中國的土生土長,中國絕對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桑樹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商代甲骨文中早有桑、蠶、絲、帛等字形。河南安陽墓和山東蘇埠屯都有商代玉蠶,殷商的銅器上也常有用蠶做裝飾的花紋;到周代,採桑養蠶已是常見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把這視為仁政的舉措和嚮往。
中國是現在收集儲存桑種最多的國家,15個桑種3個變種。可以肯定地說,桑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最早最偉大的發現和貢獻,最早把華夏和世界聯絡起來的是桑的作品——絲綢。 當我們讚美絲綢之路時,不要忘了“滄海桑田”;當我們自信龍的傳人之時,不要忘卻桑的祖先。龍是我們世世代代精神圖騰,桑(田)才是中華祖祖輩輩安身生息的家園。
桑可謂是我們祖先的衣食父母,渾身是寶,枝枝葉葉總關情。一如質樸善良、厚道堅強的中華兒女,桑不擇地而出,生長在丘陵、山地、田間地頭。喜光、喜暖;耐寒、耐乾旱、耐水溼;抗風力強、萌芽力強、抗煙抗塵能力強。 桑葉不僅是養蠶的主要飼料,還可以疏解風熱、清肺明目。桑木堅硬,可做弓做琴,造傢俱做農具。樹皮造紙做藥材。
桑葚更是了得,《本草經疏》:桑葚者,桑之精華所結也。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是皇帝御用的補品,是無任何汙染的“民間聖果”,既可入食,又可食藥,滋陰補血,生津潤腸,被醫藥界鑑為“二十一世紀的最佳保健果品”。
我們的祖先對桑情有獨鍾!桑應該是《詩經》中最普通最鮮明最浪漫的意象,是史書和諸子百家津津樂道的共同話題。“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為何? 它是我們父母所栽,他又是我們衣食父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宛若美貌的女子,“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妙喻人生晚年,“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是日落的地方,桑梓是我們的故鄉。 我們在奉送給龍的狂歡之時,是不是也該有一個桑的禮拜?
講國學,不說“空桑”,那似乎有點對不住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因為,它確確實實和中國文化兩位聖人“生死攸關”。一個是商相伊尹,被後人尊稱“元聖”;一個是“至聖”孔子。 元聖還有周公說、孔子說,至聖惟有孔子。《書·湯誥》:聿求元聖,與之勠力。孔傳:大聖陳力,謂伊尹。這應該是元聖最早的出處和解說。
“空桑”始見《山海經》“東次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緡澤。”可指山、琴、樹、村、國,還可指稱僧人、佛門或非父母所生來歷不明者。 其“空”有二義:一、空曠,空地。南宋羅泌《路史》:空桑者,兗滷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廣桑之野者”。《荒史》:空桑,兗地也,一曰廣桑。《史記·正義》引《括地誌》: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魯南。《春秋演孔圖》:孔子母徵在,遊大澤之陂,睡,夢黑帝(遣)使請己已往夢交,語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 二、空心,空桑即空心桑樹。《水經注·伊水》:“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矣。” 由上可知,空桑不止一地,孔子的“空桑”當在魯南,伊尹的在豫東伊川。
就伊尹的“空桑”,還有幾說——嵩縣說。《嵩縣誌》:空桑澗在嵩縣河南即今日洛陽嵩縣莘樂溝;杞縣說。《杞縣誌·地理》: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縣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
不僅如此,空桑還和神農氏、軒轅氏、蚩尤、堯舜、共工等聯絡在一起。《呂·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帝顓頊在空桑地區的具體居住地點是今河南濮陽。
由此看來,空桑之地,不僅多,而且神奇,甚至浪漫而美妙。元聖、至聖還有顓頊為什麼出生地在空桑?商湯求雨為什麼在桑林、人們為何在桑林祈禱? (《淮南子·修務訓》:湯苦旱,以身禱於桑山之林)《莊子·養生主》“合於桑林之舞”《漢書·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桑林之舞為何能感天動地、桑間濮上之樂為什麼是亡國之音? 顯然,這一切都和“桑”緊密相連。桑地,空桑,不只是人們勞動之所,休憩之地,談情說愛之巢,尋歡作樂之窩,還是生養之床,祭祀之壇,人神相交、天人合一之瑤臺。桑不只是我們祖先的衣食父母,還是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月老、情慾激盪的酵母、生兒育女的產婆。 桑是東方神樹,是上蒼對中華大地的恩賜。我們的祖先從桑葉的神奇再生的頑強生命力中領略到生命的生生不已,從球狀的桑葚中體會到多子多孫的酸甜和幸福,從其挺拔的樹幹和遒勁的樹枝讀懂了生命的堅強,從其無私奉獻的風格中感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或許,我們祖先採摘的第一片樹葉是桑葉,品嚐的第一枚甘果是桑葚,穿的第一套衣服就是桑的模樣——空桑之地,秉承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陰陽之和合、五行之消長,是風水寶地、聖賢之鄉!
淘萬卷書 行萬里路 知職場術。黃琳
回覆列表
藥名:桑葚 別名:桑實、葚、烏椹、黑椹、桑棗、桑葚子、桑粒、桑果 性味:甘、酸、寒 歸經: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益腎、補血滋陰、生津止渴 主治:肝腎陰虧、便秘、目暗、耳鳴、瘰癧、關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