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歷史

回覆列表
  • 1 # 紅小巖談古論今

    入北京出北京前後四十多天,經山海關一戰,之前攻無不克的大順軍潰不成軍,從此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戰役。如果說是腐化變質的話,四十天內截然不同很難令人相信。

    自古入京的叛軍不少,比闖部更貪婪的比比皆是,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失去戰鬥力的。比如黃巢部,撤出長安後還能夠南征北戰。相比之下,闖部是進入京城時間最短的,可是戰鬥力下降最厲害的。

    如果說李自成的部隊本來如此,又很難解釋之前的戰績。有人認為他帶入京的沒有那麼多人,山海關一戰精銳喪盡。可是留守陝西的部隊呢?還有一種說法是流寇的緣故,所以太平天國才能長久些。可是太平天國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後不走了。李自成此時已經在西安扎下基業,算不上流寇了。東進時後方和沿線肯定留下不少人馬,這批沒有受到損失的人馬怎麼也沒有戰鬥力了?

    崇禎守不住北京是因為眾叛親離,李自成為什麼稱帝后馬上撤走?山海關一戰,吳軍和清軍是慘勝,連乘勝追擊的能力都沒有。李自成雖然傷亡慘重,可是沒有全軍覆沒,為什麼不依託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一下?李自成率20餘萬人討伐吳三桂,他帶進京的遠不止此數。當時北京新定,一定會在北京留下重兵。還有三大營的降卒,這些加起來應該還有幾十萬,為什麼不守一下,而是倉皇而去,讓吳三桂追得如喪家之犬?

    李自成縱橫幾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戰鬥力最強的,即便受損失,也不至於沒有還手之力。還有其部下將領,為什麼這些久經戰場的將領撤出北京以後就再沒有出色表現?這種全軍判若兩人的情況究竟是為什麼?相比之下,張獻忠部也是一戰而潰,後來還有李定國連斬名王,李自成手下為什麼這麼草包?

    進京之前也進過城,洛陽、西安,這些都是大城市,為什麼偏偏進北京就徹底腐化了?從北京撤出來,最後連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殺之前,最後不是眾叛親離,而是有一支人群眾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軍跟隨。

    李自成帶到北京的不是烏合之眾,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擺設,在山海關和關寧鐵騎交鋒時表現不俗,也說明腐化之說不正確。起碼在山海關前,闖部是能戰的,為什麼只有一戰之力?

    再看看在這時舉足輕重的吳三桂,三月七日接旨,三月十日放棄寧遠,三月十六日到達山海關,對於一支軍民攙雜的20萬人來說,這個速度不應該是故意磨蹭了。吳三桂是可以丟下百姓飛奔北京,可是當時李自成還沒到北京,沒有必要十萬火急。三月十八日,尚未安置完畢官兵家眷和遼東百姓的吳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而這一天京城已經淪陷了。這個時候,說明吳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駕的。

    三月二十三日,接崇禎死訊傳,吳三桂歸降大順。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到達距離北京約二百六十餘里的玉田,獲悉大順軍在北京姦淫擄掠,拷打文武貴戚索要金銀,吳家亦牽連蒙難。是夜“恫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顔”,掉頭奔襲山海關。這四天中發生了為什麼?

    吳三桂是遼東軍人集團的代表,不是個魯莽的武夫,所作所為要從遼東軍人集團的利益著想,否則部下不會絕對服從的。背關和李自成決戰,風險極大,即便滿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馳騁中原的勢力,勝負很難預料。在人心不穩的崇禎十七年,為什麼吳三桂部隊就那麼齊心?

    山海關一戰,吳部傷亡慘重,居然能對李自成窮追不捨,連戰連勝,和在山海關前勢均力敵的情況截然不同。可是為什麼又突然不追了,就因為李自成放歸陳圓圓?吳三桂這麼重色輕國仇家恨的話,怎麼可能有人為他賣力?滿清也不會讓他西南王之......

    小巖之所以囉嗦這麼多,提出這些反問,便是要揭示這導致明朝與李自成滅亡的“幕後凶手”。

    山海關前“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盡也” ,滿清入關後只安葬了崇禎,為什麼不下令地方官員收屍,而聽之暴露荒野?這不像是新王朝的氣象。

    這看不見的凶手只能是瘟疫!有大規模的瘟疫爆發!病屍誰敢收?

    歷史記載,鼠疫在北京和華北的確流行到1644年9月,可是滿漢分治,滿人和漢人沒有雜居,接觸的機會少,加上滿人入京天氣已經開始熱了,離開人體的細菌不容易存活,鼠疫便沒有像大順軍那樣大規模在滿人中傳播。即便這樣,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流行,造成當年滿清無力南下。

    可是正和山西的情況一樣,連續流行兩年後,第三年不流行了。烈性傳染病流行過程中一些迄今為止無法解釋的自然規律,甚至在今天,科學家們也只能說是天意。順治二年開始風調雨順,天氣不再幹燥了,於是大規模鼠疫就沒有了。吳三桂的妙計終歸敵不過天時。

    鼠疫這個看不見的黑手在當時和後世造成對滿清戰力過高的估計,因為連縱橫中原的李自成都一戰而潰,人們普遍認為滿清部隊的戰鬥裡很強。實際上從後來鄭成功、李定國的戰績上來看,率領那種算不上雄師的部隊都能幾乎席捲南方,滿清部隊的戰力沒有那麼厲害,因為入關是沒有多少人,全是後來投降加入進去的。

    滿清以十萬之眾奪取天下,鼠疫幫了大忙了。

    歷史有些是可以用肉眼看見的,有些是看不見的,1644年春天北京的歷史,就不是肉眼可以看見的,正是這類肉眼看不見的歷史,才是被史學家忽視的“國家興亡自有時”。

    1644年春天,北京城裡許多人咳嗽。在一聲聲的咳嗽中,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改變歷史,城頭變幻大王旗。

  • 2 # 思念gz

    首先,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可是權貴階層依然有辦法通過各種手段偷稅漏稅,結果就是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

      第二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燒錢的專案就是戰爭,沒有之一。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爭給拖垮的。僅僅是一場大型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家底,可是倒黴的明朝卻偏偏要應對兩線作戰,即北方的滿清和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軍。

      打仗要花錢,沒錢就只好多徵稅,稅賦加重又導致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越來越多,要鎮壓越來越多的起義軍,就要花更多的錢。明朝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迴圈之中。

      這個死迴圈也並非完全無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內”。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東北的戰事才是關鍵。只要東北戰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爭。然後再讓國家休養生息,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只要不發生戰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東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過,這種有損天朝威嚴的事情,作為明朝著名“鍵盤俠”的東林黨人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在東林黨一次次阻撓之下,明朝和滿清最後的和解希望也破滅了。那麼東林黨人有什麼治國安邦的良策嗎?答案是:沒有!

      第三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後期的那幾位奇葩皇帝了,其中第一責任人當屬萬曆皇帝。這位爺在位48年,但卻有長達30年不上朝的紀錄。在萬曆皇帝的長期怠工影響下,原本家底豐厚的大明王朝終於被徹底掏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終於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

      萬曆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僅一個月就去世了。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爺爺萬曆帝還要奇葩,他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卻熱衷於做木匠活,還以自己是“魯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這七年時間裡,大明王朝從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檢,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幾乎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是對崇禎帝在位期間生活的最貼切的評價。不過,崇禎帝雖然拼盡了全力,明朝最終還是在他手中被滅亡了。後世許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觀地說,當時崇禎帝手中的“底牌”實在太爛,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種情況下都未必能力挽狂瀾。

      因此,明朝之所以會滅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個重要原因導致的。至於“小冰期”造成的糧食減產,這隻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事實上小冰期影響最大的時候,是明朝滅亡後的1650年(清順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這也是清朝國力蒸蒸日上,統治基礎不斷穩固的階段。所以,明朝滅亡這個鍋,真的不適合讓“小冰期”來背。

  • 3 # 秦曰漢雲

    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不能簡單的概括為是誰導致其滅亡,若硬要問誰是其滅亡的幕後凶手,可以綜合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外部環境。清太祖努爾哈赤經過多年經營,逐漸統一滿洲各部,勢利日益強大,對明朝邊關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動侵略,明廷疲於應付,不勝其煩。

    第二是明廷內部原因。崇禎皇帝雖然一生兢兢業業,立志復興明室,但其時明廷已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他任用的幾個抵抗滿清的大員如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等,雖然他們先後摸索到了對付滿清的有效戰略策略,卻由於朝廷內部的腐敗,不能夠使戰略長期堅持下去,常常是換一個人就換一個戰略,使明廷的實力在這樣的迴圈下不斷消耗,熊廷弼等人的結局也令人惋惜,有的被罷免,有的被下獄,袁崇煥甚至被凌遲,所以說有效的戰略不能得以保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讓明廷應付滿清侵略的同時,又要分出很大一部分力量鎮壓起義。還有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並不意味著明朝真正滅亡,如果吳三桂能夠積極出師勤王,即使崇禎皇帝已死,明廷還可以另立新帝,但吳三桂的做法是為報私仇,放清兵入關,從而徹底結束了明朝的統治。

    所以,上述的各個因素雖然加速了明廷的滅亡,卻不是其滅亡的最終原因,最終的原因還是歷史車輪的前進。

  • 4 # 邸家姑娘

    明朝在歷史上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在建立之初的君主專制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如此興盛的朝代,是什麼原因導致走向毀滅呢?

    第一:明朝的經濟問題,因為朱元璋是貧農出身,特別討厭富商和地主,所以他登基後,重農抑商,加大糧食生產,雖然經濟不是很好,但是百姓都有吃的,可是明朝末期,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江南地區一帶,大規模種植經濟型產物,進行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也就是說, 你沒有糧食交稅,交錢也可以的,久而久之,在明朝末期戰亂四起的時候,江南各地的富商們,有錢有土地,但是沒有糧食,清兵南下的時候,鎮領南方的二十萬精兵也因為沒有糧食,只能投降,但是北方的將士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遭遇災情後,希望朝廷撥糧鎮災,可是朝廷沒有糧食,跟著你都沒得吃,大家還怎們跟著你?

    2:對待群臣的態度問題,在元末風氣的戰爭中,朱元璋能從萬千領袖中脫穎而出成就千秋霸業,成立一番天地,於他身上的性格密不可分,聰明,英武,有遠見,建朝初期,善用文臣武將,任用其才,可是等到朝廷基因穩固後,又擔心他們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又將他們逐一殺死,“明初四大案”死者至少十幾萬人,被冤枉的人不在其數,而後代子孫也並沒有以此為戒,導致與明朝的大臣們,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君臣不一,最終導致與大臣們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3:宦官專權問題,明朝初期,在朱元璋在政時期,制定了一系列的鐵腕制度,清洗官場,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那個時期的官宦問題,在朱元璋的手裡無形中消滅,到了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時,採用了分化之術穩定局面,雖然當時嚴嵩權力滔天,但是嘉靖仍然掌握他的生死大權,不過後期的嘉靖漸漸不問朝政,朝廷權力也在一步步的流失到群臣之中,到了萬曆時期,情況就不好控制了,前期,萬曆三大徵,也表示萬曆有心恢復皇權,把持朝綱,但是,並非易事,久而久之,萬曆也就不理朝政,荒唐享樂,導致與群臣掠奪土地,民不聊生,之後頻發天災,政治陷入泥潭,由官宦大臣主持朝政,使得明朝迅速走向滅亡。

    明朝是一大王朝,但是所謂黨政,天災,貪官,是每個朝代都有的現象,這個並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之所以走向滅亡,經濟制度,代臣之道,宦官專權,這些問題把明朝推向了毀滅,其中,可以說“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歡迎大家點評。

  • 5 # 追夢少年1988

    明朝滅亡於崇禎,實則亡於萬曆。明朝從萬曆之時就已經內憂外患了,尤其是張居正死後,萬曆幾十年不上朝,黨爭和權監當道。從後來李自成起義說起,跟一個姓毛的御史有關,李自成在陝西驛站當差,毛御史懼內,好不容易把老婆送回老家,迫不及待取了小妾,誰承想他老婆通過驛道火速回來,抓他個現行,把毛御史氣壞了,同時遷怒驛站,奏請崇禎削減驛站,李自成就是在這次被裁員下崗了。另一個就是跟紅薯玉米有關,雖然萬曆時已經傳入中國,但不被大眾接受,推廣較慢,加上旱災,可想而知流民眾多。

  • 6 # 木三楊

    明朝亡於多個方面,我覺得重要的有幾點:

    2、在普通百姓身上,朱姓王朝建立後,朱元璋的子孫遍佈大明十三省,至明朝末年已有兩三百萬之多,在王府內過著啥都不用幹,卻有錦衣玉食的生活,王府外餓死的人不計其數,普通人家賣兒賣女,一牆之隔卻是天堂地獄的區別,老百姓只要有一點外力的助推都會毫不猶豫的加入到推倒城牆的隊伍當中,因為覺得不公平,這種東西雖說不會每天念嘴上,但內心裡面一直都有,之後的闖王、各地流寇只是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個人覺得江山到了這個階段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在皇位本身上,皇帝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有時候影響國家的某些方面,有時候能夠影響國家的各個方面,自始皇帝開始,皇位本身對於社會就有巨大的影響力,出現一兩個皇帝勤政或怠政延續或縮短王朝的壽命,歷代有作為的君王都在謀求國家大一統的局面,品名迎合正統的思想;

    4、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更替是自然規律,無論是誰都阻止

  • 7 # 王鑫136911623

    我來說點和上面各位答主不一樣的東西。明朝滅亡可謂是內憂外患引起的。外有滿清,內有腐敗和農民起義。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何明末小農經濟會崩潰?這和明末小冰河期有很大關係,明末氣候寒冷,導致等溫線南移,北方農民靠耕種很多難以為繼,於是流民四起,到處流竄,進一步破壞了整個明王朝底層社會結構,導致整體崩塌。

  • 8 # 世界在變化放眼看世界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明朝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與壯大,它當時的制度已經腐敗,那裡官員各各都在貪汙,明朝當時就像一頭病獅。

    第二,從建立時朱元璋分配給當時老百姓的土地,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應該被當時的地主,權貴給兼併了,農民就大多被強奪或騙取了土地,當時有規定有功名的人不用交稅,什麼是功名?如秀才,舉人,進士啥的,有功名就當官,當官了就有權力,有了權力就有強奪當時老百姓的土地,當天下間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被權貴兼併,不用交稅時,明朝那來的稅收呢?

    第三,當時為啥,明朝末朝這麼多的農民起義呢,當時正好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全球氣候反常,災難不斷,種不了糧食,農民沒飯吃自然要造反。

    第四,關外滿族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經常南下強奪食物,並且強奪各種物資,最後靠吸收明朝的血,成為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 9 # 心愛影1994

    好多原因日積月累下來的,就像兩口子吵架,不可能就因為一點小事吵吵,肯定還夾帶著許多別的時候的怨氣。國家亦是如此,人們為什麼會反,因為看不到希望啊,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等到某一個節點,自然而然的就反了

  • 10 # 隔壁歡用

    晉商在清朝滅亡明朝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晉商的財力,就沒有清軍的驍勇,清軍就不可能戰勝明朝奪取天下。說晉商是明朝的掘墓人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努爾哈赤開息向晉商借款

    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家口為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為滿族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這些貿易活動,對後金政權在物資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後金政權對山西商人也給予禮遇和重視。

    晉商的發跡始於明朝建國之初。明朝建國後,國防的重點在北方,主要是防止蒙古人捲土重來。朱家王朝在北方邊境部署了上百萬的軍隊,這就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質。為了解決軍隊的物質需要,朝廷以“鹽引”為酬謝,鼓勵商人把糧食草料運輸到邊塞,這就是明朝的“開中制”。所謂“鹽引”,就是在政府專控鹽業的條件下,獲取購買銷售食鹽的額度憑證。山西商人敏銳地捕捉了這個商業機會,從河南、山東以及江南地區將糧食運往北部邊鎮,以換得“鹽引”,再折身輾轉兩淮、河東、四川等地出產食鹽的地方憑“鹽引”購買食鹽,最後到全國其他地方出售食鹽獲利。

    這是非常艱辛的商業歷程,需要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好在山西商人吃得苦耐得勞,他們用汗水、勤勞掙了很多的錢,成為當時盛極一時的商業幫派——晉商。

    在大明朝實施海禁的時候,東北的後金出了個勵精圖治有鴻圖大略的大汗努爾哈赤,他通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東北地區。將東北收為後金的國土後,努爾哈赤便把入主中原定為後金的基本國策。為了實現這個巨集偉的目標。就必須積蓄軍力,擴充軍備,就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而此時,經過多年的征戰,後金國庫空虛,負擔不起龐大的軍需開支。

    這時候,努爾哈赤把目光投向了晉商,他向經常往來於中原和後金之間進行買賣的山西商人伸出求援之手,請求借予鉅額錢款,他開出的利息是比較高的。有巨利可圖,國家社稷的前途就不放在心上了。這些晉商大亨們很爽快地答應了努爾哈赤,給後金提供了鉅額借款。為了表示還款的信譽,努爾哈赤向借款的山西商人出具了蓋有龍璽的借票以為證據,這就是傳說中的“龍票”。

    皇太極買通晉商做間諜

    清軍入關前,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與清軍進行商業交易。那時,和清軍做生意是要冒生命危險的,但風險越大,利潤也越豐厚。總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山西商人不顧禁令,跋山涉水與清軍進行貿易,為清政府和百姓提供各種生活和軍需物資。這些商人中,最著名的有八家,分別是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樑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後來,清王朝入主中原後,清世宗接見了其中最著名的八家,並御封為內務府的皇商。為了表彰晉商對大清建國的貢獻,清朝把北方邊境的貿易經營權全部給予了晉商,不許他人染指。具體做法是發給晉商龍票,憑龍票進行邊境貿易。

    努爾哈赤死後,清太宗皇太極登基稱帝。皇太極十分欽佩山西商人的拼搏奮鬥精神,更為他們的財富所吸引,繼續和山西商人保持密切的聯絡,承諾將來入主中原後所借銀錢加利息一併奉還。同時,他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山西商人來做生意,利用他們儲備軍用戰略物資,還發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為間諜,來刺探大明王朝的軍事經濟情報,瞭解和掌握明朝的一舉一動。在晉商的幫助下,清軍裝備了一支武器精良的八旗部隊,糧草準備得非常充分。終於在公元1644年,清軍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開始成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政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遲到的正義!陳秋媛被冒名頂替上大學,頂替者被解僱,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