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是指離家修行的西方女性信徒。修女不可以結婚,也不可有婚史。"守貞"是對修女最重要的要求,一生為上帝守身如玉。
在中世紀(公元5-15世紀)早期,修女這一群體就已經出現。這並不難理解,古代中國也有尼姑嘛。但是,在早中期,修女都來自貴族的未婚女子,這就奇怪了……
中世紀修道院絕然塵外,潛修人士每天靜修和勞作,除了讀書學習,抄寫經卷,就是幹活勞動。他們就像隱士,日子清苦而孤獨……
為什麼,中世紀貴族女性放棄優越生活,選擇離家苦修, 貧窮平民女性反而沒有呢 ?
中世紀歐洲,掌控社會生活和思想的是教會,而非王權。神權和王權或矛盾或合作,目的都為利益,盤剝物件都是社會民眾。所謂"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代",並非只指頻繁戰爭、饑荒、瘟疫等,更體現在制度上 。
中世紀1000年 ,社會糟糕,民眾迷茫,修行就成了人們遠離現實的最好辦法。 地位卑微的女性,不但迷茫更缺乏安全感,特別是悠閒又有想法的貴族女子們。
閱讀和勞作,是潛修人員必須具備的條件。文盲才是古代常見現象,而教育相對好的貴族女子,同時滿足文化、勞作和精神需求三個條件,她們加入修行潮流就有了可行性。
貧窮女子忙於生計,沒那個悠哉時光瞎想,普通女子多沒文化,也不符合修道院要求。
中世紀修道院和教會是有區別的,他們有著同質信仰,但不同的表現形式。教會多了世俗化和社會性。修道院又叫隱修院,屬於"遁世"潛修,注重個人修行。很明顯,修道院生活要更加樸素,清苦,孤獨。
問題來了……
出家修行越來越流行,五六世紀修道院達到鼎盛,修行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公共生活。
修行再清高,大家總得有房住不是?男女修道院也是分開的,這就要增建更多修道院……遠離世俗的修道生活,費用哪裡來呢?來自貴族的女子們可幫忙解決這難題啊。
貴婦們有文化有需求,更能幫修道院解決經濟難題。還有一優勢☞ 貴族女性屬上流社會,她們熱衷修行,也是修道院最好代言人。中世紀貴族女子進入修道院順理成章。
古代女性地位低微,像男人一樣修行,也是受限的,普通女性一沒文化,二沒有錢財捐助,自然就不能像貴婦一樣做修女。
隨著西羅馬帝國覆滅,中世紀開始了……
經歷長期戰爭,加上神權禁錮思想,中世紀社會進入迷茫。歐洲就是一片鬆散的領土集合體,是文化電梯式墜落的時代。反城鎮化,大量民眾遷徙,都是當時社會現象。
貴族們,還有那些經歷了戰場的男人們,戰後滋生了享樂主義。然而那個時代經濟和文化都在不斷下行。這種頹廢社會下,人們生活方向已迷失,造成精神空虛、迷茫。
女性地位很低,甚至出現過"厭女"情緒。中世紀後期慘絕人寰的"獵巫運動",曾導致十數萬女人被迫害慘死,這就是最好例子。那些主宰命運的男人都陷入了困境,更為敏感的女性,作為男人的附庸則更加迷茫不安。
當時修道院盛行,修行人注重精神拯救和來世希望。一些來自貴族和騎士家庭的女性便逃離城鎮文明,選擇加入修行大潮流。
中世紀修女是很有地位的。
很多事扯上宗教就不一樣了。修女在當時是一類很高尚的群體,受社會尊重。更有上流階層因感恩於修女而捐贈修道院。
貴族女子選擇修女生活,意味著擺脫寄生於男人的命運,靠自己贏得社會地位。這種社會尊重和地位,也捆綁修女原生家族。因此,中世紀修女生活也受家族鼓勵。
中世紀是神權大於王權的時代,是愚昧、荒蠻、無知、黑暗的,宗教禁錮思想從教育開始……那時歐洲的文盲,從繁華城鎮可以排到村外的羊圈裡。少數人接受的教育也來自宗教機構。教會掌控歐洲文化教育。
貴族女性選擇修女,不但擺脫了男性,有了精神寄託,還可以接受更多文化教育。在愚昧時代,一旦開啟知識突破口,那種渴求是非常強烈的,那時歐洲姑娘就是這樣。
修女還可以據自己喜好和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修女會。修女會多種,各有側重領域。
無憂的生活直到高尚地老去
中世紀女子修道院,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安靜而積極的生存和生活場所。修女們日常閱讀、學習、做事、禱告、助人……
在這裡,她們靠雙手和信念安靜生活著,不受俗世紛擾,直到優雅地老去。阿門。
中世紀貴族修女現象,是女性和修道院雙向需求和選擇的結果。背後也反應一個鐵律☞ 生活的現實。哪怕是追求精神的宗教,哪怕發三願之一就是"神貧",也得屈服於現實。
貴族女子可以做修女,但普通修女直到13世紀才成為常態,原因☞ 貴族女子可為修道院帶來最急需的經濟支撐。
儘管有了貴族女子助陣,修道院也沒逃過另一個現實☞ 先封閉,後不得不妥協。
貴族女子做修女,省了一大筆嫁妝錢。沒嫁妝的女子,嫁不了同階層貴族,出家才是歸宿。平民女子需要做工養活自己,當修女是純粹信仰,並不多。
修女,是指離家修行的西方女性信徒。修女不可以結婚,也不可有婚史。"守貞"是對修女最重要的要求,一生為上帝守身如玉。
在中世紀(公元5-15世紀)早期,修女這一群體就已經出現。這並不難理解,古代中國也有尼姑嘛。但是,在早中期,修女都來自貴族的未婚女子,這就奇怪了……
中世紀修道院絕然塵外,潛修人士每天靜修和勞作,除了讀書學習,抄寫經卷,就是幹活勞動。他們就像隱士,日子清苦而孤獨……
為什麼,中世紀貴族女性放棄優越生活,選擇離家苦修, 貧窮平民女性反而沒有呢 ?
1.迷茫的社會,更迷茫的貴婦中世紀歐洲,掌控社會生活和思想的是教會,而非王權。神權和王權或矛盾或合作,目的都為利益,盤剝物件都是社會民眾。所謂"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代",並非只指頻繁戰爭、饑荒、瘟疫等,更體現在制度上 。
中世紀1000年 ,社會糟糕,民眾迷茫,修行就成了人們遠離現實的最好辦法。 地位卑微的女性,不但迷茫更缺乏安全感,特別是悠閒又有想法的貴族女子們。
閱讀和勞作,是潛修人員必須具備的條件。文盲才是古代常見現象,而教育相對好的貴族女子,同時滿足文化、勞作和精神需求三個條件,她們加入修行潮流就有了可行性。
貧窮女子忙於生計,沒那個悠哉時光瞎想,普通女子多沒文化,也不符合修道院要求。
2.修道院需要貴婦們中世紀修道院和教會是有區別的,他們有著同質信仰,但不同的表現形式。教會多了世俗化和社會性。修道院又叫隱修院,屬於"遁世"潛修,注重個人修行。很明顯,修道院生活要更加樸素,清苦,孤獨。
問題來了……
出家修行越來越流行,五六世紀修道院達到鼎盛,修行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公共生活。
修行再清高,大家總得有房住不是?男女修道院也是分開的,這就要增建更多修道院……遠離世俗的修道生活,費用哪裡來呢?來自貴族的女子們可幫忙解決這難題啊。
貴婦們有文化有需求,更能幫修道院解決經濟難題。還有一優勢☞ 貴族女性屬上流社會,她們熱衷修行,也是修道院最好代言人。中世紀貴族女子進入修道院順理成章。
古代女性地位低微,像男人一樣修行,也是受限的,普通女性一沒文化,二沒有錢財捐助,自然就不能像貴婦一樣做修女。
3.貴族婦女精神需求和家族需求隨著西羅馬帝國覆滅,中世紀開始了……
經歷長期戰爭,加上神權禁錮思想,中世紀社會進入迷茫。歐洲就是一片鬆散的領土集合體,是文化電梯式墜落的時代。反城鎮化,大量民眾遷徙,都是當時社會現象。
貴族們,還有那些經歷了戰場的男人們,戰後滋生了享樂主義。然而那個時代經濟和文化都在不斷下行。這種頹廢社會下,人們生活方向已迷失,造成精神空虛、迷茫。
女性地位很低,甚至出現過"厭女"情緒。中世紀後期慘絕人寰的"獵巫運動",曾導致十數萬女人被迫害慘死,這就是最好例子。那些主宰命運的男人都陷入了困境,更為敏感的女性,作為男人的附庸則更加迷茫不安。
當時修道院盛行,修行人注重精神拯救和來世希望。一些來自貴族和騎士家庭的女性便逃離城鎮文明,選擇加入修行大潮流。
中世紀修女是很有地位的。
很多事扯上宗教就不一樣了。修女在當時是一類很高尚的群體,受社會尊重。更有上流階層因感恩於修女而捐贈修道院。
貴族女子選擇修女生活,意味著擺脫寄生於男人的命運,靠自己贏得社會地位。這種社會尊重和地位,也捆綁修女原生家族。因此,中世紀修女生活也受家族鼓勵。
4.接受教育和養老中世紀是神權大於王權的時代,是愚昧、荒蠻、無知、黑暗的,宗教禁錮思想從教育開始……那時歐洲的文盲,從繁華城鎮可以排到村外的羊圈裡。少數人接受的教育也來自宗教機構。教會掌控歐洲文化教育。
貴族女性選擇修女,不但擺脫了男性,有了精神寄託,還可以接受更多文化教育。在愚昧時代,一旦開啟知識突破口,那種渴求是非常強烈的,那時歐洲姑娘就是這樣。
修女還可以據自己喜好和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修女會。修女會多種,各有側重領域。
無憂的生活直到高尚地老去
中世紀女子修道院,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安靜而積極的生存和生活場所。修女們日常閱讀、學習、做事、禱告、助人……
在這裡,她們靠雙手和信念安靜生活著,不受俗世紛擾,直到優雅地老去。阿門。
中世紀貴族修女現象,是女性和修道院雙向需求和選擇的結果。背後也反應一個鐵律☞ 生活的現實。哪怕是追求精神的宗教,哪怕發三願之一就是"神貧",也得屈服於現實。
貴族女子可以做修女,但普通修女直到13世紀才成為常態,原因☞ 貴族女子可為修道院帶來最急需的經濟支撐。
儘管有了貴族女子助陣,修道院也沒逃過另一個現實☞ 先封閉,後不得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