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果說5G技術賦予了智慧網聯汽車順暢的通訊環境,那人工智慧給了這些機器自我思考的能力,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除了智慧網聯領域外,在上海落下帷幕的亞洲CES展覽上,我們還發現不少車企試圖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的拓展去涉足一些之前從未涉及過的全新領域。面對積極轉型的全球車企巨頭,大多數自主品牌應對不力,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奉行拿來主義的自主品牌,將來會否被自己組裝出來的高度人工智慧化的汽車嫌棄呢?】
人工智慧成為剛剛今年亞洲CES展覽上的一個亮點所在。無論是無人駕駛還是車聯網,都是人工智慧大顯身手的舞臺。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對人的意識、思維的資訊過程的模擬。它並非人的智慧,但能像人那樣思考、甚至可能超過人的智慧。那麼就是這樣一種人工智慧,又會對汽車產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汽車真的可以思考嗎?
人工智慧AI賦予了機器人仿生思考和代替人類勞作的能力,而全球對無人駕駛的渴望是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人工智慧說到底就是一種機器學習,類似於訓練一個小孩過馬路。經過海量的實際路試經歷,來形成一種演算法,最終使得無人駕駛系統的控制器達到一個老司機的判斷能力。即對於已經接觸過的場景進行準確的反饋,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沒有經歷過的場景,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的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亮相本屆亞洲CES展的智行2.0版威馬EX5為例,其標配的Living Pilot智行輔助系統就是基於在國內長達10萬小時、800萬公里路試資料定製開發。而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幾乎所有的無人駕駛廠商,都在透過大量不間斷實際路測來測試自身無人駕駛演算法與系統的可靠性與準確性。總體來說,無人駕駛技術數以十億行計的程式碼,是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最大考驗。
此外,人工智慧技術在車聯網相關領域的普及,也讓高精度導航、語音控制、人臉識別這些技術的應用越來越便利。以語音控制為例,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下,車載網際網路系統可以識別越來越多的語言種類,甚至對於方言開始識別。同時還能根據人們的駕駛習慣以及日程安排,為駕乘人員事先提供各類服務。由此汽車將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結合起無人駕駛技術,它將成為人們出行的另一個管家。以此次展出的造車新勢力合眾U上搭載的小You智慧機器人系統為代表,則是當前國內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的一個縮影:基於AI技術,將生物識別、智慧語音、大資料分析以及深度學習進行整合,透過與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生態的對接,開發出一款應用範圍較廣的車載網際網路系統。
人工智慧賦能汽車應用
人工智慧在車上應用的範圍還可以更廣,門檻可以更低,用較小的投資就能讓整車瞬間高科技感倍增。無論是為日常駕乘的便利性還是駕駛安全性,都能起到比較大的助力作用。
在這屆亞洲CES展上,起亞汽車帶來了其最新的R.E.A.D.實時情感識別系統。這套由起亞與MIT共同開發的系統,可以透過各種感測器來捕捉駕駛者的表情、心跳,進而識別出駕駛者的狀態,自動改變駕駛環境,對音樂、空調、氛圍燈的切換來營造一個合理的駕駛環境。同時該套系統也可以有效避免駕駛員疲勞駕駛,可謂是國內防疲勞駕駛的升級版。
日產腦控車技術在當下就顯得更加玄乎一些,其原理是利用大腦解碼技術來預測駕駛員的行為。基於當下對大腦尤其是腦電波研究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定的功能還是可以期待的。
面對這些越來越聰明的機器,包括司機在內的不少職業會慢慢消失,因為無人駕駛技術將來會越來越普及;
轉型前路艱辛但別無選擇
在這屆亞洲CES展上,不少參展的國際汽車巨頭都拿來了基於5G技術的無人駕駛以及車聯網方案,而這背後是他們對於軟體、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對發動機、底盤設計、四驅系統這些傳統汽車技術投入的表現。
透過最近的新聞,我們看到了這些公司對於機械工程師及製造工程師領域的大幅裁員,但對華人眼中的“碼農”卻是不惜重金,瘋狂擴招。沃爾沃,與零部件巨頭奧托立夫成立專注在無人駕駛演算法的軟體公司;大眾更是宣稱自己將直接轉型軟體公司;在美國的通用福特,動輒就是花上數以十億計的美元直接在矽谷收購公司;至於日韓巨頭,雷聲不大,但雨點不小,也是各類無人駕駛排名榜上的常客。即使他們面對不斷惡化的盈利數字以及日趨不穩定的銷售市場,但在他們身上,轉型異常的堅決,沒有半點遲疑。
但國內整車企業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發展模式。在國外,往往是主機廠主導產品研發,高校研發機構與零部件公司進行支援;而在國內,其實諸如科大訊飛或者BAT相對來說更為強勢,主機廠只是起到提供一個車輛平臺的作用。對於這些前瞻技術,如果主機廠自己無法掌握,未來只能重演當下自主品牌主機廠和博世這樣零部件公司之間在高壓共軌、驅動防滑系統之間的合作模式,將大量的利潤拱手讓人。
如果將來我們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足夠強大到會思考了,真不知道這些汽車會不會因為自己父母水平不夠,而開始嫌棄將自己設計製造出來的廠商。到時候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幫我們的消費者樹立起購買的信心,還要讓我們自己的車也能更加有自信。這不是一個莫大的悲哀嗎?
【導語:如果說5G技術賦予了智慧網聯汽車順暢的通訊環境,那人工智慧給了這些機器自我思考的能力,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除了智慧網聯領域外,在上海落下帷幕的亞洲CES展覽上,我們還發現不少車企試圖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的拓展去涉足一些之前從未涉及過的全新領域。面對積極轉型的全球車企巨頭,大多數自主品牌應對不力,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奉行拿來主義的自主品牌,將來會否被自己組裝出來的高度人工智慧化的汽車嫌棄呢?】
人工智慧成為剛剛今年亞洲CES展覽上的一個亮點所在。無論是無人駕駛還是車聯網,都是人工智慧大顯身手的舞臺。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對人的意識、思維的資訊過程的模擬。它並非人的智慧,但能像人那樣思考、甚至可能超過人的智慧。那麼就是這樣一種人工智慧,又會對汽車產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汽車真的可以思考嗎?
人工智慧AI賦予了機器人仿生思考和代替人類勞作的能力,而全球對無人駕駛的渴望是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人工智慧說到底就是一種機器學習,類似於訓練一個小孩過馬路。經過海量的實際路試經歷,來形成一種演算法,最終使得無人駕駛系統的控制器達到一個老司機的判斷能力。即對於已經接觸過的場景進行準確的反饋,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沒有經歷過的場景,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的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亮相本屆亞洲CES展的智行2.0版威馬EX5為例,其標配的Living Pilot智行輔助系統就是基於在國內長達10萬小時、800萬公里路試資料定製開發。而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幾乎所有的無人駕駛廠商,都在透過大量不間斷實際路測來測試自身無人駕駛演算法與系統的可靠性與準確性。總體來說,無人駕駛技術數以十億行計的程式碼,是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最大考驗。
此外,人工智慧技術在車聯網相關領域的普及,也讓高精度導航、語音控制、人臉識別這些技術的應用越來越便利。以語音控制為例,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下,車載網際網路系統可以識別越來越多的語言種類,甚至對於方言開始識別。同時還能根據人們的駕駛習慣以及日程安排,為駕乘人員事先提供各類服務。由此汽車將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結合起無人駕駛技術,它將成為人們出行的另一個管家。以此次展出的造車新勢力合眾U上搭載的小You智慧機器人系統為代表,則是當前國內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的一個縮影:基於AI技術,將生物識別、智慧語音、大資料分析以及深度學習進行整合,透過與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生態的對接,開發出一款應用範圍較廣的車載網際網路系統。
人工智慧賦能汽車應用
人工智慧在車上應用的範圍還可以更廣,門檻可以更低,用較小的投資就能讓整車瞬間高科技感倍增。無論是為日常駕乘的便利性還是駕駛安全性,都能起到比較大的助力作用。
在這屆亞洲CES展上,起亞汽車帶來了其最新的R.E.A.D.實時情感識別系統。這套由起亞與MIT共同開發的系統,可以透過各種感測器來捕捉駕駛者的表情、心跳,進而識別出駕駛者的狀態,自動改變駕駛環境,對音樂、空調、氛圍燈的切換來營造一個合理的駕駛環境。同時該套系統也可以有效避免駕駛員疲勞駕駛,可謂是國內防疲勞駕駛的升級版。
日產腦控車技術在當下就顯得更加玄乎一些,其原理是利用大腦解碼技術來預測駕駛員的行為。基於當下對大腦尤其是腦電波研究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定的功能還是可以期待的。
面對這些越來越聰明的機器,包括司機在內的不少職業會慢慢消失,因為無人駕駛技術將來會越來越普及;
轉型前路艱辛但別無選擇
在這屆亞洲CES展上,不少參展的國際汽車巨頭都拿來了基於5G技術的無人駕駛以及車聯網方案,而這背後是他們對於軟體、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對發動機、底盤設計、四驅系統這些傳統汽車技術投入的表現。
透過最近的新聞,我們看到了這些公司對於機械工程師及製造工程師領域的大幅裁員,但對華人眼中的“碼農”卻是不惜重金,瘋狂擴招。沃爾沃,與零部件巨頭奧托立夫成立專注在無人駕駛演算法的軟體公司;大眾更是宣稱自己將直接轉型軟體公司;在美國的通用福特,動輒就是花上數以十億計的美元直接在矽谷收購公司;至於日韓巨頭,雷聲不大,但雨點不小,也是各類無人駕駛排名榜上的常客。即使他們面對不斷惡化的盈利數字以及日趨不穩定的銷售市場,但在他們身上,轉型異常的堅決,沒有半點遲疑。
但國內整車企業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發展模式。在國外,往往是主機廠主導產品研發,高校研發機構與零部件公司進行支援;而在國內,其實諸如科大訊飛或者BAT相對來說更為強勢,主機廠只是起到提供一個車輛平臺的作用。對於這些前瞻技術,如果主機廠自己無法掌握,未來只能重演當下自主品牌主機廠和博世這樣零部件公司之間在高壓共軌、驅動防滑系統之間的合作模式,將大量的利潤拱手讓人。
如果將來我們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足夠強大到會思考了,真不知道這些汽車會不會因為自己父母水平不夠,而開始嫌棄將自己設計製造出來的廠商。到時候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幫我們的消費者樹立起購買的信心,還要讓我們自己的車也能更加有自信。這不是一個莫大的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