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技術上非常先進,但是概念上卻十分落後,隨著美蘇爭霸的結束,被淘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美國的5架太空梭一共進行了79次飛行,“挑戰者”10次,“哥倫比亞”15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12次,“奮進號”25次,共飛行59次,搭載人次達301人,其中女性18人。
除了人員搭載外,這些太空梭還放出了3個探測器,2個太空實驗室,1個太空王遠見,1個伽馬射線探測器,50多顆衛星,以及一系列的太空回收、維修,成績非常的輝煌。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太空梭並不算失敗,但NASA實在熬不住了,燒不起。
NASA每年要花費鉅額的金錢用在太空梭上,大約佔全部活動經費的30%—50%,太空梭某種程度拖了美國宇航的後腿。
太空梭雖然運用了非常多的先進科技,但說到底它就是個“大力飛磚”送上去的大氣層滑翔器,或者說大號的太空梭。
沒有美國位太空梭設計的舉世無雙的推進火箭系統,就不會有太空梭的成功。
太空梭非常非常不經濟,否則為什麼執行太空貨運任務的一直是蘇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呢?為什麼和平號空間站是蘇聯搭建起來的呢?
倘若太空梭真那麼好用,美國恐怕早就用太空梭給自己建個“自由號空間站”了。
太空梭能一次送多人上天,能靈活執行宇航任務,能透過模組化替換高效維修,能直接執行衛星維修和放飛等複雜太空活動,能充當太空實驗室,這是它的優點。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曾在1996年發射後創造了423小時53分鐘的飛行記錄,這是太空梭的最高記錄,非常的棒。
但它的缺陷也很突出,長期駐留能力遠不如大型空間站,短期工作能力亦不如普通宇宙飛船,經濟性非常差,系統複雜,零件多大200多萬個,導致安全係數也很差。
早期的設計能力也造成了拉胯,太空梭機體設計大量運用了計算機運算,但當時的計算機無法良好的給出更全面的演算資料。
換句話說,太空梭高不成低不就,它能做的事兒宇宙飛船、太空站都能做,而且某些方面遠比太空梭做得好。它還存在隱患。
所謂“維修衛星”能力早就被人吐槽過,這維修費還不如再發射一顆新的衛星上去呢。
太空梭立項的時候,確實是為了製造能“反覆穿梭大氣層,多次經濟性使用”的航天器,設計往返壽命可達100次。
說白了,就是想省錢,想製造非一次性道具,還能多送幾個宇航員上天,順便拉貨。
這東西樣子還很帥,能在美蘇爭霸上為美國贏得面子,忽悠蘇聯人入局。
但在實際使用中,美華人自己都發現太空梭是個巨坑。
這東西宛如一個巨大的吞金獸,單次維護費高達4.5億美元,大幅度擠佔其它宇航專案的經費,讓NASA窘迫無比。
所謂的“模組化”並不靠譜,一次維修就得扔掉大把部件,為一個疑似問題得扔掉一堆零件,然後人們還得不厭其煩的測試。
測試多了,有些東西又會搞壞,前面做了白工不算,還得又換掉新的元件,簡直令人抓狂。
所以,每次太空梭下地後,它都得躺在地上一遍一遍的維修和測試,用鉅額的金錢和時間保證其不出錯。
就這麼拆拆修修,之前的“100次往返壽命”根本就沒法達到,太空梭以極快的速度老化。
比如“挑戰者號”太空梭,它1983年4月4日首次執行任務,一共執行了10次太空任務,1986年1月28日升空僅73秒就炸了,7名宇航員化作飛灰。
之後事故原因被歸結為某個火箭推進器上的一個名為“O環”的部件。
其實所謂的O環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零件,只是個橡膠環,但正是這東西讓“挑戰者”隕落了。
玩味的是,“挑戰者”發射前,太空梭工程師和助推火箭工程師羅傑·博伊斯喬利、鮑勃·埃比林居然都知道藥出事。
博伊斯喬利還對埃比林說:“NO!我不想看發射!我不想看發射失敗!”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7名宇航員遇難。
2004年到2006年,NASA的航天飛機發射耗費了130億美元,僅有3次發射任務。
嚴重的老化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美國在2011年全面下馬了太空梭的發射任務,終結了太空梭時代。
30年的航天飛機發射,共耗費資金近2000億,單機造價120億,發射費用4.5億,還不算工程師的人工費和宇航員的培訓費,十足的敗家童子。
馬斯克SpaceX的“獵鷹9號”,公開的商業發射款項為6200萬美元。俄式“聯盟號”宇宙飛船的費用為每個美華人每次6300萬美元,便宜到姥姥家了。
後來有了國際空間站,有了X-37B空天無人機,蘇聯也不復存在了,那個巨大的和平號空間站早已在2001年墜入地球大氣層,美華人還要太空梭這個不划算又殘破的吞金獸做什麼?
太空梭的整體預算早已超標10倍不止,再繼續用下去,可就真的被套牢了。
美華人又不傻,當年美蘇爭霸,今天要維持太空霸權,不奮起邁開大步怎麼能行?
太空梭技術上非常先進,但是概念上卻十分落後,隨著美蘇爭霸的結束,被淘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美國的5架太空梭一共進行了79次飛行,“挑戰者”10次,“哥倫比亞”15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12次,“奮進號”25次,共飛行59次,搭載人次達301人,其中女性18人。
除了人員搭載外,這些太空梭還放出了3個探測器,2個太空實驗室,1個太空王遠見,1個伽馬射線探測器,50多顆衛星,以及一系列的太空回收、維修,成績非常的輝煌。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太空梭並不算失敗,但NASA實在熬不住了,燒不起。
NASA每年要花費鉅額的金錢用在太空梭上,大約佔全部活動經費的30%—50%,太空梭某種程度拖了美國宇航的後腿。
太空梭雖然運用了非常多的先進科技,但說到底它就是個“大力飛磚”送上去的大氣層滑翔器,或者說大號的太空梭。
沒有美國位太空梭設計的舉世無雙的推進火箭系統,就不會有太空梭的成功。
太空梭非常非常不經濟,否則為什麼執行太空貨運任務的一直是蘇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呢?為什麼和平號空間站是蘇聯搭建起來的呢?
倘若太空梭真那麼好用,美國恐怕早就用太空梭給自己建個“自由號空間站”了。
太空梭能一次送多人上天,能靈活執行宇航任務,能透過模組化替換高效維修,能直接執行衛星維修和放飛等複雜太空活動,能充當太空實驗室,這是它的優點。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曾在1996年發射後創造了423小時53分鐘的飛行記錄,這是太空梭的最高記錄,非常的棒。
但它的缺陷也很突出,長期駐留能力遠不如大型空間站,短期工作能力亦不如普通宇宙飛船,經濟性非常差,系統複雜,零件多大200多萬個,導致安全係數也很差。
早期的設計能力也造成了拉胯,太空梭機體設計大量運用了計算機運算,但當時的計算機無法良好的給出更全面的演算資料。
換句話說,太空梭高不成低不就,它能做的事兒宇宙飛船、太空站都能做,而且某些方面遠比太空梭做得好。它還存在隱患。
所謂“維修衛星”能力早就被人吐槽過,這維修費還不如再發射一顆新的衛星上去呢。
太空梭立項的時候,確實是為了製造能“反覆穿梭大氣層,多次經濟性使用”的航天器,設計往返壽命可達100次。
說白了,就是想省錢,想製造非一次性道具,還能多送幾個宇航員上天,順便拉貨。
這東西樣子還很帥,能在美蘇爭霸上為美國贏得面子,忽悠蘇聯人入局。
但在實際使用中,美華人自己都發現太空梭是個巨坑。
這東西宛如一個巨大的吞金獸,單次維護費高達4.5億美元,大幅度擠佔其它宇航專案的經費,讓NASA窘迫無比。
所謂的“模組化”並不靠譜,一次維修就得扔掉大把部件,為一個疑似問題得扔掉一堆零件,然後人們還得不厭其煩的測試。
測試多了,有些東西又會搞壞,前面做了白工不算,還得又換掉新的元件,簡直令人抓狂。
所以,每次太空梭下地後,它都得躺在地上一遍一遍的維修和測試,用鉅額的金錢和時間保證其不出錯。
就這麼拆拆修修,之前的“100次往返壽命”根本就沒法達到,太空梭以極快的速度老化。
比如“挑戰者號”太空梭,它1983年4月4日首次執行任務,一共執行了10次太空任務,1986年1月28日升空僅73秒就炸了,7名宇航員化作飛灰。
之後事故原因被歸結為某個火箭推進器上的一個名為“O環”的部件。
其實所謂的O環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零件,只是個橡膠環,但正是這東西讓“挑戰者”隕落了。
玩味的是,“挑戰者”發射前,太空梭工程師和助推火箭工程師羅傑·博伊斯喬利、鮑勃·埃比林居然都知道藥出事。
博伊斯喬利還對埃比林說:“NO!我不想看發射!我不想看發射失敗!”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7名宇航員遇難。
2004年到2006年,NASA的航天飛機發射耗費了130億美元,僅有3次發射任務。
嚴重的老化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美國在2011年全面下馬了太空梭的發射任務,終結了太空梭時代。
30年的航天飛機發射,共耗費資金近2000億,單機造價120億,發射費用4.5億,還不算工程師的人工費和宇航員的培訓費,十足的敗家童子。
馬斯克SpaceX的“獵鷹9號”,公開的商業發射款項為6200萬美元。俄式“聯盟號”宇宙飛船的費用為每個美華人每次6300萬美元,便宜到姥姥家了。
後來有了國際空間站,有了X-37B空天無人機,蘇聯也不復存在了,那個巨大的和平號空間站早已在2001年墜入地球大氣層,美華人還要太空梭這個不划算又殘破的吞金獸做什麼?
太空梭的整體預算早已超標10倍不止,再繼續用下去,可就真的被套牢了。
美華人又不傻,當年美蘇爭霸,今天要維持太空霸權,不奮起邁開大步怎麼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