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瞭解了下人類的牙齒,只有兩副,乳牙幼年就掉了,成年後就一副牙齒,壞掉就徹底長不出來了。由此看來,古時候所謂成仙永生在牙齒這關就過不去,除非仙人可以改變自己的dna,否則牙齒怎麼包養,也不可能永遠不壞。除此之外,還有人還有哪些與永生相悖的?比如某個器官生理上無法修復
-
1 # Xspace空間站
-
2 # 科普英語
不能籠統地說生物會死亡,應該說多細胞生物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還沒有答案,美國網友又在問答網站Quora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生物為什麼會死亡?
對於這個話題,專家和網友從生物學、生理學甚至牛頓力學第二定律出發提供了各種解答。
Paul King(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紅木理論神經科學中心訪問學者)
不能籠統地說生物會死亡,應該說多細胞生物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還活著的每一個單細胞生物早在30億年前生命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這是因為單細胞不會生出新的細胞,而是通過分裂得到新細胞。老細胞分裂之後產生的兩個新細胞與其“年齡”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分裂不會讓細胞變得年輕。
而人類等多細胞生物為了保證自己能在未來生存下來所採取的策略是,從一個未分化的單細胞中創造出新的細胞集落,而不是無限期地維持現有的細胞群。主要原因是與維持現有的細胞相比,細胞再生會更加靈活、強健,它是從新開始,並且新細胞基因較之前會有所改善。
複雜生物體在其漫長的生命中會不斷出現缺陷和問題。一些缺陷自生物體誕生那一刻起就存在,很難改變,會對生物體產生不良影響。我們都知道,重灌電腦會徹底解決之前積重難返的問題,同樣道理,從單細胞中創造出新的有機體也會解決以前有的缺陷。
鑑於生物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繁衍,那進化的目標便是生產出最優秀的後代。一旦老一代生產之後,確保後代的健康成長便成為他們唯一的“使命”。而事實上環境資源有限,新舊兩代會因為生存搶奪這些有限的資源,只有老一代消失,新一代才會活得更好。
另外從生理學上講,多細胞生物會死亡的原因之一是生物體缺陷不斷累積。即使痊癒之後,病毒和疾病也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紫外線會逐漸破壞DNA;由於熱力學分子破壞以及其他物種的入侵,蛋白質、細胞結構、神經元都會隨著時間產生退化和老化。
原因之二在於老化過程本身。基因決定了壽命長短,也決定了有機體在不同的階段會成熟、老化,肌肉會發生萎縮,骨骼會變得脆弱,新陳代謝也會發生變化。直到這幾十年,人的普通壽命才可以超過80,但即便如此,進化也僅僅能使人體在前40年裡處於最佳狀態。
-
3 # 超級狗仔隊
人類基因設定,絕對經過幕後黑手的操控,使得人類突破自身知識界限,需要數億萬年,千萬代的積累方能達到。
1、呼吸氧氣:總所周知,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而人類的老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氧化過程。如果不吸收氧氣,人類至少可以活上一千年甚至更久。
2、喝水:水是生命之源,人離不開水,這樣人類活動的範圍,將會受到水源的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3、吃飯:人類汲取營養的方式,如果能像大樹一樣,年齡必定會有質的增長。大樹的年齡中最長者,可以長達八百到一千歲。這是人類萬萬不可企及的。人吃五穀雜糧,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疾病。病從口入,不是說說的,這樣人類的壽命也多了一個限制。
4、細胞生命週期:人類基因中彷彿有生命定時,到了一定的年齡,細胞就沒有了活性。舉個例子來說,人的頭髮,年紀越大,越長越少,越來越白;人的心臟最多隻能跳動8億次。彷彿人的細胞有生命週期,被設定了生命界限,不可逾越。
5、人類情感:人類情感多種多樣,這樣使得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情感影響,臟器更容易病變。複雜的情感,也會產生矛盾和糾紛,當人和人,種族和種族,國家和國家之間,因為情感而發生矛盾,死亡也就不可避免。
人類的設定對於某些生物來說,是具有威脅性的,所以必定要設定這樣那樣的障礙,讓人類的存活時間變短,減少威脅。否則匯出都是活了幾千幾萬年的人,這樣的人必定非常睿智,科技也必定突飛猛進,很快就能威脅到某些智慧種族。
-
4 # 諮詢情報處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不例外,從古到今,人類一直苦苦追尋能夠永生的方法,但迄今為止,似乎沒有一個人成功過。那麼為何人類不能永生呢?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的衰老是因為身體內的微觀結構不斷損耗而造成的,例如端粒縮短、幹細胞耗竭、線粒體功能異常……等等。
但研究表明,這些損耗並非不可修復,這裡我們拿“端粒縮短”這個現象來說明一下,簡而言之,端粒就像是保護DNA的“帽子”,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些,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的程度,細胞就不會再分裂並開始凋亡。端粒縮短被認為是人類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體內的有些特殊的細胞中,存在著可以合成端粒的端粒酶,而這種端粒酶在普通細胞裡卻不會存在。
這就意味著,造成人類衰老的損耗通常是可以通過身體內的特定機制來進行修復的,但是我們的身體偏偏不會這樣做,那麼是什麼在控制這一切呢?答案就是隱藏在人類身體裡的基因,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我們的基因決定了人類不能永生。
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指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出來的生物個體,基因是生物個體生存策略的制定者,而生物個體只是執行者,基因給這些生物個體制定的終極目標就是,儘可能地把自己基因的生存機會做到最大化。
通俗的講就是,人類只不過是“打工仔”而已,而人類的“老闆”則是自已攜帶的基因。不得不說,這位生物學家給出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那麼為什麼基因會作出這樣決定呢?下面我們來具體講一下。
基因要想把自己的生存機會做到最大化,首選的方式似乎就是儘量地增加生物個體的生命週期(達到了極致就是永生),但生物個體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更重要的是,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也會對其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基因創造的生物個體必須擁有繁衍後代的能力,否則的話,它們遲早會在地球上消失。
繁衍後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增加自身種群的數量,二是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可以利用基因突變來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然而一個嚴酷的現實是,大自然中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一個物種可以永生,並且還可以繁衍後代,那麼要不了多久,這個物種就會因為所需資源的耗盡而走向滅絕。所以說基因要想存續下去,就必須主動讓種群中的一些生物個體消亡。
那麼應該讓哪些生物個體消亡呢?每一個生物個體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生物機器,既然是機器,肯定是需要保養的,我們都知道,一部機器使用的時間越長,保養的費用就越高,對於生物個體來講,這個“保養的費用”就是資源的消耗,顯而易見的是,那些“使用時間更長”的生物個體就成了基因的首選物件。
為了達到自己的終極目標,基因作出了聰明的選擇,首先要讓生物個體的擁有一定的壽命,這樣就可以保障這些生物個體有足夠的時間存活並繁衍後代,而當生物個體的年齡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讓其進行衰老並最終消亡。
注意,上述的描述用了擬人的方式,實際上的基因並沒有思想,而操縱這一切的其實是嚴酷的自然選擇。簡單地講就是,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基因不斷地在複製過程中產生變異,從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特性,這些變異後的基因最終都會受到大自然的考驗,其結果就是,凡是不能適應環境的基因都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了(在這些被淘汰者中,很可能就存在著能夠永生的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地球上出現了擁有高等智慧的人類開始,這個在地球上存在了億萬年的遊戲規則似乎就受到了挑戰。基因就算再怎麼複雜,其本質終究不過是一段一段的遺傳程式碼,雖然目前的人類科技還不足以讓人類永生,但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的奧祕遲早會被人類解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可以實現永生,並從此告別“打工仔”的身份。
人類的生物學身體的所有“設定”都不能支援“解除自然壽命限制”的低階永生,距離無法死亡(既沒有壽命限制也無法被殺死)太過遙遠。
不止是題目談到的牙齒,人體所有的器官都在隨著時間走向衰亡。一般人類細胞在細胞培養的理想環境下於進入衰老期之前可以分裂52次。未分化的幹細胞和癌細胞不受此次數限制,但是人的幹細胞並不能有效替換大量凋亡的體細胞,使得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十分有限。活過60歲之後免疫力急劇下降、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器官功能衰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後效應會讓你更加懷疑人生的。
至於“某個器官在生理上無法修復”,心臟和腦都是無法有效修復的,題目評論區提到的“休息和營養”對此並沒有特別的意義。人的心肌細胞約能運轉120年,腦神經細胞約能運轉150年,並缺乏大量替換它們的機制。其它器官的情況就不必多談了。
人的心肌細胞約能在理想的培養環境裡運轉120年,那之後就會走向衰亡。
心肌幹細胞的科研成果已經被確認為造假,整個領域都被移除了。
人體對人工心臟和心臟移植的接受能力相當有限,尤其是在老年期。這些醫療手段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只能期待延長一段時間的壽命。
人的腦神經細胞約能在理想的培養環境裡運轉150年,那之後就會走向衰亡。
神經幹細胞對腦進行修復的效率非常低下、在人30歲以後修復工作就趨於停滯。
人為注入的神經幹細胞往往在製造並無修復作用的膠質細胞,而不是神經細胞。對此進行干預的研究目前還在進行。
英中國人做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出生時腦神經元總量約1000億個,從20歲開始減少,到40歲時減少速度達到每天一萬個。他們聲稱“這會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大概這就是他們脫歐脫了三年的原因。
如果用現代技術處理,從人體內取出的癌細胞可以一直培養下去,並無壽命限制,例如海拉細胞系[1]、Jurkat細胞系、A549細胞系、BT-20細胞系。從人體內取出的幹細胞也可以培養並分化成新的組織。人也可以用藥物與病毒將一般細胞轉化成不死化細胞系。地球上存在用明顯不正常的細胞組成整個身體的物種(後詳),但目前的技術不支援用這些來替換人體內衰老的細胞和組織——你只要看看“用於治療的胚胎幹細胞在人體內可能癌變”,就知道人類的細胞是多不適合這項任務了。
相比這些,牙齒這樣用現代技術下的假牙就能很大程度上彌補的問題實在比較次要。自然界裡能一生換牙的物種也大有魚在,要用生物技術解決不會太困難。人類對CTIP2基因之類已經有一些瞭解。
一些科學家希望通過恢復端粒長度來延長體細胞的壽命,從而對抗衰老,進而延長生物體的自然壽命和改善生活質量。2020年4月27日,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宣稱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以下引用來自:
人類抗衰老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上,端粒能夠防止基因DNA密碼的“磨損”,在生物健康和衰老程序中至關重要。但在細胞每次分裂時,它們都會變短一些,直到細胞不再分裂而死亡。如果能干預這一過程,則將實現對衰老以及衰老帶來的不良影響的調節。
2015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PARN的基因,其在端粒酶的作用中地位突出,因為這個基因在正常時會穩定端粒酶的一個重要成分TERC;當其變異時會導致端粒酶的產生量變少,從而導致端粒過早地變短。
此次,哈佛大學及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以期尋找能夠保護PARN健康功能的化合物,最終發現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APD5的酶可以實現,該酶能有效影響TERC,恢復端粒酶的正常平衡。
實驗室中,團隊首先使用先天性角化障礙患者的細胞製成的幹細胞對化合物進行了測試,發現化合物可提高幹細胞中的TERC水平;接著他們又利用人類血液幹細胞並引發PARN基因的突變,然後將這些細胞植入到接受過化合物治療的小鼠體內。他們發現,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恢復幹細胞的端粒長度,並且對動物沒有任何不良影響。
研究人員期望利用這種化合物開發出一類針對全身幹細胞的新口服藥物,從而在治療衰老引起的疾病,甚至在解決更廣泛的人類抗衰老問題中起到作用。這距離實用還很遙遠,而且效果非常有限。
利用已知的生物學方法,能期待的極限可以參照地球上已經存在的物種:
現實中水螅綱多個物種沒有自然壽命限制[2],包括常見的綠水螅。實驗證明它們個體的死亡率和繁殖能力與時間沒有關聯,不會衰老,體內含有大量幹細胞,受到不致命的傷害後可以再生。刺胞動物裡還有能在身體嚴重受損(看起來死亡)時用少量的幹細胞再生出整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