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鵝莉特a

    美國一個歷史學家在三十年代初期,亞當斯他提出來的,他是一個歷史學家,在美國陷入1929到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他在一篇文章提到美國夢,美國夢就是在這個國家裡面,大家普通人他可以透過自己努力來改變自己的未來,後來這個題目就被很多美華人抓住了,做了一篇很大的文章,舉了洛克菲勒、舉了福特,舉了很多很多人的例子,你看,這個國家就能夠(發展),普通人他就能夠成長起來,取得成功,這個應當說鼓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華人。這個對我們太重要了,這個也給我一個想法,我說美華人有美國夢,華人沒有中國夢嗎?當然有中國夢,夢想總是跟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的。

    300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淨土”時,“美國夢”(American Dream)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鬥,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300年後,這個國家已成富饒之邦,然而,“美國夢”並沒有消逝,只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它擁有了更多的“內涵”。

    不過一般而言,“美國夢”包含幾個要素:美國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這些要素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須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看。”朗·梅勒說。

    土地和黃金的原始夢

    18~19世紀的歐洲,貴族尚未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等級森嚴、財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視嚴重……孟德斯鳩、笛卡爾等啟蒙運動的先驅,開始對美國這塊神奇的土地讚頌不已,這也燃起了弱勢群體的“美國夢”。

    18世紀來到美國的移民都是歐洲的弱勢者,最典型的是英格蘭的清教徒和德國的破產小農民,當他們來到還是殖民地的美國時,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強烈,也自發地落實了民主。於是,“平等權利”成了“美國夢”的一個內涵。

    梅勒解釋道,“人人都能成功”,緣於早期美國土地廣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獲取大片肥沃的土地。當時的美國還是農業經濟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成功”。隨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西部發現多處金礦,有些幸運兒開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這波“淘金潮”的傳奇,推動了移民西進的浪潮,也為“美國夢”抹上了濃厚的金黃色彩。

    不過,這般“美夢”的背後,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歐洲移民的大片土地,是屠殺了數百萬印第安人而獲得的“無主之地”;高產農田的耕種者,大多是從非洲劫掠來的黑奴;西進掘金的勞力,是血淚交加的華人苦工。

    可以說,早期的“美國夢”,更多的是歐洲移民的夢。梅勒指出,當代的美國曆史學界也有不少人在正視和反思這段歷史,這都是“美國夢”不義的一面。

    奮鬥加智慧的新榜樣

    南北戰爭前後,美國開始了工業化。歐洲來的移民更多地進入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新興的工業城市。從此,“美國夢”有了新的內涵。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奮鬥起家的工商業鉅子。比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採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銀行的摩根,發明汽車生產線的福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起家寒微,但透過勤奮終於創立了自己龐大的事業,成為傳奇人物。

    也許,這些“傳奇”多少帶有後人美化的成分,甚至所謂的“愛迪生髮明”,也有不少是助手們的成果。梅勒更是認為,當時美國已處於經濟急速膨脹時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國內的經濟執行也處於“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階段,各行業出現鉅富寡頭,原是應有之義。

    到了21世紀的資訊時代,微軟的比爾·蓋茨、雅虎的楊致遠以及GOOGLE的三個創立者變成了“美國夢”的新偶像。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數百億美元的龐大資產。他們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國就可以成功。

    褪色和變味的夢想

    “美國夢”背後的真正動力是什麼?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就是對財富的渴求和追逐。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修·沃肖爾指出:“對金錢的追求,是‘美國夢’中不變的成分。

    然而,“恰恰是對財富的過度追逐,使‘美國夢’也在變味,逐步喪失了對世界各地人們的吸引力。”沃肖爾在他的文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變化中的“美國夢”概念》中敏銳地觀察到美國社會風氣這幾十年的變化。

    如果說早期的美華人還提倡“誠實和勤奮”來致富,今天則是越來越熱衷於尋求“快速致富”。比如,現在美華人最推崇的致富方式是:與大企業打賠償官司、去拉斯維加斯賭博或買彩票、以及參加有獎電視競賽節目。沃肖爾認為,這表明美國社會正在逐漸喪失勤奮勞動的動力。

    早期來美國的歐洲移民,信奉的是政治權利平等和宗教平等。而今天,美國的政治也在演變成為金錢的遊戲。這一點沃肖爾也不否認:布什家族在美國政治上的成功就是“石油金錢的成功”。在宗教領域,美國所提倡的自由僅限於基督教各教派內部,而少有金錢支援的伊斯蘭教,在美國只能處於極度弱勢的地位。

    梅勒也認為,在時代的變遷中,“美國夢”對世界的吸引力可能越來越小。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權地位和獨斷專行,使不少外華人一提及“美國”這個詞就充滿反感;一個反恐法案堵住了不少移民進入美國的門路;經濟的投機化、泡沫化使普通人永遠害怕自己的財富突然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唐納世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