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文化

回覆列表
  • 1 # 讀思享

    文化似乎是一個虛擬的概念,給人一種“脫離接觸”的感覺。

    人們對文化有多種定義,廣義的和狹義的。我們越是試圖理解它,我們就越是眼花繚亂。似乎一旦接觸到“文化”這個詞,風就會慢慢吹來,優雅就會在朦朧的天空中顯露出來。高貴將灑在心中.

    事實上,雖然文化存在於精神層面,但它不是虛幻的。它總是基於物質層面,存在於生活中,服務於生活。

    例如,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菜餚越來越豐富,飲食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它們不僅注重“色、香、味”,還具有“養、養、補”的功效。它的境界也從低階階段的“飽腹感”和“暴飲暴食”發展到“勾搭”、“約會”和“獨自飲酒”等高階階段。然而,這些藝術傾向最終是建立在材料選擇、刀法、溫度和技巧的基礎上的,而美味佳餚是由美麗的器具補充的,這些器具通過視覺和聽覺傳遞到大腦,產生一系列心理效果,發揮超出食物本身的作用,並創造出優雅的文化氛圍。

    例如,企業文化。在現實生活中,企業員工經常誤解企業文化,認為這都是虛擬的東西,這在心理上拖延了正常的工作,排斥了他們。事實上,企業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東西,與員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關鍵是它能否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能否落地。在安全管理方面,如果企業是家,員工是親戚,感受到思潮,及時解決員工的實際困難,通過家庭紐帶來管理安全文化,員工就會自覺地在行動上杜絕違章作業,從事身心愉悅的生產活動。

    如今,人們更加關注內在的文化需求,對精神共鳴有著更強烈的渴望。這就要求我們著眼現在,做好文化傳承和創新工作,以此來儲存精神,滋養靈魂,激勵自己滿懷希望地面對未來。

  • 2 # 紹興李珍

    什麼才算是“文化”?

    感恩邀答:

    “文化”現代定義: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精神包括:族群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古人定義:“文”即“紋”也,是花紋;“化”即“變”也。也就是花紋的變化。怎麼講:古代帝王所穿的“十二章紋”圖最能說明道理: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宗彝(宗廟祭祀所用酒器)、藻、火、粉米、黼、黻。

    其中包括:天文、地理、飛禽走獸、廟堂之高、光明、潔淨、食物、黼的明斷(也是武器),黻的背惡向善,這是君王身著山河裝之氣度與管轄範圍。

    對於君子則是蓋棺定論,共分六個方面,在《逸周書·諡法》有記載: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經緯天地之才、道德廣博深厚、勤學好問、仁慈恩惠愛民、憐憫恩惠禮儀待百姓、賜百姓爵位,這六種都可以用“文”表示,實際一生所行的功績就是“化”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人是強調“精神”方面的;古代人分二檔:對君王是包羅永珍的,他的言行舉動都代表著“文化”。對於君子則是道德、恩惠百姓為主,當然勤學好問之君子也在榜上。敬奉!

  • 3 # 西延

    “文化”這個詞,我們今天聽了是個名詞,其實在古代卻是個具有動態的完整句子。

    怎麼理解呢?

    那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詞最早的出處。

    《易經•賁卦》彖辭上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瞭解天象變化,可以洞察四季的更迭;瞭解人文,則可以用來華育天下,教化萬民。

    顧名思義,文化,是以文化之。

    那麼首先得知道,“文”是什麼?它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一、“文”的產生

    古今中外所有文明的產生,都符合一條規律:

    地理環境,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決定社群方式;最後社群方式,產生相應文明。

    所以“人文”是最早出現的,它是人類順應自己的生存環境,而產生的精神思想活動的結晶。

    我們現在說起“人文學科”,立馬就會想到:哲學、歷史、文學、社會科學等,看看,這不全是精神思想活動內容嗎。

    為何我們與西方文化不同,就是因為我們的地理環境不同。兩顆不同的樹,自然所開的花結的果也不同。

    二、“文”的運用

    前面說了,文化,就是以文化之。通俗的說,就是“文”的具體運用。

    比如:古代的手工業、建築、兵器、青銅器、漆器、瓷器等等,一切物品都是人類智慧投入到具體實踐中的成果,就是文化的成果。

    而現代我們的手機、電視、工廠機器等等,都是工業文明的在實踐中的運用。

    所以,但凡我們看到的,不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事物,都是文的運用結果。

    總結:

    在古代,“文化”是以文化之,即將“文”運用到具體生活中的過程。

    在當今,“文化”作為名詞,則用來泛指一個人的知識和修養。比如,有句形容人的話:有知識,沒文化。

  • 4 # 司文子之

    文化包括永珍,是精神文明的產物,又是精神文明懶以生存的家園,是因為文化,人類的精神文明才得以延續,還是因為人類的精神文明文化才有了立足之地,這也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但不難知道的是,豐富多彩的文化促進了人類的精神文明,人類的精神文明又促使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從遠古時期的歷史文化,到近代的工業,藝術,科技,智慧,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茶文化,服裝文化等等

    生活的放方便麵都滲透著文化,那麼,又有什麼能完美詮釋文化呢?

    我也常常在想文化最完美的詮釋應該是什麼,文化終極的奧義又應該什麼呢,到底是知識的傳承,還是愛的傳承更為適合?

    或許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支柱,是生而為人的我們的精神信念,從衣食住行,到職業,交友,戀愛,處理各種社會關係,我們在文化中找尋著著屬於自我的或者自我喜歡的部分去詮生命的平凡或偉大,正義或善良,隱忍或堅強,含蓄或Sunny,甚至在文化中不斷去找尋可以證明自己是個正確存在的依據,自己所作所為都是有所因由,而不是平白無故,無所名狀,莫名其妙的孤寂與迷茫!

    人類的社會性和自我實現性,又給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生命有時只是生命,生命卻又常常不只是生命,文化雖然只是文化,文化卻又常常不只是文化,還是很多人進行社會生活的一種手腕和工具!

    當文化最終能純粹得像數學公理一樣完美的時候,文化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化!

    文化的終極價值與使命或許可以是愛與奉獻的歌頌與傳承!

    文化不一定能讓一切更圓滿,但沒有文化,一切必將不會圓滿!

    因為只有文化可以讓國家更加富強,只有文化可以使智慧擁有溫度,只有文化可以讓企業更有擔當,只有文化可以抵擋來自黑暗內心殘酷的罪惡!

  • 5 # 玄沙

    關於文化的定義,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義的眾說紛紜及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方面。因此,對於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義,進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不能對由文化定義問題形成的文化定義現象繞道而行。

    文化定義現象主要體現在對於文化定義的眾多觀點上。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意見認為,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中國人類學家E·B·泰勒,是第一個在文化定義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泰勒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經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關於文化的科學”一章中說:“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顯然,這個定義將文化解釋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範和觀念精神。從此,泰勒的文化定義成為文化定義現象的起源,後人對這個定義褒貶不一,同時亦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關於什麼是文化?到目前為止竟然已經多達200多種的定義。文化定義本身成為一個有趣的、爭論不休的學術現象。

    在文化定義現象中還有一種典型的情況,就是各種學科對於文化的不同定義。關於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作的定義,美中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在《文化與個人》一書中作了一些總結:(1)文化是學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構成人類存在的生物學成分、環境科學成分、心理學成分以及歷史學成分衍生而來的。(3)文化具有結構。(4)文化分隔為各個方面。(5)文化是動態的。(6)文化是可變的。(7)文化顯示出規律性,它可藉助科學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個人適應其整個環境的工具,是表達其創造性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學家對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圖作個比較。地圖顯然不是一片具體的塊,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圖如果繪製得精確,人們看了它就不會迷失途徑。文化如果得到正確的描述,人們就會認識到存在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生活方式,認識這些性質之間的相互關係。”

    社會學家在文化的定義方面與人類學家最為相近,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在分析文化定義時認為,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對文化的共同定義是: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享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物件。

    在不同學科對於文化的定義方面,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語言文學等等,都有許多有益的觀點。總的來看,各個學科對文化的定義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儘管如此,由眾多學科對文化的定義所產生的文化定義現象,是一個極好的現象,只有有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才會有文化研究的發展。而且,各種不同的觀點的存在,有助於相互之間的交融和互補,使人們在理解什麼是文化的時候,具有一個更為開闊的視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義中,還有一種與此密切相關的現象,就是在對文化進行區別和劃分的時候,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關於文化的區分,最為常見的說法就是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也有人把它稱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這一點上,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富永健一認為:“正如我們將社會區分為廣義的社會和狹義的社會那樣,有必要將文化也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社會是與自然相對應的範疇;同樣,廣義的文化也是作為與自然相對應的範疇來使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技術、經濟、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認為是屬於文化的領域。也就是說,廣義的文化與廣義的社會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狹義的文化與狹義的社會卻有不同的內容。後者是通過持續的相互關係而形成的社會關係系統;而前者如我們上文中提出的定義那樣,是產生於人類行動但又獨立於這些的客觀存在的符號系統。”

    此外,還有一種關於顯形文化和隱形文化的劃分。這一區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中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他說:“對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顯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隱含方面的分析。顯型文化寓於文字和事實所構成的規律之中,它可以經過耳濡目染的證實直接總結出來。人們只須在自己的觀察中看到或揭示其連貫一致的東西。人類學家不會去解釋任意的行為。然而,隱型文化卻是一種二級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識之處,人類學家才在文化的承載者那裡關注隱型文化。隱型文化由純粹的形式構成,而顯型文化既有內容又有結構。”

    社會學對於文化的區分還有一種“亞文化”的概念,“當一個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徵,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時,這種群體文化被稱為亞文化。亞文化可以圍繞著職業種類發展而成,如醫學或軍事部門的亞文化。亞文化還可能是基於種族或民族的差異,如美國黑人亞文化。亞文化還可能是源於地區的差異,如美國南部各州的亞文化;也可能基於原來的國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義大利人亞文化。”“每一個複雜社會都包括著許多亞文化,社會成員常常是在一個以上的亞文化中發揮作用,反過來說,他們在一生中也會經歷許多種亞文化。”

    文化哲學把文化結構區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實際是指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們為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係並對這些關係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範體系。精神文化也稱為觀念文化,以心理、觀念、理論形態存在的文化。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存在於人心中的文化心態、文化心理、文化觀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經理論化物件化的思想理論體系,即客觀化了的思想。

    關於文化的區分,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文化模式論”。克魯克洪在其《文化研究》一文中認為,是克羅伯以同等的眼光看待歷史、功能和心理學,劃分出三種文化模式:全域性性模式、總體性模式、型別性模式。文化的全域性性模式指的是“文化特徵之間的關係,它具有確定的連貫結構,執行著有效的功能,並且在歷史程序中將這種作用持續保留下來。很顯然,文化的全域性性模式不囿於單一的文化而涉及橫貫交錯的文化。”文化的型別性模式指的是“一條路數,沿著它在人類事物的幾種可能性過程中,選擇出或引匯出來並緊緊扣住它不放,從而使這種事務得以確定和實現。”“每一種型別都必須預先有所限制,它力主一種方式而排斥其他方式。”現代工業化世界的型別性模式包括機器(它相對手工業操作而言)、信貸,以及大規模生產。文化的總體性模式,其概念類似於社會(或民族、制度等)的精神氣質和時代精神。

    在較近的文化研究中,對文化的區分出現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產業文化、商業文化等新概念,並且迅速擁有了大量的專家學者和論著。此外,在各個學科領域內都有相應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經濟文化、企業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文化定義現象所反映的,文化對於人類及社會的密切關聯度,不僅揭示了文化與人類社會程序的關係,而且還揭示了文化與人類社會整體的聯絡,這種聯絡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同時,也揭示了文化對於人類每一個人的個人權利、利益、自由、生存狀況的關注。

  • 6 # 煙雨化雲煙

    “文化” 這個詞意思太大,真的很難概括!對文化的定義全世界能說的過去的就有200多種!所以簡單的對文化做一下定義:文化是一種變成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它的最後成果是集體人格。這就是我的全部定義。就是文化它已經變成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最後成果是集體人格。

    所以,這個定義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生活方式;第二個,精神價值;第三個,集體人格!

    生活方式的定義!比如酒文化,飲食文化等等!中中國人使用筷子,西方人則是刀叉!這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文化的不同!再比如節日曆法的不同!西方人是陽曆,過的是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等!而中國的歷法就複雜的多了,這也是文化的不同之處!

    中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年的長度分成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這種農民曆的安排至今還在使用!

    但是你如果僅僅知道這二十四個節氣還不夠,你要知道這二十四節氣裡邊包括了四項原則。第一個是季節變化,就是有一類節氣,全是關於季節變化的。比如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很好記,八個。然後第二個是氣溫的變化,氣溫的變化包括哪些呢?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是關於氣溫變化。第三個是降水量的變化,因為農業社會特別重視降水量,所以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這是關於降水量的七個節氣。第四個是關於物候現象或者農活的更替的,比如說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你看,你這樣一梳理,你發現二十四節氣都有它的道理。這是我們分了四大類的二十四節氣。

    其次是精神價值!中國古代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等民間故事的流傳!關於鬼怪仙神,佛、道,儒,法等等的一切!都在體現著其內在的精神價值!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當然還有藝術方面!包括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雕刻,建築等等!以詩為例,中中國人寫詩,叫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裡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畫面就出來了。同時每一幅畫當中也都有詩的意境在,你看中中國人的畫,你不能像西方那麼看,為什麼呢?你比如說西方人畫《蒙娜麗莎》,畫《最後的晚餐》,他講究透視、講究遠近效果、講究立體感,但是看中中國人的畫,你要進入畫中去看。當你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一個人物的時候,周圍的那些東西都變得特別和諧靈動。你比如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包括《韓熙載夜宴圖》,包括《富春山居圖》,全是這個邏輯,你看《富春山居圖》的時候,你要想象自己坐著小船,從那個江上漂過去,然後看兩邊景緻的展開。這就是中中國人對於藝術和生活美學之間的聯絡

    這些就組成了精神價值和民族性格!這也就是“文化”!

  • 7 # 一念一禪

    文化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切思想意識的化現過程,一方面表現在人類內心的狀態,比如積極進取的人生狀態,消極的沉淪的人生狀態,保持現狀的人生狀態,這是思想與意識的內在表現,也就是精神文明;一方面表現在人類改造的一切外在環境與事物,比如,房舍車船,道路橋樑隧道,音樂美術文章,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人類思想意識的外顯。

    文化是產生於人類強大的意識分別功能,人類意識的誕生那一剎那就成為文化之源。有了意識分別,就有了善惡美醜,就有了好壞對錯,就有了高低貴賤,於是有了對美善的敬愛,對醜惡的厭惡,於是有了對好的東西的肯定與推崇,對壞的東西的否定與打壓,能信守與踐行美善的人就高貴典雅令人崇敬敬畏,違背美善的人就低賤醜惡令人厭惡排斥。於是人就有了貪嗔痴,有了殺盜淫,就有了罪人與聖人。因何有美?五音悅耳則為美,五音刺耳則為惡,五色醒眼視為美,五色障眼視為醜,五味爽口是美食,五味苦口是毒藥,身體觸受也有苦痛與快感。人類在眼耳鼻舌身五感中去追逐更美的聲樂、形色,更香的美食,更舒適的體感,更多的快感;人類用意識去辯證、推導、斷定是非好壞美醜善惡,去衍生歷史,去強化文明的進化特性。

    文化的高低如何分辨呢?對美醜善惡、好壞對錯的感悟能力越高,執行能力越高,甚至於創造能力越高,那麼文化程度就越高,相反,則文化程度越低。文化在於傳播、傳承,也在於創新與探索。

    神學文化以其一套美醜善惡觀引領了人類歷史成千上萬年,現今科技文化又創造出新的美醜善惡好壞對錯標準引領了人類幾百年,將來如何進化,取決我們人類對當下價值觀的審思。

  • 8 # 中意你399

    文即知識,化即內化,將知識內化,即為文化。

    當代的很多人把“文化”淺顯地理解為“知識”,那就成了只文不化。如果你覺得熟知四書五經,通曉中外歷史就是有文化,那麼我的iphone比我們所有人都更有文化,因為它可以完整精確地儲存這些資訊。生物的亮點之一,在於其轉化的能力,它不僅儲存,而且解析,加以利用。

    那麼,怎麼定義“內化”?

    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就是讓大腦接受的資訊(即知識)成為行為的一部分,心靈的一部分,乃至靈性的一部分,讓知識和資訊的積累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感受方式,行動方式,乃至認識人生、世界、價值的方式。這不僅是對資訊的內化,更是昇華,讓知識從資料層面的存在到了器質性的存在。

    例如,甲也許深諳二十四孝的故事,但逢年過節節不曉得問候父母,很少探望父母,不懂體諒父母。乙也許未曾耳聞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是由於耳濡目染的教誨和經歷使得他溫和耐心地對待父母,關愛他們,善待他們。

    那麼,在“孝文化”的層面上,乙實則比甲更有文化。甲儲存的歷史故事並沒有內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又例如,丙看了上百的名人演講勵志演說,也常讀學習技巧人生指南,但仍只是花大量的時間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不滿現狀卻又不願改變,活在好高騖遠的空中樓閣。

    丁也許沒看過那麼多演講沒讀過那麼多書,但偶然讀的某個偉人故事激發了他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行動欲,他繼而一絲不苟地制定人生計劃,步步為營地為目標而努力。

    那麼,在“志文化”的層面上,丁實則比丙有文化。

    所以我們發現,文化的程度不在於“文”的數量,而在於“化”的質量。當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時,他並不是說不該追求知識,而是說不該盲目地追求知識,不該用有限的生命時光去追求積累雜亂無章的知識,而是應該有選擇的有智慧地學習知識,內化知識,讓知識服務於自己的生命。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量化的競爭,用數字來互相比較。然而文化是不能被量化的,文化甚至是難能觀察到的,真正的文化是人源於心思信仰顯於言行舉止的一部分,是一個人生命的自然體現。

    我們又生活在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知識”似乎只是谷歌一下百度一下的距離,然而可獲取性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質量的下降,並使得人們探求知識的決心和誠意滑坡。人們開始鐘意3、5分鐘可以讀完的在社交網路平臺無處不在的快餐文章,覺得何必讀書呢;人們開始喜愛7分鐘以內的短小視訊,再長的就覺乏味反感;人們開始習慣效仿他人的行為和生活,試圖快捷地獲得成功。這些行為也許能提高獲取“文”的速度,卻幾乎抹殺了“化”的可能。

    學習正確的知識,深入地反思和體會,勤奮地加以篤行,這樣一個由外到內再到外的過程,方能給予我們真正的文化。

    當有人問聖妻阿伊莎(願主喜悅她):“你怎麼評價先知穆罕默德(願主賜他平安)?”,她說“他是一本行走的古蘭經。”由於他對真理的深入內化和傑出體現,使得14個世紀來數十億人把他作為生活起居各個方面的完美模範。

    曾有一個伊斯蘭學者帶領學生外出,路過一老農家時,一學生對老農說“此乃吾師,他能用一千種方法證明安拉(造物主)的存在”,老農哈哈大笑說:“我看到地上的駝糞便知曾有駱駝經過,如此浩瀚的世界,豈能無主?他需要一千種方法證明,說明他有一千個疑問。”學者聽畢跪在地上祈禱說“安拉啊,求你賜予我像他一樣優秀的信仰!”學者和老農,誰更有文化?:)

    曾有一阿拉伯國家國王拜訪麥加,他命人去邀請禁寺的一位學者,以便詢問他一些問題。禁寺的學者拒絕動身並回應說“從來都是人尋求知識,知識不會尋求人。”國王聽罷後大感羞愧,趕緊動身去禁寺向學者致歉,並請教了他。

    希望我們都能夠習文而內化之,成為真正有文化的人。

  • 9 # 久孤島

    辭書上的定義:文化涉及面很廣,它不光包括知識,而且還包括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我給出的定義是:文化是記錄人類有意識活動的資訊的總和。精神財富不用說,大家都會認為它屬於文化的範疇。物質不一定屬於文化的範疇,但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都是人類有意識活動的結晶。所以,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包含著人類有意識活動的資訊,物質財富里面也隱藏著文化。

    太陽不屬於文化的範疇,我們人類無法在太陽上留下痕跡。自從有了人類的活動以後,月亮就具有了文化氣息。因為太陽本身不包含人類活動的資訊,有沒有人類都無法改變太陽的存在形式。雖然太陽不屬於文化的範疇,但是,文化可以在太陽的基礎之上產生和存在,太陽可以在我們的文化之中存在,太陽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我們的文化。因為沒有太陽,人類文明不可能存在。

    對於個人而言,文化是後天的,文化是無法遺傳的,只能通過學習來繼承。我們可以通過學文化讓自己成為文化人,因為文化屬於外力的範疇。比方說,相互作用的A物和B物都擁有內力,內力是由內指向外的,A物的內力就是B物的外力,B物的內力就是A物的外力,內力之間互為外力。所以,作為外力的文化,也是由擁有內力的眾多個人孕育出來的。

    如果我們感受到的外力直接來自個人或者其她社會主體,那麼,這個外力就包含文化的資訊。如果我們感受到的外力間接來自個人或者其她社會主體,那麼,這個外力也包含文化的資訊。比方說,手機和編鐘都是物質的,都不屬於主體的範疇,但是,手機可以傳遞很現代化的文化資訊,這些文化資訊都是因人而產生的。編鐘可以傳遞很古老的文化資訊,它記錄了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不管是很現代化的文化資訊還是很古老的文化資訊,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都是人的創造力的產物。所以,文化必須是包含人的創造力資訊的東西。

    文化必須是包含人的有意識的創造力的東西。比方說,人正常耕種長的稻穀包含的文化比較少。雖然稻穀是個很複雜的東西,但是,這種複雜不是我們人類賦予的,不是我們人類賦予的東西不屬於文化的範疇。當然雜交稻包含的文化比較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消費品將包含更多的文化。如果我們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那麼,我們甚至不會操作最新的智慧產品。比如,讓一個二十年前的普通人穿越到現在,他是不會玩智慧手機的。社會在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文化發展的步伐。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的是記錄人類有意識活動的資訊的總和。一切被我們思維作用的精神和物質現象都是我們有意識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被我們的思維所記錄,也可以被我們所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所記錄。

    而狹義的文化僅僅是指一切被我們思維作用的精神現象。我們的思維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關係,我們的思維既作用於文化,同時也被文化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可以更新文化,同時,文化也在規範著我們的思維。

    廣義的文化是我們的感性思維發展的動力和目的,她更具客觀性,是我們檢驗真理的標準;狹義的文化是我們的理性思維發展的工具和手段,她更具規範性,是我們行為的標準。

  • 10 # 楊吉炫

    文化

    我跟阿妹說:“我天天用微信在朋友圈裡兜兜轉轉、晃晃蕩蕩,上翻下翻、左看右看以後,發現一個有些奇怪又很有趣的現象:我寫的文章,很少有人點贊;我選上幾張照片,在旁邊配上一兩句話,反而讚賞眾多。這說明什麼問題?我認為,說明我的文章寫得不夠好,還有待改進,必須再努力才行。” 她立即發表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不!絕不是你的文章寫得糟糕,你的照片拍得美妙,而是因為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匆忙、時間緊張,可以拿來消遣的時光少而又少,如梭的光陰讓人們越來越寢食難安,心靈越來越孤寂,靈魂越來越浮躁,精神越來越荒蕪,大家根本就沒心思安安靜靜地坐下來,沒心情耐耐心心地讀文章。你看,我們出來逛閒,必須吃的早飯都很喜歡只帶簡餐;大街上生意最好的不是大飯店卻是小餐館,人們都越來越崇尚享受快餐,越來越推崇享用速食!” 說得真好,很有見地,鞭闢入理,我竟然沒有想到這一層。可是又頓時驚覺自己的思緒飄忽、情緒飄飛,立即愁緒滿懷,愁腸百結:圖畫越來越走俏,文字越來越精要,會否有一天能用簡圖代替美文,可拿警句替代精章,口頭語簡潔精要到只說你、我、他,文化低俗淺顯到只寫真、善、美,從來不管心、情、意,永遠不顧假、醜、惡?甚至圖片剛脆直接刪除旁白去說話?那不更短、平、快,效率高?千字文沒有人讀,大部頭有否讀的人?難道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要被束之高閣、浩若煙海、春光無限的世界文化要被踢出人間?繼承和發展從何而來?延續和弘揚怎樣歸去?心情、人情、感情如果真的反璞歸真到原始狀態,野性、感性、理性混亂不堪,人類肉身的繁衍、精神的成長難道就又得要重來一遍?社會家園的興建、靈魂的塑造也必須再走一遭?

    既然大家心甘心靈雜草叢生,集體情原靈魂荊棘遍地,自己甘願生活簡單快捷,世界唯願靈魂簡潔明瞭,那麼還要學校、教育幹什麼?還關傳統、文化什麼事?任是四書五經、縱是經典名著統統都應該被摧枯拉朽,嚴判出局,好還世界一派縱橫安定,好給天地一片歌舞昇平,好給人間一個四海豐盈,好給自己一隅安定寧靜……

    哈哈哈!胡說了半天,亂講了一通,都只是因為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太酸,全都是緣於我沒有得到認可就可惡地說別人沒有眼光。世間真的極少有人如我,心胸狹隘、思想偏激、損人利己、趨吉避凶…… 象我這樣的人最應該讓心靈長滿荒草,讓靈魂佈滿鏽蝕,讓精神經受摧殘,讓肉體飽受折磨!連掃圖片、瞄妙語都不配還有厚臉管什麼心緒、情緒?連吃快餐、品速食都不夠格還有資格講什麼文化、品味?不用說整個人從頭到腳都理所應當遭受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無翻身之日的痛苦才解恨,也才解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教師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