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洪仔15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宋朝人口已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

  • 2 # 鎏金之光

    從版圖面積上來看,宋朝的版圖面積相對較小,在北宋時期僅有280萬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樂時期,國土面積則和新中國差不多,為997萬平方公里。從整體的軍事實力層面來看,明朝顯然要比宋朝強得多。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的經濟水平整體上則明顯低於宋朝。

      宋朝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億多人,知名歷史學家漆俠等認為,在兩宋統治時期,當時的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空前,和歐洲做橫向對比也是當時國際上的強者。根據麥迪森,英國著名的史學家的研究,如果根據1990年美元的購買力來換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趙匡胤時期,人均GDP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則高達600美元。

      宋朝時期商業的發達水平要顯著的高於農業,因為趙匡胤對地主的兼併執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農業發展整體水平要低於明朝。而正是因為地主兼併十分嚴重,所以很多人變成了手工業者,這促進了宋朝商業的發達。也正是因為宋朝商業的發展,傳統的金屬貨幣已經供不應求,所以紙幣開始出現。而紙幣的出現同樣極大的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個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極為發達,而且全國的商業城鎮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圖更大,但是唐朝是一個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對於商業也及不重視,所以商業城鎮數量遠遠沒有宋朝多。而作為唐朝主要向周邊國家收保護費,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卻要向周邊國家交保護費,沒辦法,只能夠大力發展經濟去搜

      下面再來分析以下明朝的經濟,首先明朝的人口數量,大部分學者認為抵不過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員遼闊,所以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那麼商業城鎮數量相對於宋朝就相對較少。不過也有極個別的富裕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對於商業不夠重視,匠人籍的地位相對較低,不能夠應試。

      明朝重新啟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時期,宋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並沒有在明朝延續,相反被當時的重農抑商的政策扼殺了。只不過到了晚明時期,由於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再加上手工業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又重新開始有了萌芽,但是整體水平還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還執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來宋朝一年360多日在發達城市的夜市開始進一步縮減,每年可以開啟夜市的日子顯著減少。另外隨著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貿易整體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最重要的是宋朝在北宋亡後,在南宋依靠海外貿易經濟依然能夠強撐百餘年,反觀明朝雖是亡於李自成農民起義,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明朝經濟結構有問題,不能很好的為國家財政開源,只依靠工農地稅,負擔不起國家財政,尤其是商稅,在明後期基本聊勝於無,所以綜合來說,宋經濟強於明。

  • 3 # 往事如煙

    明朝和宋朝(北宋)都是中國歷史上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這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從面積大小來看,明朝的國土面積要遠遠大於宋朝(明朝997萬平方公里,北宋260萬平方公里,南宋僅190萬平方公里),這麼看明朝有好幾個宋朝那麼大,但明朝經濟卻遠不及宋朝,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北宋的人均GDP為450美元,而在宋徽宗時期(北宋末年)人均GDP不減反增至600美元。反觀明朝,在最強盛的永樂時期和仁宣之治時期也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宋朝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大國,有宋一朝的商業力量要遠遠高於農業力量,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十分罕見的時期,所以有宋一朝農業情況就要遠遠低於明朝,這其中也有宋朝國土狹小的原因。

    經濟的全面繁榮也讓大宋的GDP大幅上漲,在當時宋朝無論是人均GDP還是GDP總量都在世界上穩坐頭號交椅,而且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全面取消宵禁制度的國家,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4 # 史家經驗者

      從版圖面積上來看,宋朝的版圖面積相對較小,在北宋時期僅有280萬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樂時期,國土面積則和新中國差不多,為997萬平方公里。從整體的軍事實力層面來看,明朝顯然要比宋朝強得多。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的經濟水平整體上則明顯低於宋朝。

      宋朝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億多人,知名歷史學家漆俠等認為,在兩宋統治時期,當時的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空前,和歐洲做橫向對比也是當時國際上的強者。根據麥迪森,英國著名的史學家的研究,如果根據1990年美元的購買力來換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趙匡胤時期,人均GDP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則高達600美元。

      宋朝時期商業的發達水平要顯著的高於農業,因為趙匡胤對地主的兼併執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農業發展整體水平要低於明朝。而正是因為地主兼併十分嚴重,所以很多人變成了手工業者,這促進了宋朝商業的發達。也正是因為宋朝商業的發展,傳統的金屬貨幣已經供不應求,所以紙幣開始出現。而紙幣的出現同樣極大的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個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極為發達,而且全國的商業城鎮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圖更大,但是唐朝是一個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對於商業也及不重視,所以商業城鎮數量遠遠沒有宋朝多。而作為唐朝主要向周邊國家收保護費,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卻要向周邊國家交保護費,沒辦法,只能夠大力發展經濟去搜刮財富了。

      下面再來分析以下明朝的經濟,首先明朝的人口數量,大部分學者認為抵不過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員遼闊,所以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那麼商業城鎮數量相對於宋朝就相對較少。不過也有極個別的富裕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對於商業不夠重視,匠人籍的地位相對較低,不能夠應試。

      明朝重新啟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時期,宋朝時期的商品經濟並沒有在明朝延續,相反被當時的重農抑商的政策扼殺了。只不過到了晚明時期,由於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再加上手工業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又重新開始有了萌芽,但是整體水平還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還執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來宋朝一年360多日在發達城市的夜市開始進一步縮減,每年可以開啟夜市的日子顯著減少。另外隨著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貿易整體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 5 # 鳳林晚嘯

    第一,所謂宋朝經濟發達是事實,但不會比明代更發達。畢竟歷史是不斷髮展的,文明也是在進步的。宋代的人口比明代少,內陸地區開發不足,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人口和開發程度就決定了經濟的發展程度。

    第二,宋代在政府財政的整理以及金融方面的功夫,確實比明朝強一個檔次。尤其是通過間接方式來調整經濟活動的各種手段,結合專賣體制和政府來主導的大規模全國性物流的執行。在古代政權中,宋代的綜合水平最高,這一點應該毫無疑問。明代這方面明顯遜色一些,但明代的優勢是民間物流,尤其是全國性的物流,比宋代發達,因為明代的需求更高。

    第三,論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和規模,明代遠超宋代。但論政府組織的全國性物流體系,宋代的管理水平比明代要高一些。

    第四,明代是一個很偉大的封建王朝,有繼承有發展。而且發展起來很不容易,等於重新走了一次從唐到宋的發展過程,又攀了個新高峰。唐宋明時期的經濟史應該全面打通,唐代往五代做,宋代貫穿南北,主要往元代做,明代往元代做。

    這些歷史都是我們的寶,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先民,不要厚此薄彼。

    至於互相吹噓,互相歧視,沒有任何意義。爸爸歧視兒子,孫子瞧不起爺爺,打斷了骨頭還是連著筋。說起來,還是一家人。

    咱家多說一句,很多人認為咱家是宋粉,所以一定如何如何。這個觀念首先就有問題。不管什麼朝代,都是中國的歷史,沒有必要互相攻擊。錢穆的很多觀點,今天看,都已經過時了。但他有一個觀點非常好,永遠不會過時。

    什麼觀點?但凡我們學習中國歷史的,就應該對自己的歷史有一份溫情。多體諒,少批評。

  • 6 # 龍行天下看古今

    先問答問題,是宋朝的經濟強。從軍事方面,宋朝確實不如明朝,但是經濟確實比明朝強。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捱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蹟。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儘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儘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範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併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迴圈——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迴圈。一方面不抑兼併,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僱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採),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中國產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大量募兵。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於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冗兵”。慶曆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僱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蹟。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於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並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巨集觀經濟調控手段。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巨集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北韓。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后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於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麼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僱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裡再看幾個數字。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後元軍與南宋殘餘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後,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中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當然,如果宋元戰爭是另一個結局的話,中國是不是就真的能發展到資本主義,誰也不敢斷言。就像沒有人知道薩拉米海戰如果波斯人勝利會怎麼樣,勒潘多海戰如果土耳其人勝利會怎麼樣一樣,也沒有人知道崖山海戰宋人勝利會怎麼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宋朝時的中國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中最繁榮,發達,最有希望的一段,我們想要擺脫“寄託”的困擾,讓傳說中的中文託福成為現實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裡。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這希望早就隨著那輪血紅的殘陽一起隕落到崖山背後去了。所以在這裡空發感慨也沒有什麼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點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點什麼有用的東西的話,還是讓我們奮發努力,爭取讓百年之後的後人不要再發這樣的感慨吧!

  • 7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從橫向來說:經濟實力是宋朝更強,宋朝時的經濟佔當時世界的一半,而明朝則相對要弱點按照現代演算法,宋代經濟最強時達到了2000多美元,而明代最富的時期是做時,也才達到200多美元。從來說,我認為則是明朝更強,因為宋朝有個重文輕武的傳統,所以就造就了他的軍事不是很強,這就是為什麼遼,金,西夏和蒙古經常打仗的原因。如果他強大的話,外族都不會年年招宋朝打仗了。而明朝就不一樣了,只是在中期被韃靼打了一次,而他在南疆、西域和北國都是大勝,在東部沿海就不用我說了,都知道打倭寇的事。所以我認為,從橫向來說經濟實力是宋朝強,軍事實力是明朝強。從縱向來說: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是明朝強。畢竟明朝相對宋朝來說要晚幾百年,在這期間,經濟和軍事的各種條件都要比宋朝時要好得多。經濟體制更完善,軍隊裝備更先進,素質也更高。所以我認為還是明朝更強。所以我認為你應該是想知道宋朝和明朝在他們當時的環境下哪個更強,所以我的答案是明朝更強。

  • 8 # 陽城導航

    明朝與宋朝相比,誰的經濟更強?你想想,一個健康人與一個殘廢相比,有可比性嗎?

    從經濟規模上看,一個健康人與一個殘廢沒有可比性

    明朝從開國到結束,都保有中國本部,從遼東到廣東,從四川到浙江,全國一統,經濟在中國本部發展起來。從全國佈局上看,形成了三十三個地區中心與經濟重鎮,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發揮了重要的水運通道,江浙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市場經濟發動機,連著內外兩個市場的杻紐作用。北方形成棉花原料產地,湖廣成為商品糧基地,廣東與福建成為外貿前沿陣地。國內地區分工深深地影響經濟佈局。

    國內商幫的興起,起著溝通國內物流的重要作用

    晉商就是從明朝中期興起的,它成為中原地區與蒙古草原地區商貿往來的使者。徽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海商活躍於東南沿海,在中國與西方殖民者海上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商人力量的興起是明朝最重要的標誌。鄭芝龍在東南沿海登場,表現最為突出。筆者說這些你可能不信。現在山西,安徽等地散佈著很多“大院",這些是歷史記載者,他們不用資料就會告訴你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

    明朝在十六世紀時就參與全球化貿易,進行“絲銀貿易”

    有人說明朝閉關鎖國。這可能是受了某些“教科書"影響。十六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遠道而來,先後在中國的澳門與菲律賓等地建立據點,與中國發生海上貿易。福建,廣東沿海海商發揮了重要的媒介者作用。歷史上著名的絲銀貿易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中國以自已的特產絲綢,棉布,茶葉,瓷器,鐵器等工業品換取西方的白銀。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銀都被吸引到中國來。中國很早就參與全球化賀易,併成為那時的“世界工廠”。這些現象,許多人可能沒印象,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改革”應當有印象吧。當時政府以白銀收稅,代表著明代中國正在發生白銀貨幣化的深刻變化。沒有大量的白銀,這種變化是不可能發生的。

    明朝財政狀況惡化是由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不代表明朝經濟蕭條

    致於有人說明朝財政困難,沒有宋朝財政富裕,這倒是真的。因為明朝從開國之初,朱元璋就把工商稅定的很低很低。二百年過去了,商人們富得流油,但他們還是享受很低的稅率。國家的財政稅收大部分打到了農民兄弟身上。到崇禎時,明朝商人與官僚結成了政治聯盟,合夥抗稅,東林黨是他們的代表。搞得崇禎收不錢,應付不了財政危機。而明朝滅亡後,滿清入主中原,用明晃晃的鋼刀告訴這些土財主,是要錢?還是要命?這些土財主乖乖地把錢吐出來,滿清的財政就上來了。

    這就是明代中國的經濟狀況。我們不用資料,把大致情況一講,你都能明白。

    與明朝這個健康人相比,宋朝只能叫做殘廢

    開國時它就沒有收回過幽雲十六州,北部的遼國時時重兵壓境,半路上又殺出個西夏來,威脅關中平原,使北宋的國土大大小於明代中國。並且時時處於戰爭威脅之下,到北宋未年,又崛起一個金國來,把大片的土地奪佔,使宋朝據守江南。發展經濟的基本盤在不斷縮小,它的經濟總量能有多大?

    所以,一個殘廢與一個健康人無法相比,除非它有特異功能,神力相助!

  • 9 # 執筆布袋俠

    通常我們認為,宋朝的經濟空前的繁榮,而明朝直至末年時候的通貨膨脹導致江南和江北地區貧富差距過大,因此得出結論宋朝的經濟更強一些。

    明朝的農業總體技術超過宋朝。明朝時期,南方開始出現雙季稻,嶺南甚至出現三季稻。北方兩年三熟制有所推廣,紅薯、玉米、花生、菸草等美洲作物開始傳入南方。宋朝時期,非洲傳入的高粱只在西部個別地區種植,到了明朝成為北方鹽鹼化嚴重的耕地的重要作物。

    宋朝時期,人們食用油主要是麻油,到了明朝,大豆榨油技術成熟,油菜普遍種植,南方的油菜花景象是在元朝才出現的(可能是從中東引進的),明朝南方大部分都普及了油菜。

    宋朝的錢法紊亂,幣制繁雜,鹽鈔茶引(銷售許可證)、和尚度牒(出家避稅許可證)都充當貨幣的角色。明朝的錢幣制度比宋朝簡單很多,各種大面額銅錢不多,而且不用鐵錢,只用銅錢。相對於宋朝來說,明朝貨幣流通比較簡單,經濟管理起來也比較順暢。

    宋朝的專賣制度歷代首屈一指,鹽鐵茶酒礬香藥(乳香犀角)醋都實行專賣。總體趨勢是:朝廷斂財越來越多。各地專賣特產都有專門銷售地,不得越界銷售。宋朝繁雜的幣制、坑爹的通脹、各種貨物的專賣,所謂宋朝商貿發達的結論,實在是胡來。只能說相對於唐朝後期通常以布帛為交易媒介和定點限時的集市制度來說要繁榮不少。而明朝只對鹽茶實行專賣,明朝的茶葉專賣也比宋朝要鬆很多,官府專賣重點在於川陝邊境,用於以茶換馬。至於後來財政糟糕的原因,也是因為白銀的大量流入全球的價格革命,白銀的購買力下降,物價飛漲。可以去看一下黃仁宇先生寫的《萬曆十五年》對明朝由盛轉衰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政策有針對性的見解。

    首先明朝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相對宋朝堅毅於來說,明朝的軍事實力比宋朝有顯著的提高。且宋朝長期於西夏,遼,金,元進行長達一個世紀的戰爭。如何做到一個對軍事財政的支出,除了依靠國家必備的財政支出外,提高賦稅也是必然之舉。而明朝整體來說,戰爭沒有那麼頻繁,只有到了末期以後才因為戰爭較為提高了賦稅。而與當時社會現象的描述,江南和江北地區的生活差異相當的大。即使是明朝提高賦稅,也對江南地區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 10 # 拾荒醉客

    宋朝經濟更繁榮

    宋朝和明朝在經濟發展上面具有相同的特點如:1.結束分裂走向統一,這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2.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而指南針最早就是在北宋時期運用於航海。

    3.城市商業繁榮 出現了大都市 坊市分離。

    4.手工業農業高度發展

    等等正是這些相同的特點使得宋朝和明朝的經濟都是非常繁榮的,而相比之下宋朝比明朝更繁榮,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宋朝

    2.四大發明中有三樣(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發明或廣泛運用開始於宋朝。

    2.一個朝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其政策和制度,在制度上 明朝封建專制制度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八股取士限制了文化的發展。宋朝則相比較為寬鬆,給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寬鬆的環境。

    3.明初有海禁政策而宋朝沒有

    4.明朝主要繁榮地區在江南一代,區域發展不平衡,而宋朝沒有這一現象。

    綜上我認為宋朝在經濟上比明朝更為繁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夏搶收,是哪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