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15145318606

    古代學生的別稱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弟子:《論語·雍也》:“ 哀公問曰:‘弟子孰為好學?’”弟子與門人、門生有別。宋·歐陽修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學生要從師而學,受業於老師,才有望成才。對於老師,學生就是弟子。

    學童:年幼的學生。《漢書·藝文志》:“ 漢 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魯迅《吶喊·白光》:“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門人:即弟子。《禮記·擅弓下》:“子思哭於廟,門人至。”鄭玄注:“門人,弟子也。”門,意為師門。

    門生:也指學生。東漢時“門生”則指再傳弟子。門人、門生與弟子有別。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中說:“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後世也指親授業的學生。

    門下:指門生、弟子。《淮南子·道應訓》:“ 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懷暉 也是 道一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門下士、門下生、門下客:指學生、弟子。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誌銘》:“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前溪、洵川間。其門下士數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張之洞、王壬秋的門下生,聽說張之洞的有些學說是剽竊他的。”明唐順之《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門弟子:謂及門的弟子。《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門弟子又省稱“門弟

    門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為弟子、門徒。所以,學生的一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徒人”,弟子、門生。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佈四方”。《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生員、生徒、學徒、藝徒:“生徒”即學生、門徒。郭沫若在《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一文中說:“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一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生員”指古代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北史·儒林傳序》:“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幹有餘人。”“學徒”,指從師受業的人。“藝徒”指跟隨師傅學藝的學生。

    桃李:同一個老師,會有不同的學生。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說,春種桃李,收穫的將是綠萌的涼爽和豐碩的果實;春種蒺藜,不能採其葉,得到的只能是傷人的蒺藜刺。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栽培的學生和所薦舉的人才。所以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桃李滿天下”、“門牆桃李”等說法。

    高足、上足:是對別人學生的敬稱。據說漢代將馬分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就是上等快馬,又名“上足”。人們遂將“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小子:“小子”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可用作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論語·陽貨》有名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其於後生小子,直言訓誨之無隱。”

    仁弟:“仁弟”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其中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器重與愛護。另外,老師通常叫學生為“同學

    晚學、晚學生、後學、後進等是學子們在前輩、老師面前表現謙虛謹慎的自稱。

    門下晚生:清代時門生對老師的老師、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父親稱為“太老師”,而自稱為“門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硯席、同筆硯、同學、同窗、同門、同席、同門生、同門友、書友、學友、硯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這些我們均能從字面領會其意義,並在古書中時常見到。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題”。“同舍生”,舍意為學舍。宋陶谷《清異錄·五窟》:“老拙幼學時,同舍生劉垂尤有口才。”“同硯席”,意為同一硯臺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論詩文或同學。劉禹錫詩:“常時同硯席,寄此感群離。”“同筆硯”,也作“同筆研”,指在一起學習的人,即同學。宋代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硯,或二十年遊從之舊,一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學姐、學兄、學長、年兄等是同窗之間彼此的稱呼。對那些年長才高者,敬稱為“大師兄”。通常大師兄的地位僅次於老師。“年兄”,原是那些科舉考試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後來逐漸成了同學之間的尊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律師可以進入法官隊伍,為何沒有律師願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