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散文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遊記,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
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遊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遊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基本資訊
中文名
外文名
The travels of Xu Xiake
作者
徐霞客
內容簡介
徐霞客的出遊大至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北登恆山,南及閩粵,東涉普陀,西攀太華之嶺,偏重搜奇訪勝,寫下了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嵩山、華山、五臺山、恆山等名山遊記十七篇;後期的西南地區之行,則在探尋山川源流、風土文物的同時,重點考察和記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佈及其發育規律。
地貌學
古籍內容
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看見過許多地貌形態。記錄在遊記中的地貌型別就有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和應用地貌七種。被他描述過的地貌形態名稱多達一百零二種。其中中國西南地區岩溶地貌尤為詳細。
地表岩溶方面,徐霞客透過實地考察中國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岩溶地貌最發達的地區,非常全面而系統地記錄了這些地區地表岩溶的各類地貌形態,如石芽、溶溝、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豎井、溶蝕窪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盲谷、幹谷岩溶嶂谷、天窗、天生橋、岩溶湖岩溶泉、峰林、孤峰、巖洞、穿山、溶帽山等。徐霞客還對岩溶地貌的分佈範圍及地區差異作了精闢的論述。由此可見,徐霞客對地表岩溶地貌已有一套系統的分類和命名。
《徐霞客遊記》
地下岩溶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溶洞洞穴堆積、地下河、地下湖、洞穴瀑布等。《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溶洞共二百八十八個,經他親自人洞考察的有二百五十個,佔百分之八十七,這個數字不包括他遊過但現存《徐霞客遊記》中沒有記載的溶洞,如張公洞、善卷洞等。描述洞穴的內容包括洞穴大小和洞口方向,洞穴型別和形態結構,洞穴堆積,洞穴生物,洞穴氣候,洞穴音響,洞穴考古,洞穴利用,洞內石頭的顏色,洞穴成因等十二項。有的地方還記述了他考察洞穴的技術。
水文學
《徐霞客遊記》用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體型別和水文特徵,記載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條,湖、澤潭、池、沼澤一百九十八個。對河流水文的描述包括流域範圍、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變化、水質、分水嶺、伏流、河床的地區差異等。為了論證長江的源頭,晚年他專門寫了《江源考》,據理反駁“岷山導江”的錯誤,理直氣壯地主張:“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為人們正確地認識江源作出了貢獻。
《徐霞客遊記》把沼澤稱作“阻洳”、“湖”或“幹海子”。當他考察了雲南保山大寨的幹海子後,寫了一篇相當精彩的論述沼澤形態性質、生產效能水文特徵的專題論文,把這個沼澤的形狀、大小、生物、土壤、水文、生產、交通,物理性質作了詳細的描述。像這樣詳細而具有科學價值的論述沼澤的文獻,在徐霞客以前沒有出現過。根據徐霞客的描述,現代地理學者認為這個沼澤“可能是一片泥炭沼澤地。在這片泥炭沼澤地裡,上面生長著蕪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士浮結’和‘蕪土交工陷的泥炭層,而且還有補給沼澤的溪水流經其間。這個地方,現在已建成水庫,叫做大海壩水庫。再也見不到當年徐霞客所描述的景象了。
《徐霞客遊記》關於地下熱水的記載也很豐富。他把水溫不同的地下熱水分成四類:(1)冷水泉,與冷礦水相當,水溫在25 ℃以下。(2)溫泉,與低中溫熱水相當,溫度在25—55℃。(3)熱水泉,與高溫熱水相當,溫度在55—90℃。(4)沸泉,與過熱水相當,溫度在90℃以上。徐霞客對地下熱水的分類跟現代地下熱水分類很接近,難能可貴。此外,記載了當時人們利用地下熱水資源的各種辦法,如沐浴、治病、食品加工、提取地下熱水中的礦物資源—硫黃、硝等。
人文地理
《徐霞客遊記》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內容,如手工業礦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各地民情風俗等。如書中記載了煤、錫、銀、金、銅、鉛、硝、鹽、雄黃、硫黃、瑪瑙、大理石等十二種礦物的產地、開採和冶煉情況,是明代重要的礦冶史料。
另外,徐霞客糾正了地理文獻中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尚書》以來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導江”說,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還正確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蝕力成正比。植物學方面,他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徐霞客遊記
散文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遊記,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
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遊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遊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基本資訊
中文名
徐霞客遊記
外文名
The travels of Xu Xiake
作者
徐霞客
內容簡介
徐霞客的出遊大至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北登恆山,南及閩粵,東涉普陀,西攀太華之嶺,偏重搜奇訪勝,寫下了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嵩山、華山、五臺山、恆山等名山遊記十七篇;後期的西南地區之行,則在探尋山川源流、風土文物的同時,重點考察和記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佈及其發育規律。
地貌學
古籍內容
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看見過許多地貌形態。記錄在遊記中的地貌型別就有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和應用地貌七種。被他描述過的地貌形態名稱多達一百零二種。其中中國西南地區岩溶地貌尤為詳細。
地表岩溶方面,徐霞客透過實地考察中國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岩溶地貌最發達的地區,非常全面而系統地記錄了這些地區地表岩溶的各類地貌形態,如石芽、溶溝、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豎井、溶蝕窪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盲谷、幹谷岩溶嶂谷、天窗、天生橋、岩溶湖岩溶泉、峰林、孤峰、巖洞、穿山、溶帽山等。徐霞客還對岩溶地貌的分佈範圍及地區差異作了精闢的論述。由此可見,徐霞客對地表岩溶地貌已有一套系統的分類和命名。
《徐霞客遊記》
地下岩溶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溶洞洞穴堆積、地下河、地下湖、洞穴瀑布等。《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溶洞共二百八十八個,經他親自人洞考察的有二百五十個,佔百分之八十七,這個數字不包括他遊過但現存《徐霞客遊記》中沒有記載的溶洞,如張公洞、善卷洞等。描述洞穴的內容包括洞穴大小和洞口方向,洞穴型別和形態結構,洞穴堆積,洞穴生物,洞穴氣候,洞穴音響,洞穴考古,洞穴利用,洞內石頭的顏色,洞穴成因等十二項。有的地方還記述了他考察洞穴的技術。
水文學
徐霞客
《徐霞客遊記》用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體型別和水文特徵,記載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條,湖、澤潭、池、沼澤一百九十八個。對河流水文的描述包括流域範圍、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變化、水質、分水嶺、伏流、河床的地區差異等。為了論證長江的源頭,晚年他專門寫了《江源考》,據理反駁“岷山導江”的錯誤,理直氣壯地主張:“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為人們正確地認識江源作出了貢獻。
《徐霞客遊記》把沼澤稱作“阻洳”、“湖”或“幹海子”。當他考察了雲南保山大寨的幹海子後,寫了一篇相當精彩的論述沼澤形態性質、生產效能水文特徵的專題論文,把這個沼澤的形狀、大小、生物、土壤、水文、生產、交通,物理性質作了詳細的描述。像這樣詳細而具有科學價值的論述沼澤的文獻,在徐霞客以前沒有出現過。根據徐霞客的描述,現代地理學者認為這個沼澤“可能是一片泥炭沼澤地。在這片泥炭沼澤地裡,上面生長著蕪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士浮結’和‘蕪土交工陷的泥炭層,而且還有補給沼澤的溪水流經其間。這個地方,現在已建成水庫,叫做大海壩水庫。再也見不到當年徐霞客所描述的景象了。
《徐霞客遊記》關於地下熱水的記載也很豐富。他把水溫不同的地下熱水分成四類:(1)冷水泉,與冷礦水相當,水溫在25 ℃以下。(2)溫泉,與低中溫熱水相當,溫度在25—55℃。(3)熱水泉,與高溫熱水相當,溫度在55—90℃。(4)沸泉,與過熱水相當,溫度在90℃以上。徐霞客對地下熱水的分類跟現代地下熱水分類很接近,難能可貴。此外,記載了當時人們利用地下熱水資源的各種辦法,如沐浴、治病、食品加工、提取地下熱水中的礦物資源—硫黃、硝等。
人文地理
《徐霞客遊記》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內容,如手工業礦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各地民情風俗等。如書中記載了煤、錫、銀、金、銅、鉛、硝、鹽、雄黃、硫黃、瑪瑙、大理石等十二種礦物的產地、開採和冶煉情況,是明代重要的礦冶史料。
另外,徐霞客糾正了地理文獻中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尚書》以來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導江”說,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還正確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蝕力成正比。植物學方面,他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