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之柏

    巜三國演義》不能算曆史悲劇。中國歷史文化上改朝換代是一個非常尋常的事情,只是時間長短而已,沒有哪個朝代不是以興旺開始,以悲劇結束的。這正是一個歷史的規律“其興也勃焉,其敗也忽焉。”這也是改朝換代的的週期吧。其實也不止蜀漢是悲劇物件,三個國家最後都被一個個的消滅了,歸屬於曹魏的最重要的統帥人物一一司馬懿所篡權後建立的晉朝。司馬懿的後代也出了一個消滅他們家的醜孫媳婦賈南風,這也還了魏、蜀、吳的一個公道。賈南風專權擅政,大開殺戒,引起把司馬家的子孫基本殺光的境地,他們家的結果不比曹操家、劉備家、孫權家強,只是統治的時間稍微長一點而已。由於他們家的內亂而引起的“五胡亂華”險些把漢族殺光的大災亂。這就是封建時代改朝換代的自然規律,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的。

    為什麼中國歷史的朝代自秦以後,僅漢、唐、宋、元、明、清稍微要強一點,這些朝代加在一起大概1500年左右,5000多年的歷史起馬有2000年是在混亂中渡過的。一個朝代統治最多三百年左右便陷入互相殘殺爭奪政權的混亂之中去了。這就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敝病不可避免的歷史規律。他們的乾坤都不會太久,大治是短暫的,大亂是長期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多,但主要一條是第一代的皇帝是奮鬥型的,後面的皇帝大部分都是亨樂型敗壞江山的,哪一個皇帝家的歸屬都差不多。都沒有好結果的。

    因此,巜三國演義》不能算萬史悲劇,蜀國也不是以悲劇的物件來寫的,它是依據巜三國志》的歷史加以塑造的演義故事,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作者是揚劉抑曹的立場是有的,頌揚了蜀漢中的人物,而鄙視曹魏的情節較多一點。這本書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 2 # 林武師de文散打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羅貫中:睿智下的侷限

    ——分享有趣和觀點 散打三國與水滸(60)

    《三國演義》表現的魏蜀吳三家在東漢末年亂世中乘勢而起,然後刀光劍影、縱橫捭闔,最後三家歸晉,演繹的是中國歷史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王朝更替故事,談不上是歷史悲劇,也未覺得作者單選了哪位蜀漢人物來作為(承擔這部小說的)悲劇物件。

    也許是覺得,作為一部“尊劉抑曹”的歷史小說,最後結局不是劉勝,反而是劉滅、而(發源於)曹營的司馬家一統了天下,(因此)這是“悲劇”、而被滅的劉蜀就是“悲劇物件”了吧?這或許也是作者羅貫中的“寫作出發點”?

    其實啊,蜀滅、它的一把手後主劉禪可是一點不“悲”喲——“此間樂、不思蜀”就是這主兒說的,好像還被封為“安樂公”的吧。

    嚴格點兒說,真正的“悲劇物件”應該是曹魏才對。祖宗那麼英雄,揮鞭橫槊,南征北討打下這份基業,結果卻似“貓扳甑子替狗幹”——老曹家累死累活、受盡後世罵名、卻便宜了黃雀在後的司馬家!

    不過話說回來,以現代眼光看,這類王朝更替既不代表先進生產力、沒有促使社會進步,沒有也不可能建立那種民主與法治的社會氛圍、從而讓老百姓過上真正有尊嚴的安居樂業生活。所以歷朝歷代那些封建帝王的興替,總不過是玩到後來、腐敗朽透的前者,被另一個孔武強大的後者取代,而已。根本談不上是啥“悲劇”、喜劇。也許那王朝的最後一個倒黴蛋,也曾受盡凌辱、甚至搭上身家性命,但又未嘗不是一種“報應”——一如他的祖上對前朝、和該朝奴掠百姓?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山河依舊,城頭變幻的不過是“大王旗”而已。也不過是封建體制下的週而復始。

    羅貫中是偉大的小說家,他奉漢劉為“正統”是歷史/時代的侷限。試問以桓帝、靈帝的昏亂,少帝、獻帝之闇弱,如果劉氏還能憑所謂的“天命正統”一直做萬民之主,那豈不是太違天理?所以劉備打著漢家旗號,儘管僥倖獲取了一點成功、偏居一隅,也不過是苟延殘喘於漢劉。更何況他那寶貝兒子以喜劇的姿態得以保全,已經是很幸運的了,所以又哪兒談的上有啥“悲”。

    今天的讀者當然不能苛求古人,苛責羅貫中的所謂“正統思想”和他幹嘛非要“尊劉抑曹”——曹劉其實皆英雄,但曹操的氣魄、格局和成就顯然要大得多。先前的社會、特別是統治階層給曹操的“主流”評價/定位,大概就是“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的殘暴自私奸賊,骨子裡是怪他有不臣之心、架空和蓄意篡代漢劉,打破了君臣父子的秩序(當然天道迴圈/歷史重演,曹自己的後代也“享受”了漢獻帝的待遇)。更搞笑的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明明自己就曾弒兄逼父不守規矩的奪取皇位,卻跑去“義正辭嚴”的抨擊了另一個“曹操”——司馬懿一頓。他特意在本朝官修的《晉書 · 宣帝紀》末尾義憤填膺的批判司馬懿“飾忠於已詐之心(懷欺詐而演忠義)”、“ 前忠而後亂”、“ 欺偽以成功”。

    哦,看到這裡就該明白了,歷來的“州官”們是隻許自己放火,不許“下人”點燈,所以他們最“推崇”那種封建秩序。而羅貫中類知識分子也侷限於時代,接受和宣揚了“正統”和“秩序”。

    今天的讀者讀《三國演義》,其實不該有他那種不顧一切就奉誰誰誰是“正統”、而正統勝則喜,正統敗則悲的看法。

    如果非要講點啥“看法”,那看法其實應該是:凡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能推動社會進步、讓老百姓在民主與法治氛圍中有尊嚴地過上好日子的,那才該永祚萬年。反之,不如越早玩完越好。

    ——但要以這門現代的“觀點”去衡量封建時代的王朝更替,倒是有些搞笑和“霸王硬上弓”的了。

    不過,《三國演義》非“歷史悲劇”,蜀漢國及其“人物”也不是“悲劇物件”,這是肯定無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養貓的十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