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要聞閱讀
-
2 # 君山老師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
關鍵靠什麼?靠兩點:
1、家長要有決心。不是說網上問一問怎麼把孩子從遊戲裡拯救出來,而是要抓住問題的根本,孩子為什麼會玩遊戲?遊戲是誰給他提供的?就目前來看,玩遊戲無非就是玩手機遊戲,那就太好辦了啊,直接不要給他手機,那他又有什麼樣的機會玩遊戲呢?但是啊,往往很多家長不會去禁孩子的手機,但是呢,又千方百計地問,“到底該怎麼辦”;然後一群專家給他出主意,要投身有意的事情啊,要用科學知識武裝他啊,要給他講道理啊····哈哈,我認為,最大的道理就是,家長有決心,有毅力,不準就是不準,孩子知道家長的態度後,自然就被拯救出來了;
2、多陪陪孩子。孩子愛玩遊戲的習慣是哪裡來的?根據我的觀察,無外乎就是家長忙,家長累,沒有心思照顧孩子,平時就丟個手機給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依賴手機的習慣。寒假裡,家長多抽時間,不帶手機、不帶應酬、不帶工作,就帶上孩子多出門走走,讓孩子看一看,“哇,原來世界那麼大,遠比手機精彩啊!”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會去玩手機了。
-
3 # 仙山夢囈
寒假期間如何把孩子從遊戲裡拯救出來?
如果把孩子比作風箏,那放風箏的就是父母,而維繫父母與孩子關係的那根繩就是——親情。父母既怕風箏飛不起來,又怕飛的太高而斷線脫軌。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心中永遠地牽掛!!!
父母都希望子女好,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只是有的父母重視程度不夠,或是自身能力不足,沒能讓孩子按良好期望發展,出現了偏差,比如沉迷遊戲,讓父母頭疼。
孩子為什麼沉迷於遊戲呢?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得到足夠地理解與重視,沒有得到充分地關愛與陪伴,沒有獲得真正地興趣與快樂,沒有得到發自內心的賞識與鼓勵!而遊戲卻抓住了這一點,玩贏了,鼓勵你:你真棒!繼續來!玩輸了:繼續努力,你會表現得越來越好!相反,孩子考了98分,你不鼓勵欣賞孩子,卻披頭蓋臉地說:那兩分哪裡去了!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孩子熱愛拆卸玩具,你大聲呵斥,孰不知這是孩子好奇心在促使ta去發現科學地秘密。你不去陪著孩子組裝講解也罷,卻生生把個敗壞頭、敗家子的帽子往孩子頭上扣,把小愛迪生、小愛因斯坦扼殺在搖籃裡,實在可惜!愛迪生的媽媽就能容忍孩子孵雞蛋,我們為什麼不能容忍孩子拆玩具而發現秘密呢?所以不能破壞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如果我們把孩子比作一張繪畫美好人生藍圖的一張白紙的話,那每張紙中心都會有一個小黑點。如果你只盯著這個小黑點小錯誤小毛病不放,而對那99.9999……%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的話,你會把孩子變得越來越糟!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們便會對症下藥!
父母認識到孩子沉迷遊戲不行,並想把孩子拯救出來,說明父母是負責地,認識也是可取的。沉迷遊戲如吸食鴨片,會毒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要積極地採取措施來糾正。只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根繩還在,也就是親情還有,就要不斷地加固,讓孩子在正確地軌道上平穩健康地前行。
方法:
一、賞識在前
只有真正把內心的關愛與賞識放在前面,孩在才能感受到你對ta的理解與尊重,才有可能積極地配合你改正。其實,孩子也不想那樣,也想進步,也想得到爸媽地誇讚與鼓勵,也想得到同學們的欣賞與祝福。沉迷遊戲也許是一種逃避!逃避學業,逃避爭吵,逃避負累,逃避……只有自己出現問題了,才能吸引到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從這方面來說,孩子也是可憐的!所以父母必須深刻反省鞭策自己!才能拉回孩子。
二、限定時間
孩子可以適當地娛樂一會,不過要有個度。把手機打到學生模式,商量一個時間,讓孩子有個接受過程。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不可取,會引起更大地反彈。學生屋裡去掉電腦等電子產品,營造書香氛圍,讓孩子接受新鮮氣息。
三、多多陪伴
抽出時間,陪孩子讀書,陪孩子散步,陪孩子笑,陪孩子哭,陪孩子憂,陪孩子愁。與孩子共鳴同振,孩子才會把家聯的更緊。
四、共同遊玩
同孩子一起去旅遊,搶佔孩子的遊戲時間,一起去欣賞大自然,一起去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一起去體味美好人間!
五、促膝心談
感受快樂學習,介紹真摯情誼,分享成長故事,見證成長足跡。與孩子做朋友,交真心,換位思考,親子關係肯定會越來越好!
如果以上做好了,孩子自然就會從遊戲中走出來,還你一個Sunny明媚地明天!
回覆列表
從簡單的遊戲裡拔出來,走進學科的“遊戲”裡,是一種較好的策略。
簡單的遊戲能吸引孩子,主要是簡單有趣,即使闖關的遊戲,也很簡單。孩子喜歡玩兒。
孩子不願意學習,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樂趣。教育界,一直倡導多年的遊戲化學習,至今還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寒假裡,孩子有的是時間。而大多學校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可能趣味性不強,影響孩子的情趣,所以,做作業沒有興趣。
作為家長,要麼給孩子一部分做作業的時間,要麼給孩子一部分玩兒的時間,最好是二者兼得。孩子可能有被動變為主動。
作為家長,還可以陪孩子做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邊玩邊做。
作為家長,最好的是把作業變成玩“遊戲”,玩中學,學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