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作為建州女真部的世襲酋長,在其父祖死後,繼承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官職,並得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信賴,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從十三副盔甲起兵,歷時三十餘年苦戰,先後吞滅哈達部、烏拉部、輝發部等女真部族,屢次擊敗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成為擁兵數萬的邊境豪強。
同時,努爾哈赤和遼東李家的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等都關係密切,又獲封大明王朝二品龍虎將軍,也成為明朝遼東邊軍的得力將領,還多次親自上北京朝貢,因此得以洞悉明朝的內外虛實,甚至可以說,不論是對當時大明王朝的風土人情,還是對明軍軍制軍備及戰鬥力,努爾哈赤都已經是洞若明燭,遠遠強過那些坐而論道的朝堂諸公,吟風弄月的江南才子。
可惜當時整個大明朝還沒幾個人明白這種威脅,哪怕就算聽過這個名字,也只當他是深山老林不知名的野人酋長。
當李成梁老邁,李如松戰死,遼東李家只剩下李如柏、李永芳這等庸才當家後,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終於按捺不住勃勃野心,起兵叛明,建國稱汗,是為後金汗國,也就是後來入主中原、君臨天下二百餘年的滿清王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對於滿清王朝最大的業績,就在於透過八旗制度,打造出一個軍政合一、效率極高的軍事集團,集戰爭、劫掠、軍屯於一體,在整個17世紀上半葉,也是當時整個中國最有組織動員力和戰鬥力的集團。
根據《中國軍事通史》,到後金天命六年,八旗麾下已有牛錄231個,男丁總數6.9萬,這也正是努爾哈赤敢於挑戰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的底氣。
薩爾滸之戰,面對8.7萬明軍精銳、以及北韓軍1.3萬、葉赫軍1萬,總計十一萬大軍的聯合征剿,
在整個政權和部族皆面臨又一次“犁庭掃穴”的生死關頭,努爾哈赤極限動員出超過5萬戰兵,2萬隨軍民夫,婦女老人小孩無不上陣支援後勤,
而後努爾哈赤以“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連續轉戰,先後殲滅了杜松部3萬人,馬林部1.5萬人,劉綎部1萬餘人,迫降了北韓軍1.3萬,最後只剩李如柏部2.5萬,聽聞其他三路明軍全軍覆滅,落荒而逃。
這些從全國各地調動的明軍精銳的覆滅,也極大震撼了整個大明王朝上下,更成為君臨東亞大陸已二百年,又經歷了“隆萬改革”和“萬曆三大徵”的明王朝,瞬間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努爾哈赤和高居紫禁城九重的大明萬曆皇帝本是同輩人,然而此刻一個如朝陽如日中天,一個卻如夕陽日薄西山。
努爾哈赤的後世子孫、清朝乾隆皇帝,在回遼東祭祖時由衷感佩:【太祖一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而帝業定。】將“清太祖”努爾哈赤打垮十一萬明軍的薩爾滸之戰,和之後“清太宗”皇太極殲滅十三萬明軍的松山之戰,並列為滿清王朝成就霸業最關鍵的兩次戰役。
緊接著,在開原之戰、廣寧之戰、遼陽瀋陽之戰,努爾哈赤揮軍西進,勢如破竹,連續大勝明軍,俘斬無數,幾十萬明軍衛所兵的望風而逃,潰不成軍。整個遼東地區迅速淪入後金版圖。
然而,在節節勝利下,努爾哈赤也不免被衝昏了頭腦,他秉承極大的民族偏見,推行嚴重的民族歧視制度,在他的治下,幾十萬遼東漢人橫遭殺戮,或被貶為奴隸。
當管轄境內遭逢天災,糧草不濟時,努爾哈赤的選擇竟是“殺盡遼東『無谷』漢人”,就是不從事農耕、為八旗奴僕的漢人皆被他殺盡。因此導致人心大失,後金軍被視為惡魔野鬼,所經之處,無不激起廣大漢人民眾的反抗。
可想而知,如果此後的後金(滿清)政權一直秉行努爾哈赤的這種兇暴做派,甚至連降伏做順民的機會都不給漢人留下,那必然處處都遇殊死抵抗,絕無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可能。
當明朝穩定了遼西戰局,以遼人守遼土,築起“關寧防線”,遏止了後金政權的繼續侵攻時,又有傳奇英雄毛文龍跨海遠征,開鎮東江,在皮島收羅逃亡明朝軍民,背靠北韓建立了反清基地,不時對後金的後方進行侵擾,殺戮其老弱,毀壞其根基。
遭到夾擊之勢的後金政權,一度內外交困,因此,當努爾哈赤以號稱十三萬的大軍,受挫於寧遠城下,才會憤懣發病,幾個月後不治身亡,他的死和皇太極的即位,反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後金政權。否則後金政權非但不可能入主中原,甚至想要割據遼東長久存在,也同樣極其困難。
那樣的話,努爾哈赤作為一個短暫邊疆政權的首領,其歷史地位,大概也並不會同一時代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流強太多,更勿論成為《清史稿》中"英明神武"的"大清太祖皇帝"。
當然,不可否認,努爾哈赤生育並教養兒子的本事,確實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是第一流的。他諸多兒子中,皇太極、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人都可進入歷史一流名將,莽爾古泰、代善、阿巴泰、褚英等人同樣也具有相當軍事才幹。
特別是皇太極這個足可進入中國史上第一流帝王之列的好兒子,繼位後革除弊政、籠絡漢人,不但給老爹收拾好了爛攤子,更打造出一個當時整個東亞大陸最強有力的國家機器和軍政集團,將蒙古、北韓、東江一一擊平,更在松山之戰殲滅了明王朝最後的十餘萬精銳軍隊。
而皇太極死後,努爾哈赤的另一個兒子多爾袞,趁著中原大亂,連續擊破農民軍和明朝殘餘勢力,終於建立起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滿清王朝。
努爾哈赤作為建州女真部的世襲酋長,在其父祖死後,繼承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官職,並得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信賴,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從十三副盔甲起兵,歷時三十餘年苦戰,先後吞滅哈達部、烏拉部、輝發部等女真部族,屢次擊敗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成為擁兵數萬的邊境豪強。
同時,努爾哈赤和遼東李家的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等都關係密切,又獲封大明王朝二品龍虎將軍,也成為明朝遼東邊軍的得力將領,還多次親自上北京朝貢,因此得以洞悉明朝的內外虛實,甚至可以說,不論是對當時大明王朝的風土人情,還是對明軍軍制軍備及戰鬥力,努爾哈赤都已經是洞若明燭,遠遠強過那些坐而論道的朝堂諸公,吟風弄月的江南才子。
可惜當時整個大明朝還沒幾個人明白這種威脅,哪怕就算聽過這個名字,也只當他是深山老林不知名的野人酋長。
當李成梁老邁,李如松戰死,遼東李家只剩下李如柏、李永芳這等庸才當家後,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終於按捺不住勃勃野心,起兵叛明,建國稱汗,是為後金汗國,也就是後來入主中原、君臨天下二百餘年的滿清王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對於滿清王朝最大的業績,就在於透過八旗制度,打造出一個軍政合一、效率極高的軍事集團,集戰爭、劫掠、軍屯於一體,在整個17世紀上半葉,也是當時整個中國最有組織動員力和戰鬥力的集團。
根據《中國軍事通史》,到後金天命六年,八旗麾下已有牛錄231個,男丁總數6.9萬,這也正是努爾哈赤敢於挑戰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的底氣。
薩爾滸之戰,面對8.7萬明軍精銳、以及北韓軍1.3萬、葉赫軍1萬,總計十一萬大軍的聯合征剿,
在整個政權和部族皆面臨又一次“犁庭掃穴”的生死關頭,努爾哈赤極限動員出超過5萬戰兵,2萬隨軍民夫,婦女老人小孩無不上陣支援後勤,
而後努爾哈赤以“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連續轉戰,先後殲滅了杜松部3萬人,馬林部1.5萬人,劉綎部1萬餘人,迫降了北韓軍1.3萬,最後只剩李如柏部2.5萬,聽聞其他三路明軍全軍覆滅,落荒而逃。
這些從全國各地調動的明軍精銳的覆滅,也極大震撼了整個大明王朝上下,更成為君臨東亞大陸已二百年,又經歷了“隆萬改革”和“萬曆三大徵”的明王朝,瞬間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努爾哈赤和高居紫禁城九重的大明萬曆皇帝本是同輩人,然而此刻一個如朝陽如日中天,一個卻如夕陽日薄西山。
努爾哈赤的後世子孫、清朝乾隆皇帝,在回遼東祭祖時由衷感佩:【太祖一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而帝業定。】將“清太祖”努爾哈赤打垮十一萬明軍的薩爾滸之戰,和之後“清太宗”皇太極殲滅十三萬明軍的松山之戰,並列為滿清王朝成就霸業最關鍵的兩次戰役。
後金時期的努爾哈赤畫像緊接著,在開原之戰、廣寧之戰、遼陽瀋陽之戰,努爾哈赤揮軍西進,勢如破竹,連續大勝明軍,俘斬無數,幾十萬明軍衛所兵的望風而逃,潰不成軍。整個遼東地區迅速淪入後金版圖。
然而,在節節勝利下,努爾哈赤也不免被衝昏了頭腦,他秉承極大的民族偏見,推行嚴重的民族歧視制度,在他的治下,幾十萬遼東漢人橫遭殺戮,或被貶為奴隸。
當管轄境內遭逢天災,糧草不濟時,努爾哈赤的選擇竟是“殺盡遼東『無谷』漢人”,就是不從事農耕、為八旗奴僕的漢人皆被他殺盡。因此導致人心大失,後金軍被視為惡魔野鬼,所經之處,無不激起廣大漢人民眾的反抗。
可想而知,如果此後的後金(滿清)政權一直秉行努爾哈赤的這種兇暴做派,甚至連降伏做順民的機會都不給漢人留下,那必然處處都遇殊死抵抗,絕無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可能。
當明朝穩定了遼西戰局,以遼人守遼土,築起“關寧防線”,遏止了後金政權的繼續侵攻時,又有傳奇英雄毛文龍跨海遠征,開鎮東江,在皮島收羅逃亡明朝軍民,背靠北韓建立了反清基地,不時對後金的後方進行侵擾,殺戮其老弱,毀壞其根基。
遭到夾擊之勢的後金政權,一度內外交困,因此,當努爾哈赤以號稱十三萬的大軍,受挫於寧遠城下,才會憤懣發病,幾個月後不治身亡,他的死和皇太極的即位,反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後金政權。否則後金政權非但不可能入主中原,甚至想要割據遼東長久存在,也同樣極其困難。
那樣的話,努爾哈赤作為一個短暫邊疆政權的首領,其歷史地位,大概也並不會同一時代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流強太多,更勿論成為《清史稿》中"英明神武"的"大清太祖皇帝"。
清朝官方的努爾哈赤畫像當然,不可否認,努爾哈赤生育並教養兒子的本事,確實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是第一流的。他諸多兒子中,皇太極、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人都可進入歷史一流名將,莽爾古泰、代善、阿巴泰、褚英等人同樣也具有相當軍事才幹。
特別是皇太極這個足可進入中國史上第一流帝王之列的好兒子,繼位後革除弊政、籠絡漢人,不但給老爹收拾好了爛攤子,更打造出一個當時整個東亞大陸最強有力的國家機器和軍政集團,將蒙古、北韓、東江一一擊平,更在松山之戰殲滅了明王朝最後的十餘萬精銳軍隊。
而皇太極死後,努爾哈赤的另一個兒子多爾袞,趁著中原大亂,連續擊破農民軍和明朝殘餘勢力,終於建立起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滿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