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研究了一下,發現還真有點棘手。
題主說的「淚」,從「水」從「目」,就是表意字。六書中的「會意」。
如果是這樣,就可以否定題主的問題。
當我想找一找其他的表意字,發現從【氵】漢字幾乎都是形聲字。
純粹的表意字我就發現了一、兩個。
--------------------------------------------------------
比如:
「滇,涪」。如果以古音讀,它們完全是形聲字。
因為古代沒有輕唇音,所以「涪fu」的古音跟「培」是一樣的。
古代沒有舌上音,「滇」的音符「真」古代是表音的,比如在形聲字「「顛」中,「真」當做聲符就是古音。
天津的【津】:
【津】字的古字其實從「」,為了防止有些人手機無法顯示,我截圖:
還有些情況是,字形也變了,字音也變了:
「法律」的「法」:
「去」的古音可以表音,
「法」的古字中還有一個表意偏旁「廌」,這是一種能斷是非的獨角神獸,
【三點水】表示水平,公平。
刪掉「廌」,留下聲符「去」,就是今天的「法」字。
又比如:「漢族」的「漢」也是屬於形、音都變化:
就是說「漢」與「灘」是一字分化,「灘」古代的讀音跟「漢」一樣。
金文中,如鄂君啟舟節就是用「灘」表示「漢水」。銘文中【逾灘】二字就是「過漢水」的意思。
漢字的的「意符」可以「表音」,在漢字學上就叫做「亦聲」。
「澤」,《說文》記載很清楚,是個形聲字:
「澤」在普通話中有四個讀音:
「ze\shi」都是比較晚形成的讀音。
duo\yi是比較古老的音,比如:鐸(鐸),驛(驛),都是「睪」為聲符。
比如「冰」是一個會意字,【冫】其實「冰」的象形符號
---------------------------------------------------------
「行」就是道路的象形字,全字會意:水流到道路上,會意「溢位、氾濫」之義,引申表示「延伸、展開、散佈」。
說個冷知識:
《說文》其實搞錯了,許慎沒有見到更古老的殷商西周文字,漢字「流」的造字本義其實是指女性生產的時候流出的羊水
看《說文》「流」的篆文:
「㐬」上面的字形就是「子」倒過來之形,而「㐬」是「毓」的省文,象產子之形:
「㐬」加「三點水」為「流」,取意於產子時嬰兒和羊水等液體,從母親體內流出。「毓」還有一個異體形聲字就是「生育」的「育」。
是不是很有意思?
---------------------------------
我剛開始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研究了一下,發現還真有點棘手。
題主說的「淚」,從「水」從「目」,就是表意字。六書中的「會意」。
如果是這樣,就可以否定題主的問題。
當我想找一找其他的表意字,發現從【氵】漢字幾乎都是形聲字。
純粹的表意字我就發現了一、兩個。
因為【三點水】部首的漢字,太龐大了,以下只是一小部分。所以我只考察很少的一部分字大概一百多個吧。因此,我先不暫時下結論,我只說一說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過程。我敢保證,一樣的漲姿勢。--------------------------------------------------------
上面說這個問題棘手,棘手在哪裡呢?因為要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由於古今讀音的變化,有很多字,今天變得不形聲字,但是在古代是形聲字。比如:
「滇,涪」。如果以古音讀,它們完全是形聲字。
因為古代沒有輕唇音,所以「涪fu」的古音跟「培」是一樣的。
古代沒有舌上音,「滇」的音符「真」古代是表音的,比如在形聲字「「顛」中,「真」當做聲符就是古音。
還有大家比較熟知的「江、河」,「工、可」普通話發音無法表音。但是有些方言中,比如廣東話(白話),「工」可以表「江」的音。「可」表「河」音非常非常之接近。「可」在白話中有兩讀:ho2,hak1(入聲),ho2的發音跟廣東話「河」完全一樣。第二,由於古、今字形的變化,有很多字,按照古代的字形是形聲字,按照今天的字形不是形聲字。天津的【津】:
《說文》:「津,水渡也。從水,聲。【津】字的古字其實從「」,為了防止有些人手機無法顯示,我截圖:
還有些情況是,字形也變了,字音也變了:
「法律」的「法」:
「去」的古音可以表音,
「法」的古字中還有一個表意偏旁「廌」,這是一種能斷是非的獨角神獸,
【三點水】表示水平,公平。
刪掉「廌」,留下聲符「去」,就是今天的「法」字。
又比如:「漢族」的「漢」也是屬於形、音都變化:
《說文》:漢,從水,難省聲。就是說「漢」與「灘」是一字分化,「灘」古代的讀音跟「漢」一樣。
金文中,如鄂君啟舟節就是用「灘」表示「漢水」。銘文中【逾灘】二字就是「過漢水」的意思。
第三,有些形聲字的聲旁,或者叫音符,也可以表意,這個字既是形聲字也是表意字。漢字的的「意符」可以「表音」,在漢字學上就叫做「亦聲」。
第四,多音字,有些讀音是形聲字,有些讀音又不是。「澤」,《說文》記載很清楚,是個形聲字:
澤,光潤也。從水,睪聲。「澤」在普通話中有四個讀音:
「ze\shi」都是比較晚形成的讀音。
duo\yi是比較古老的音,比如:鐸(鐸),驛(驛),都是「睪」為聲符。
第四,【水】部其實和【氵】是等價的,只不過偏旁變形而已,你說這些從「水」的字算不算三點水的字呢?比如「冰」是一個會意字,【冫】其實「冰」的象形符號
---------------------------------------------------------
如果將以上幾種情況都排除,我考察了一百多個三點水為偏旁的常用字,除了「淚」,發現只有兩個字不是形聲字:1、「衍」《說文》:衍,水朝宗於海也。從水從行。《小爾雅》:「澤之廣者謂之衍。」《楚辭》:「憂苦巡陸夷之曲衍兮」王逸注:「澤也。」〈東京賦〉:「仁風衍而外流」,薛綜注:「布也。」「行」就是道路的象形字,全字會意:水流到道路上,會意「溢位、氾濫」之義,引申表示「延伸、展開、散佈」。
2、「流」《說文》:流,水行也。從沝、㐬。㐬,突忽也。說個冷知識:
《說文》其實搞錯了,許慎沒有見到更古老的殷商西周文字,漢字「流」的造字本義其實是指女性生產的時候流出的羊水
看《說文》「流」的篆文:
「㐬」上面的字形就是「子」倒過來之形,而「㐬」是「毓」的省文,象產子之形:
「㐬」加「三點水」為「流」,取意於產子時嬰兒和羊水等液體,從母親體內流出。「毓」還有一個異體形聲字就是「生育」的「育」。
是不是很有意思?
---------------------------------
最後,回答題主同志的問題:用「氵」做偏旁的字都是形聲字嗎?不是。只能說:以「氵」做偏旁的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表意字少得可憐。除了「淚」,我發現「流、衍」當然,還有很多字我沒有考察,太費精力了。漢字演變趨勢有簡化、抽象符號化,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形聲化,形聲字「形聲相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