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笑笑生
-
2 # 執斧談史說事
古代皇帝中高祖、太祖和太宗等稱呼都是他們的廟號。
廟號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在取廟號的時候一般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因此在漢朝以前非有大功大德的帝王是不配享有廟號的。
比如西漢只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漢文帝劉恆、漢世宗漢武帝劉徹和漢中宗漢宣帝劉詢四位皇帝保留了廟號,東漢只有漢世祖漢光武帝劉秀、漢顯宗漢明帝劉莊和漢肅宗漢章帝劉炟保留了廟號,可是漢朝之後廟號就氾濫了基本每個皇帝人手一個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漢太祖劉邦
我們常聽見的太祖、高祖之類的廟號一定是指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而除了有開國之功的皇帝其它都基本不會被稱為祖了,因此大多數朝代被為祖的皇帝就只有一個。
比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被稱為漢太祖,注意我們常說的漢高祖實際上是因為他又被稱為高皇帝導致的誤傳,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則是真的被稱為唐高祖。
但是也有許多朝代被稱為祖的皇帝並不只有太祖或者高祖一個,許多有著開創新局面的皇帝也往往會被貫於祖的稱呼。
比如如果西漢和東漢算一個朝代的話那麼漢朝就還有一個漢世祖劉秀,他建立了新的東漢王朝延續了漢朝國運,因此有巨大功德的他廟號也被稱祖了。漢世祖劉秀
再有建立元朝的忽必烈追尊其祖父成吉思汗為元太祖,而自己則被後來的元朝皇帝稱為元世祖。
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還有一個篡位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但是原本是被稱為明太宗的只是後來又被改為成祖了。
而清朝就有點搞笑了,除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世祖順治帝福臨外,還有一個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出現了一朝三祖的局面。
至於被稱為宗的皇帝就是指開國皇帝之後的大部分皇帝了,比如太宗一幫是指開國皇帝之後第二重要的皇帝,太宗基本上是指當朝的第二皇帝比如唐太宗,但也有許多例外比如漢文帝就是第三位或者第四位皇帝,但是被稱為太宗的就一定是開國皇帝的弟弟或者兒子。唐太宗李世民
其它諸如世宗和高宗之類的也有功高的意思享受世代祭祀,比如漢世宗劉徹有平匈奴開西域的大功,而唐高宗李治則把唐朝版圖擴充套件到了最大。
而中宗一般是一個王朝衰落後又重新讓它振興的皇帝,比如漢宣帝劉病已在位期間中興西漢使國力達到了頂峰,因此被尊稱為漢中宗。
至於漢朝之後宗的稱呼就氾濫了,基本上除了開國皇帝等被稱為祖的存在外其它皇帝都有稱為什麼宗的廟號了,因此很多都和實際情況相比名不副實。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歷史常識性的問題,瞭解之後可以在我們以後觀看歷史類作品的時候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後人為了方便稱呼皇帝,用一些特定的稱呼給這些人起了一個簡稱,比如高祖、太祖等這些都是皇帝的廟號,與廟號相區別的概念還有諡號和年號!
諡(shi)號漢武帝、魏文帝、晉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等這些皇帝的稱呼是不是很耳熟,這裡面的中間的文、武、煬就是諡號。
諡號在古代不是平常百姓能擁有的,只有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這些地位崇高的人死了之後,官方會彙總他工作經歷、人品道德等等,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相當於這個人一輩子的“臨終大考的成績單”
諡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三種,相當於考試成績的甲級、乙級、丙級。
各舉幾個常用的諡號:
美諡:文、武、莊、宣、襄、明、睿、康、景等等。
平諡:懷、悼、哀、閔、思、殤等等。
惡諡:厲、靈、煬等等
大家可以把常聽的皇帝按這些諡號對號入座,是不是感覺豁然開朗?
廟號在唐朝之前皇帝的諡號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所以我們稱呼皇帝的簡稱就用諡號。但是在唐朝之後,諡號變得越來越多,一個人有很多諡號堆砌在一起。到了明清的時候諡號都有二十多個字,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換一種方法來簡稱皇帝,那就是廟號!
廟號,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起源於商朝,除了周朝、秦始皇時期,廟號被廢止過,歷朝歷代都沿用,和諡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廟號只屬於君主。
在早期廟號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的,只有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才會獲得廟號,後來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比如說: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明英宗、清太祖、清聖祖等等
通常廟號的確定有一個基本原則“開朝為祖、守朝為宗”
也有一些皇帝有特殊功績的比如說康熙皇帝,廟號聖祖。
年號年號和前面的諡號和廟號相比,起源則最晚,是漢武帝時候建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
簡單點說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上任火更大。有的大赦天下,有的大刀闊斧搞改革。但是都有一把共同的火,那就是“改元”就是改年號!年號一直沿用到民國,才被廢止,採用民國紀年法。
有的皇帝喜歡三天兩頭就改年號,來記錄自己在任期的一些特殊功績,比如我們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任期間共有十八個年號!
對於一些明清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洪武、永樂、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稱呼起這些皇帝來通常都用年號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