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歷史過客

     戰爭,是什麼情況都有可能遇到,而且是個很凶險的地方,有時候好好的戰友就會犧牲在你面前,你也沒有辦法會知道流彈會什麼時候出現,自己的生死不僅憑藉你的戰術經驗,還有的就是運氣。

    說明一下,第58師名列第二批調整師名單,雖然人數貌似少於王耀武師,但裝備要好的多,是按所謂“德械師”的標準配備的武器,擁有重機槍54挺、捷克式輕機槍274挺、擲彈筒243個、山炮野炮16門(內含6門德制榴彈炮),大口徑迫擊炮和戰防炮30門。而第51師則是準備第三批進行“調整”的部隊,結果還未開始戰爭即已爆發,可以發現,第74軍成軍時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為幾乎還沒有什麼軍直屬部隊。

    在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王耀武師的表現要好於第58師,主要還是老王在指揮上很有想法和大膽,即便如此,第51師傷亡也達到4707人,戰損達到40%左右。按一線步兵佔全師兵力的60%計算(之前有過專答),則第51師的一線部隊傷亡超過65%!換句話說,最初上戰場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損失可謂慘重。

    原來的方法是調上來的保安團士兵平均分配給各作戰師,陳誠打著打著發現這個辦法不合適,開始將補充士兵全部撥給主力師,因為這些師雖然傷亡較大但仍然保持著架子,得到補充後還能具有相當戰鬥力,而若補給後上來的雜牌師則兩天即垮,連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顧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軍在整個戰役期間雖然骨幹老兵損失較大,整體戰鬥力下降的不算嚴重。

    撤到南京後第74軍又進行了整補,可惜部隊中新兵已佔相當成分,因為附近好一點的保安團已經在上海消耗光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義務兵的現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隊用光後再抽就只能是壯丁了。由於南京保衛戰組織和撤退的混亂,第74軍撤到江邊時已經沒有船隻了,多虧關係深厚的俞濟時掌握了一條小火輪,以每次載300人的頻率運送部隊逃過江去。

    具體來看,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而三大戰役這種作戰區域超過數萬平方公里,參展人數超過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嚐嚐被稱作"大會戰"。

    一場大會戰之下,往往有多個戰役。比如淮海戰役,包含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徐東阻擊戰和碾莊圩戰役為主,第二階段以殲滅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役為主,第三階段以殲滅杜聿明三個兵團的陳官莊戰役為主。

    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徐州剿總是一場大會戰,殲滅某個兵團或多個兵團也是戰役,殲滅某個師或某個軍也是戰役(殲滅孫元良兵團只用了一晚上,嚴格來說算是戰鬥)。如果以團以及團一下單位展開,那就是戰鬥。比如,雙堆積戰役中,經歷了大王莊、小王莊、尖古堆、平谷堆等多次戰鬥,解放軍逐個村莊逐個房屋進行攻堅,每一次戰鬥,都有很大的傷亡。

    淮海戰役中慘烈戰役特別多,最有名的應該是大王莊戰鬥。

    大王莊戰鬥,傳統的說法是,一天一夜時間內,國共雙方7個主力團幾乎拼光。這句話基本符合實情。

    簡單計算一下,大王莊戰役中,守衛大王莊的59團和6縱46團混編團3000人的只剩下2人,生還率不足0.1%。20師在這次戰役中基本上失去戰鬥力,無法參加後來的尖古堆和平谷堆戰鬥。

    至於當步兵,從來不會一躍而出,每次都是滾出去或者爬出去,然後再貓著腰衝鋒,很多人都是直挺挺的躍出戰壕,結果就中彈了,這算是一個老兵的經驗,而且衝鋒的時候,不會往人多的地方湊,他帶隊的時候對士兵的要求也是這樣,散開衝,因為越密集,砸向這邊的子彈和炮彈也就越多,所以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能活著衝出去,活著出了戰壕,至於碰不碰到流彈,那就看運氣了。

    而且當時真的會有拼刺刀,拼刺刀的時候要先學會觀察,找到那個想捅自己的下手,盲目的戰鬥,很容易被其他敵軍鑽了空子,在他看來,他的所為不是不勇敢,而是不盲目的勇敢,只有存活下來,才能戰鬥下去。

    至於摸到敵軍陣地上人,大多都是爬著過去的,跑著確實快,但是跑著更容易中彈,而且在他看來,那些在陣地邊緣,就爬著前進的大多都是老兵,他們速度確實不是最快的,但是卻是最先摸上敵軍陣地的那批人。

  • 2 # 歷史軍魂

    1942年,為了保衛當時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國民政府派了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5軍軍長杜聿明兼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但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最終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兵敗野人山。根據杜聿明的回憶:第5軍直屬隊有15000人,入緬作戰時死傷1300人,敗退野人山時死傷3700人;第200師9000人,入緬作戰死傷1800人,撤退死傷3200人;新編第22師9000人,戰鬥死傷2000人,撤退死傷4000人;第96師9000人,戰鬥死傷2200人,撤退死傷3800人。第5軍總計42000人,入緬作戰回國時只剩下20000人。第一次入緬作戰後,第5軍被打殘,回國後再次進行整訓和補充。

    第5軍恢復戰鬥力後,只有第200師參加了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其它主力則留在昆明待命。抗戰勝利後,第5軍隸屬於鄭州綏靖公署,下轄第45、96、200三個師,全部美式裝備,總人數約4萬人。

  • 3 # 邪神哥

    其他地方的不知道,以我母親的村為例,當年也算老區。從1945年大反攻到劉鄧過黃河挺進大別山,一共從村上拉走了四十多人,除了按輩份我叫三哥的去了東北活下來了,我舅舅開小差跑回來活下來了,共他的都沒了,最後一個死的據說都正營了,在貴州被土匪拉了大鋸。

  • 4 # 歷史的重負

    老兵的作用,有時候堪稱決定性的,美陸戰一師在仁川登陸前就已經召回了大約500名在瓜島戰鬥過的老兵,這些人有豐富的對付具有狂熱聖戰特性的東方軍隊的經驗,也是他們,成了長津湖陸戰一師能突出重圍的關鍵因素……

  • 5 # 茶1955399

    我有個長輩,41年在膠東參加了游擊隊,後來到北韓戰爭結束,游擊隊裡的人只有他自己存活了下來。游擊隊整合後後,他們一個連,後來只有兩個人活著,那個人沒有進朝!

  • 6 # 沒錢就是原罪

    這個事要分兵種和任務

    例如我們懟裝甲部隊,掛一個帶隊的回去都沒好果子吃,

    懟步兵戰損超過兩城,最輕也是撤職

    懟偵查兵必須是一方全部陣亡,有一個活的就得打,不得不打對方不會放過你的,輕傷沒命令回去也是逃兵

  • 7 # 一葉楓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美國第一步兵師從諾曼底登陸到進入德國境內,戰爭結束,歷時一年。

    剩餘的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士兵只有一百多人。

    不到1%。

  • 8 # 佑陵

    在抗戰時期,部隊老兵的多少與軍隊經營者有很大的關係。中央軍很多戰前精銳在淞滬會戰一打基本上大部分人要換一茬。比如戰前的樣板部隊87師88師在淞滬會戰中反覆整補多次。第88師就在閘北血戰,連續76天,傷亡官兵估計超過兩萬人,相當於全師覆沒兩次。長達兩個半月的血戰中,第88師戰地補充多達5次。淞滬會戰的最後時刻第524團“每連一般只剩五六個人,最多也不過七八個人”。

    但是有的部隊儲存的較好。比如東北軍出身的53軍在滇西反共結束時還有半數來自東北的老兵。當然這也是和53軍在抗戰中前期一直小心發育有關,基本上沒遭遇過傷筋動骨的大敗。

  • 9 # 這個歷史很正

    其實在普遍的戰爭中,軍隊的極限陣亡率一般是三成,如果超過這個比例還在持續戰鬥的話,那麼這一支軍隊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紀要面臨解散、重組部隊了。

    而一旦超過三成,這就意味這這支部隊減去陣亡、受傷,非戰鬥人員(包括後勤,通訊等等兵種),戰鬥人員大大降低,很多時候都無法單獨執行一個命令指示,因此還在戰爭中的話,這支部隊就面臨被拆散編入其他戰鬥單位,繼續作戰了。

    要知道越是紀律嚴明的軍隊都能夠承受的陣亡率越高,而即便是一直鐵血強軍的戰損率都不過三成。

    在古代一般戰鬥的戰損率可能不倒10%就會面臨崩潰。所以中國古代那些以幾千兵馬對戰幾萬兵馬大獲全勝是存在的。

  • 10 # 文樂415

    我說一說建國後抗美援朝時我堂叔伯伯父參戰的真實經歷。伯父1923年出生。參戰時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村裡派了伯父的兵,必須參軍。參軍後同縣的人編在一個部隊。伯父編在炮兵。每天學習炮兵知識,一次上級通知打好揹包,帶上用具上了悶罐車。就是現在裝貨物的鐵皮車,沒有視窗。也不說去哪,每人帶了食物和水。火車一直開到了中朝“鴨錄江大橋”。列隊過了鴨錄江大橋。那時解放軍沒有空軍,沒有制空權。美國飛機全天候轟炸,只能在夜晚行軍。汽車拉著大炮在路中間走,人在兩邊走。施行燈火管制,不許發出一點光線。若有一點光線馬上會招來飛機轟炸。有時司機實在看不清路用車燈一閃看下路,兩邊的士兵馬上會罵:你娘哩不想活了。有的士兵太困了一打瞌睡倒在地上就被車軋死了。入朝後參加了許多場大戰,驚心動魄。以後再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懂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