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諮詢師Elaine
-
2 # 心理諮詢師芋圓Emily
這是一些懂事的人或是孩子時期,或是大人時期的描述:
“爸爸,我知道你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關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為我很懂事,你對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討厭這種懂事。我才十三歲,我還是個孩子,希望你多關心關心我。“
“我很懂事,當我看到很想要買的東西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說,但看到父母哪怕只是眉頭輕輕一皺,我就立刻說我也沒有那麼的想要,然後他們就笑了。其實我很想告訴他們,我也渴望當我有一個小小的,不過分的願望時,你們願意滿足我。”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懂事的孩子也不過是個孩子。“
你們快樂,我就快樂/欣慰/放鬆...
這是作為孩子,面對父母在某些特定場合下表露的情緒說出來的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成為了“懂事”的人,也成為大人,去照顧父母的情緒。因為如果自己不懂事的話,他們的情緒就無法消停了。
所以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能暢快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怯於撒嬌,學會察言觀色,通過迎合家長來獲得愛。作為孩子,他們不確定自己這個人的本身,是不是值得被愛的。我被愛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認同作為孩子的獨特差異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一句話: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順其自然,一個需要“照看媽媽情緒”的孩子有多危險。而父母健康的原始作用,就在於有能力對一個幼小、神祕、美麗而又脆弱生命的行為方式和需求感同身受,讓孩子獨特的差異得到最大程度地認同與尊重。
別忘了“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
-
3 # 蛋寶
懂事的孩子一定過的很壓抑,沒有多少自我。凡事都看大人的臉色,放下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家長們還以懂事聽話自居。不過好處是孩子不會犯大錯,做事也會三思後行。壞處是性格會偏內向,新奇想法會慢慢扼殺。最好的孩子應該是張弛有度,會自己判斷對錯。不過太難培養了。
-
4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懂事”“乖”其實更多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給與孩子的標籤。但是從心理髮展,個體獨立的角度來講,太“懂事”的孩子往往發展地不是特別好。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並沒有發展好自我意識,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沒有主見”。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有兩個關鍵時期。第一個是2歲左右的“Trouble Two”。這個時期你觀察幼兒就會發現,他們開始頻繁說不,開始會拒絕大人,有自己的想法主意,不再像之前那麼順從乖巧。這意味著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和媽媽不一樣的個體,想要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了——這其實是好事,是個體心理髮展的里程碑。
如果在這個時候這種自主意識和願望被粗暴打壓,被頻繁否定,孩子慢慢就會不再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不太敢真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切聽從大人的吩咐安排,甚至變得完全依賴——所謂的“乖”孩子由此形成雛形。
第二個自主意識發展關鍵期是在青春期,一般來說10歲左右開始,直到20歲左右結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家長髮現開始管不住,壓不住孩子了。因為他們又一次有了自己的想法,看待世界和行事的風格,通過挑戰父母,不聽父母的話,來“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總是包辦替代,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也會導致孩子變得過分依賴——被安排專業,安排工作,安排婚姻…到頭來“懂事”得不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乖”得只是為別人而活…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諮詢室看到一些很“懂事”的來訪者,有時候是一些孩子,其實我是很心疼的。
-
5 # 糕餃子麻麻
作為一個從小被父母鄰居誇到大的“懂事”的人,真的很想發表一些自己內心的想法。
小時候,剛學會洗衣服,就被鄰居誇這孩子真懂事,知道父母忙,就自己學會了洗衣服。
當時聽著很受用,但從此以後我的衣服幾乎全是自己洗了,週末寫完作業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成了我多年的習慣。
雖然有時候心裡也渴望自己能和其他小夥伴一樣,寫完作業就能出去玩,但“懂事”的我知道要幫媽媽減輕家務負擔。
後面慢慢學會做一些家常便飯,學會做其他家務活,可以出去玩的時間也少了許多。
還記得假期和鄰居家孩子玩名叫“馬戲團”的手柄遊戲時,我兩一人一把,心裡又激動又緊張。
過關了就很開心,結果一把接一把的忘了時間,中午快到做飯的時間趕忙回去生火,結果還是比平時遲了一些。
媽媽回家後看見我連菜都沒切好,忍不住說了我幾句。
對於這種情況,我總感覺自己做錯了事該讓媽媽罵,心裡總是愧疚。
要問我小時候開心嗎?我也有開心的時候,尤其是媽媽爸爸回來時手裡拿著好吃的,我會特別滿足。
但大多數回憶起來沒有讓自己記得十分開心的事情,很少。
這就是我的感受
-
6 # 韓序婷
真懂事的孩子是快樂的,假懂事的孩子是不快樂的。
真懂事的孩子,他們是從內心接受這件事情,並且從內心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是真心實意的為了別人考慮,幫助到別人或者理解到別人,與此同時他們也是真的開心。
有人會說小孩子那麼小他懂什麼,他懂什麼叫真心實意的為了別人嘛,不都是社會現實逼得嘛,沒有錯,這就是假懂事。
但是也有的小孩子是耳語目染的,他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從小都會看到他們家人的善良,會去主動幫助別人,理解別人,這種懂事是快樂的。
而假懂事就是他內心沒有真正接受為他人付出,沒有感受到真心實意幫助他人,理解他人時候的快樂。
而他們往往才是因為社會的殘酷,經歷了不好的事情,或者父母要求他們怎麼樣做,他們沒有辦法了才會做,這種假懂事是不快樂的,不是真正的快樂,甚至會痛苦。
所以,我覺得懂事倆個字加的雙引號的含義也是在這裡,這個孩子到底是真實的懂事,還是迫不得已的懂事。
懂事未必不快樂,不懂事未必快樂。
-
7 # 袖裡藏星辰呀
孩子太過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要求一個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過,“懂事”作為一個褒義詞也好像從未被質疑過。
大人們口中讚揚的懂事的孩子,大多非常相像:他們年級小小就已懂得剋制,父母不同意的事情不會糾纏;
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陌生人,他們總是非常謙讓;他們不擅長選擇,“隨便”是他們的口頭禪。但你是否想過,表面上同樣是懂事的孩子,內心的動機卻可能截然不同。
有一種真正的懂事,是知理明義帶來的成長;還有一種揠苗助長式的“懂事”,那只是孩子偽裝出來的假象。有一種真正的懂事,是知理明義帶來的成長;還有一種揠苗助長式的“懂事”,那只是孩子偽裝出來的假象。
那些尚不足以分辨謙讓、寬容與自責的“小大人”,懂事的背後往往是深深的自卑。
他們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放肆和任性。
這些孩子選擇懂事,其實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懂事的孩子,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懂事的孩子都是心理大師,他們能從大人的一個微表情中捕捉情緒,他們讀到的訊息越多,就會越發地忽略自己。
日本作家的小說《人間失格》中,有一段非常寫實的情節:
主人公葉藏的父親在出差前,把孩子們都叫到客廳裡,一個一個問他們想要什麼禮物,然後記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
《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
葉藏喜歡的是書,大哥也認真地告訴父親弟弟只是覺得書好,但父親卻不喜歡這個回答。
看到父親慍怒的神色,葉藏不由得心驚膽戰,不得不等到半夜偷偷翻出父親的筆記本,寫上了父親一心盼望他提出來的禮物——“獅子舞”。
後來,葉藏的這一舉動意外得到了父親的歡心,他也就此學會了將懊惱深藏進胸中的小匣子裡,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葉藏慢慢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出現了。
這並非是小說中才有的情節,因為《人間失格》其實是一部半自傳式的小說,作為自殺次數最多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完成這本小說後,最終投湖自盡。
幾十年後的今天,很多孩子仍在重複著小說裡的情節。
當他們察覺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不想買給自己時,他們選擇懂事地說“我不想要了”,來換取家長的誇讚當做安慰。
只不過,小時候特別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長大之後往往就會變成一種執念。
就像有的80後媽媽,會特別大方地為女兒買各種裙子、布偶、洋娃娃,在商店裡挑選的時候,甚至比孩子更感興趣,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的缺憾吧。
有些懂事,只是孩子討好大人的方式
就如同葉藏半夜翻出父親的筆記本,孩子之所以勉強自己“懂事”,其實是他們向大人示好的表現。
最可怕的是,這種犧牲自我的討好,對大人們還非常奏效。久而久之,他們便習慣了總是戴著面具,即便面對最親近的人。
在山田宗樹的小說《》中,松子從小就特別希望爸爸可以喜歡她。
為了讓爸爸喜歡自己,她把鬼臉變成了下意識的本能,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讀書、去工作,“討好型”的人格在她的身體裡深深紮根。
但是,她所做的這一切努力,都不如身體虛弱的妹妹一聲咳嗽更讓爸爸牽掛。
身邊的人們,早已經把她的“懂事”當成理所當然,她最終亦沒有擺脫被拋棄的命運。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毫無疑問,“討好型”人格是一種傾斜的人格,他的犧牲太過沉重,如果無法得到足夠的迴應,就必然會走向內心崩塌的結局。
或許通過討好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短暫維持一段關係或融入一個群體,可一旦進入不斷偽裝和違心的怪圈後,最終只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快樂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
“真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而“假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為令他人失望,自我價值感便降到極低。
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假自我”。他們用盡心思讓身邊的人高興,希望以此來避免一切麻煩。
這樣的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寄託到別人的身上,因為別人的認可而快樂,因為別人的否定而難過,因此會更容易感到抑鬱。
而且,對於那些無法通過自身力量改變的事情,他們也會習慣性把問題歸結於自身,否定自己的價值和真實能力。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會變成“老好人”,因為他們已經不知道怎麼學會“不懂事”。
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他都會細心觀察朋友的表情,揣測對方的心情,還會偷偷把單買掉,生怕別人覺得自己小氣;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就會主動承擔,因為這樣才能給別人帶來方便;
別人有事讓他幫忙時,他總是一口答應,可當自己遇到了困難,他卻不敢開口,因為害怕麻煩別人……
他們會被很多人誇“人好”,他們笑著說“沒什麼”,心裡卻遠沒有嘴上那麼雲淡風輕。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好”,換來那些人的關注和愛,小時候是家人和同學,工作後是同事,之後是戀人。
為此,他們願意一次次讓步,壓抑自己的情緒,默默承受委屈和無助。
他們顧及了所有人的情緒,唯獨忘了自己。
太懂事,真的很難快樂。
真正懂事的孩子,只需要懂該懂的事
其實,沒有孩子是天生懂事的。隨著年齡和內心成長,他們會變得懂事,但絕不應該是為了討好誰。
如果說,世間有一個人值得孩子去討好,那就是他自己。
作為父母,不該再讓“懂事”成為綁架孩子的繩索,在讓孩子變得懂事之前,更應該讓孩子明白:
每個人都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內心,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
只有這樣,才能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我們相信,那些喜歡什麼能夠說出口,敢於嘗試、犯錯、不懂事的孩子,在未來面對世界時,會更加的自信、自在和獨立。
-
8 # 小林子啦啦啦
從扮演“乖孩子”那刻起,人生的悲劇就開始了。看到這個答案,你會不會因為家裡有個懂事的孩子而傷心、自責?不過還有機會,現在知道這些還為時不晚。
一、懂事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懂事好嗎?答案是,不好。孩子懂事為什麼不好?有一本書的書名,看一眼就讓人心碎。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的著作《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書中講述了一個個“乖孩子”痛苦的人生經歷,字字淚目。
如果你小時也是個乖孩子,現在你一定深有體會,你應該已經深深的體會到了當一個乖孩子的煩惱 。乖孩子的人生並不快樂,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是自己,一直在為別人而活。
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看大人臉色行事,生怕家長不高興,說他不懂事,他們做事的宗旨就是不要惹人生氣。
為了討好別人,讓別人快樂,他們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內心的痛苦深深地隱藏在強裝的笑臉後面。
有一位朋友說,她從小乖巧懂事,稍大一點的時候,每年暑假就被母親吼著,頂著大太陽在地裡“刷煙”幾次累暈在地裡。而大她一歲的哥哥每次母親讓幹活,都說天太熱頭暈,偶爾去一次就躺倒地頭叫頭暈。母親只好任由他待在樹蔭下“釣蛤蟆”。
她從地裡回來,心疼媽媽太累,先獨自做好飯,然後再跑到池塘邊喊哥哥回家吃飯。
她每次回憶起這件事都要流淚 ,她氣媽媽不公平,氣哥哥不懂事,更氣自己太能忍。
懂事的孩子就是這樣,有人需要幫助,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把別人交代的事兒做好,否則就覺得對不住人家。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成了別人使喚的工具。他們在家幫父母做家務,在學校幫同學老師擦黑板、掃地、抬桌子。
就算是被同學欺負,他們很少反抗 ,也不願意告訴家長和老師,因為他們不想惹事 。那些愛惹事的孩子,耐不住寂寞的時候,總是拿乖孩子開涮。
遇到困難他們不願意求助,都是自己扛著。因為他們膽小,生怕給人添麻煩。
總之,他們渴望別人的好評,總是活在別人世界裡,唯獨沒有自己。。
二、家有“乖孩子”,家長怎麼辦?
家長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聽話。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這樣恐嚇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學“乖”,要服從。久而久之,你的孩子不但在家裡乖,他還處處學乖,漸漸的被塑造成了一個懦弱的人。
這裡告誡家長,遇到問題,要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獨立人格,讓孩子明白,不要為了一個好評,就一味的取悅別人。
2、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邊界是什麼?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兩個剛剛見面認識的孩子(A和B),他們手裡都有自己的玩具。一開始兩個人都會拿著自己的玩具,同時瞄著對方手裡的玩具;過一會兒A試探著去摸一下B的玩具 ,這時候如果B沒有反抗,A就會繼續再摸幾下。
如果這時B還沒反應,A可能就會去搶B的玩具,甚至把玩具霸為己有。當B突然醒悟去搶回自己的玩具時,很可能被A痛打一頓。
因為此時A已經認為,這個剛剛從B手裡搶過來玩具,現在就是他的。B再去要,就越過了他的邊界,他當然不高興。
這就是A和B對邊界的認識。B邊界模糊,任人入侵,而A和B的認識就不同。這兩種人,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邊界是需要自己管理的,家長更不要幫別的孩子去搶自己孩子的手中玩具。
3、做善良有主見的人
沒有力量的善良,和懦弱有什麼兩樣?所以, 引導孩子在尊重別人邊界的同時,更要守好自己的邊界。
教導孩子,如果受到了別人的攻擊,不一定罵回去、打回去,但一定要反擊。要警示別人,不可以亂闖自己的領地。
守住自己的邊界,這並不代表不要合作。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共處,互惠互利的合作 ,而不是入侵或綁架。比如玩具是我的,你想玩必須爭得我同意,玩了之後必須還給我。我不同意你玩,你就不能玩,或者我們可以交換著玩。家長也沒權強行把我玩具奪走讓你玩,這就叫邊界!
孩子還小,還沒能形成對世界的認識 ,所以家長要管,你不能完全聽任孩子的選擇。但孩子是獨立的,無論年齡再小,凡事也有自己的邊界,也應該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孩子需要的是能夠幫助他解決問題的家長,而不是隻會控制的人。
如果家長把握不好控制的度,極端的結果,孩子要麼變成脫韁Mustang,要麼成為待宰的羔羊。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9 # 雲家二小姐
這個問題就需要剖析很多問題,比如這個懂事的孩子的家庭背景,還有家庭氛圍……
沒有絕對的答案,自己的孩子是否快樂有心的家長都能體會到,當孩子在做一件“懂事”的事情時,你懂得他為什麼去做嗎?他做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是家長應該去了解的,而不是把問題問在孩子快不快樂上。
我們屬於一個正常家庭,孩子一直和我們一起成長,現在4歲,有一次,爸爸的朋友來家裡做客,我在廚房忙著做飯,老公在幫忙,我家乖就踩著高凳子拿上水杯放在客人對應的桌子上,把飲水機開啟,然後自己又去一邊玩去了,這期間我完全不知情,是老公返回客廳看到的情景,我想問一下這算是“懂事”嗎?等客人走後,我說乖今天很厲害啊,學會幫爸爸照顧客人了,小戲精頓時回答“這是我應該做的”,漏出一副沾沾自喜的樣子。
這個小案例可能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她的這個舉動挺讓我吃驚,但也是言傳身教的原因。她的這個舉動可能也是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也可能就是為了讓家長誇誇她,我覺得沒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我也沒有往快不快樂這方面想。
但,如果這個案例發生在一個單親家庭的中,這個帶孩子的家長或者外人就會對今天的問題產生質疑,因為我本人沒有這個體會,也沒有權利去評價這樣家庭孩子和家長的感受,但我的一個好閨蜜是屬於這種情況的,一個人帶娃很不易,男孩子調皮屬於正常現象,但孩子偶爾的“懂事”或者出現了比較細膩的一面,我的閨蜜就比較心疼孩子,其實我覺得是,有些事情如果無法改變,那就去面對他,他的懂事可能也是為了讓媽媽開心,反思維是一件好事,他會照顧人了,至少他知道媽媽的辛苦,有多少成年人知道父母恩呢?
可大家都會認為孩子要保持童真,每個人每個家庭生來是無法選擇的,所有的人都想“好”,但這個“好”又從什麼上面定義呢?“快樂”的真實定義又是什麼呢?不懂事不代表就是快樂,懂事也不見得就不快樂。
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
10 # 帆Caesar
通過下面這個故事,我們來探討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
一個被剝奪童年的孩子:
34歲的萊斯是一家體育用品店的老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而這令他十分痛苦。
萊斯表示,任何情感的表達對他來說都是棘手的難題,尤其是柔情脈脈的那種,他不無苦澀的告訴我,他的字典裡從來沒有“有趣”這個詞。
交往過的女朋友們總是抱怨他,沒能夠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愛,而他自己也說他是個糟糕的男朋友。
我們來看看萊斯的童年:他是家裡三兄弟中的大哥,在他八歲的時候,母親大概是患上了神經衰弱。從那時起,家裡的窗簾一直都是拉著的,屋子裡總是昏暗的。母親似乎總是穿著睡袍,也不怎麼說話。他關於母親的最遙遠的記憶,就是她一手端著咖啡杯,一手夾著煙,目不轉睛地盯著肥皂劇的畫面。每天早上,萊斯都要照顧兩個弟弟,吃完早餐後,為他們準備好午餐,再送他們上校車。等到他們放學回家的時候,母親還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小夥伴們出去打球玩耍的時候,萊斯多半被困在家裡做飯或是打掃,他討厭那些事情,可是那又怎樣?總要有人來做。
父親早上七點出門上班,常常快到半夜才回家。出門的時候,她總是叮囑我:“記得把作業做完,一定照顧好你媽媽,保證她能吃飽。讓弟弟們別吵鬧……還有,看看有什麼辦法能讓媽媽開心點兒。”他想了很多辦法,但是無論怎麼努力,母親還是老樣子,毫無起色,他感覺糟糕透了。
故事中的孩子不但料理家務和撫養小孩,還兼任母親的情感看護,這是個失敗的決定。對於深陷角色顛倒的混亂之中的孩子來說,無力感如影隨形,他們無法發揮大人的作用,因為他們原本就不是大人。但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失敗,他們會單純的以為自己做的不夠好,並因此感到愧疚。
長大後的萊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也沒有辦法敞開心扉。無法去愛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愛。
五項父母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責:1、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2、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3、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4、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5、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孩子擁有最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滿足,安全感要受到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方面的需求外,他們也有權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有權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長正面積極的對待,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也有權利要求父母設定一些合理的行為限制來對自己加以引導,有權犯錯,也有權在不受身體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懲罰。
最後,孩子也有權利做個孩子。他們有權在童年時期嘻戲玩鬧,率性而為,並且不必擔心因此受到責怪。當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會讓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並承擔一部分責任,但這些決不能以犧牲童年生活為代價。
-
11 # 慧樂熊關注兒童成長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卻讓人心疼
這類孩子到底快不快樂,其實不一定。
“懂事”是逐步形成的孩子懂事不是一天就會的,任何認知層面思維的形成,一定是根據日常經驗而逐步累積形成的。對於這一類孩子,有一部分是家長如此教導的。如“家裡很窮,你要聽話,多幫忙乾點家務活,你弟弟的學費還沒湊齊” 。孩子的思維形成跟家庭環境密不可分,家裡環境可能不支援去做很多事情,反而要去幫助家庭分擔勞累。
當這種思維形成後進入社會,這類孩子就是典型的熱心腸,當別人有難處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幫忙,而且非常理解人,但是社會對他的反饋呢?有正面、也有反面。有些孩子在心裡認為幫助他人,就是快樂的。這種是主動幫助行為,可是“懂事”的孩子他可能是身臨其境經歷過你的痛苦,產生共鳴後被動的去幫助你分擔。對於後者這種行為,孩子其實是再次經歷痛苦的,你說這種是快樂還是心疼?
過度的懂事,反而會適得其反很明顯,這類孩子長大後,如果沒有較大的認知變更,那麼各類標籤“老好人”、“你是個好人”、“活菩薩”、“老實人”接踵而來,出現這類標籤原因其實就是周圍過度消費他們,以至於周圍人都看不下去了。
懂事的孩子雖然好,就像上面說的他是被動接受懂事。讓你沒有遮攔的去做一個事情,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沒限制,難道你不開心麼?當過多的被周圍人消費後,肯定會有痛苦,逐步形成壓抑,越來越累,一些嚴重的會形成心理疾病。
所以“懂事”是好事,卻因為社會環境而過度的“懂事”會適得其反。
至於“懂事”的孩子到底快不快樂?你覺得呢?
-
12 # 一凡親子教育
我認為,一般特別“懂事”的孩子都不太快樂。這一結論可以從以下三點看出來:
1. 我們大人所說的“懂事”就是聽話的意思。當大人無論說什麼話,孩子都要聽從的時候,大人會一邊誇這個孩子懂事,一邊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
而經常被家長忽略,不敢積極主動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的孩子,慢慢的就會變得不自信,自卑,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因為得到了大人們的表揚,以為自己做的對,很“懂事”,但是在與朋友和同學相處的時候,就會很吃虧,經常被欺負,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有的時候還會遭到校園暴力。
所以聽話“懂事”的孩子,其實內心是不快樂的。每個孩子都有表達自己的願望,但是隻是因為太懂事了,不想讓大人失望,結果就會讓自己不快樂。
2. 俗話說得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肯定是那個不懂事的孩子,能哭愛鬧的孩子更會得到大家的關注,同樣的東西都被不懂事的孩子搶去了,而“懂事”的孩子,最後只會處處讓著那個孩子,儘管心裡也特別想要那個東西,但是卻不敢去撒潑打滾向父母去要。
這樣的孩子內心會很壓抑,時間長了也會養成雙面性格。表面上順從,內心裡叛逆。比如,經常有人說,那個孩子特別懂事,怎麼會突然做出這種事情來呢?其實不是突然就做出來什麼樣的事情,而是孩子因為懂事得太久了,壓抑得太久了,才剛剛爆發出來。
所以有時候家長沒必要一定要讓孩子太懂事,也不用總是誇大孩子的懂事,因為有時候“懂事”也會像道德綁架一樣,讓孩子忍氣吞聲,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3. 要讓兒童在犯錯中學習和成長,不要總讓孩子覺得犯錯誤是很可怕的事情。經常犯小錯誤的孩子,一般很少犯大錯。因為他知道犯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要麼挨父母罵,要麼挨老師批評。而一般很懂事的孩子呢,幾乎不犯什麼小錯誤。他們從小就懂事得讓人心疼。他們越是想讓自己變成父母眼中完美的自己,越容易在突然犯了一件錯誤的時候就走上不歸路。
因為太懂事的孩子心理上容易走極端,過於追求完美,所以他偏執地認為自己不能犯錯,也害怕犯錯。如果犯錯,就會成為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孩子,老師眼中的壞學生,這樣懂事的孩子害怕犯錯誤,更害怕承擔犯錯誤後的後果。
所以這樣的孩子一旦犯下了錯誤,就會以為天要塌下來了。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以及人際關係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總之,在孩子小時候,不要讓孩子太過於“懂事”了!因為太懂事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真正心理需求的表達,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還會對孩子將來的性格以及人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為了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為了孩子有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我們家長要允許孩子在犯錯中成長,不需要讓孩子太過於懂事了。
-
13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懂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上個月,兒子生病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我去學校幫他拿書包,遇到一個非常懂事的小男孩。
“阿姨,***好點了嗎?”剛剛下課,教室裡熙熙攘攘有幾十個孩子,還有一位老師,卻只有這個小男孩走到我的面前,非常親切地問詢,就連老師也只是看了我一眼,便匆匆離開了。
我說:“好點了。”
他邊點頭邊問道:“什麼時候能上學啊,嚴重嗎?”話語中滿是關切。
我想,這個小男孩的父母一定很有教養,才會培養出這麼一個有愛心,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孩子,他在家的時候也一定非常關心他的家人。
這是一個能夠給出愛的孩子,他的內心一定有滿滿的愛,他一定是非常快樂和有力量的。
在我這沒有什麼困難,也並不覺得委屈,我反而覺得,如果弟弟妹妹們是快樂的,我就會非常快樂,我寧願自己吃苦,或者對自己將就一些,也要把最好的給他們,看到他們開心,比我自己擁有會更讓我感到開心。
我想,我也是有力量的,我的內心是富足而豐盈的,所以,我能夠給出愛。
他們其實是沒有界限感的,不懂得保護自己,最後總是讓自己受傷。
他們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內在的需要和界限,學會好好愛自己,當自己的內心有了足夠多的能量時,才能把愛給到別人。
所以,懂事的孩子是否,關鍵看是否出於本心。 -
14 # MBTI與識人藝術
懂事的孩子不一定快樂的。我們所說的懂事,一般是指孩子太聽話了,而“聽話”懂事的孩子,缺乏主見,往往是抑制自我發展的,當然,放開自己任由其發展,往往又容易出亂子。所以說,太聽話不一定是好事!
-
15 # 寒劍玉龍
懂事的孩子不一定快樂!孩子懂事表現為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去滿足別人的需求,在別人的眼中是懂事的!而快樂是自己的體驗,很多情況是孩子壓抑自己的想法或是衝動去滿足懂事孩子的行為,就不見得快樂!
回覆列表
“懂事”的孩子,只會讓別人家長、老師、周圍的人感到快樂!
過早懂事,是有悖於兒童心理成長規律,和兒童天性的。
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是壓抑的,ta需要去照顧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情緒,久而久之會忽略掉自己的合理需求,只會用“討好”的態度去對待周遭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