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
2 # 北京得明
佛家講的一心不亂,是指起心動念都因循著“道”,比方說,你因循菩薩道,那麼,你的起心動念也好,言行舉止也罷。就都要具足慈悲性質,慈悲性不變,這就是一心不亂。
修行人的一心不亂,是指“道”不變,“道”不亂,其二,“道”不變,“起心動念”的性質不變,並不等於是起心動念的內容一直是一樣的,比方說,你恆持慈悲性質的用心,那麼,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你所採用的具體方式和方法則是不同的。表面上看,這是在用不同的心,其實不然,雖然用心的內容,方式方法變了,不同了,但是,都是慈悲性質,慈悲性質並沒有改變,這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道心不變”。
其三,一些愚蠢的人把一心不亂解讀為只想著一件事,一個人,這其實是對一心不亂的狹隘的解讀,是不全面也不根本的,僅此。
-
3 # 文利wenli
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即使修學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樣以此為追求的物件。所謂外道並非罵人的話,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依佛經言,凡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這個心所造作,你學密宗也好,唸佛也好,參禪也好,全由這個心在施為。像一般道家的守竅練氣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亂不可;甚至於普通世間的各類學問技藝,同樣講求聚精會神,心無雜念,否則很難有大成就。一心不亂的功夫就有這麼重要。
進一步說,假使真證得一心不亂的境界,繼續精進不已,那麼,到達最高的成就,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亂,但是這個一心不亂,同唸佛法門初步意識上修得的一心不亂,是大有差別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心不亂包括由最初唸佛的一心不亂,直到最後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亂,而此二者之間的界限和差別,在哪裡呢?
我們要了解,由於古代中文詞彙不足,因此佛經上這個“心”字,有時是代表我們凡夫散亂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亂想都叫它做心,也稱為妄心或者妄想,這個虛妄不實的東西,非常困擾人,讓一切眾生永遠生活在煩惱痛苦之中,不得解脫;有時這個“心”別有所指,代表圓滿無缺的“真知”道體,即是法界全在一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法界”為佛學專用名詞,普通學術上稱為“宇宙”。宇宙代表上下無窮盡的時間,以及四面八方無量無邊的空間。這觀念已經令人感覺很大了,但是佛學在翻譯上並不採用,改以“法界”稱之。法界的含義更為廣闊,涵蓋了宇宙這觀念。因此,最終真正究竟的一心不亂,不是在意識妄想心的層面上,而是法界一心,一心法界;也等於所謂的“真如法界”。禪宗祖師們常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說:“心外無佛”。意思都是一樣。華嚴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正是最後徹徹底底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有這兩種層次上的分別。剛開始修行時,不管是學禪學淨、修密作觀,所追求的功夫,都是屬於初步的一心不亂。依我們現在平常用語來講,便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狀況之下,都要精神完全統一,注意力絕對集中。如此,修行才能建立起強固的基礎。
-
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一心不亂,達摩祖師有一首偈語說道: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這個境界講的就是“一心不亂”,而且講的非常正統、精確,一心不亂最重要的標準有兩個:
一、外息諸緣,可以做到絲毫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
“外”是指外境,包括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這五類,簡單的可歸納為色、聲、香、味、觸。
“息”是指停止,通俗的講,外息諸緣,就是說不要讓這些外部因素對我們形成干擾,當然,這也分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被動就是說躲開它們,比如到深山老林裡去,避開塵世的喧囂,古代的很多隱士,走的都是這條路。
主動的就是迎難而上,比如當年的禪宗二祖慧可,將衣缽傳給三祖僧璨以後,就經常穿梭於煙花酒肆之中,別人問他緣故,他說“我自調心,幹汝何事!”這是比較主動的方式,真的成功以後,定力更堅固,經得住誘惑,不易撼動。
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有很多古代大德,都是結合著來的,第一步先避,第二步迎,二祖本身也是這個路子,他當年一個人在洛陽香山可以獨自修了八年,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二、內心無喘,內心堅守一念清淨,也不生起任何多餘的雜念。
這個“喘”就是指的氣息,我們內心只要有念頭,就會有氣息,念頭越多,氣息越粗、越短、越急。反之,念頭越少,氣息越細、越長、越慢,直到一念不起,氣息自然停止,這就是念頭和氣息的關係。
內心無喘,是內心極其安靜的意思,安靜到一念不生,氣息微弱到極致,極致的意思,是指用現代醫學儀器,無法監測到氣息在我們身體的出入。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響,持續保持內心一念不生,風不稍動,水不揚波,這是真正的一心不亂,依佛家而言,氣住脈停,已經是四禪的境界了。
回覆列表
若求一心無一心,亂心乃是貪之念。止貪去欲修禪定,只要一求心即亂。修止修觀不去求,明明瞭了不動念。習氣難除是執著,不動此念動彼念。本來無一心,豈能得不亂?若修禪定別論心,心念一動就是亂。禪定非關坐,參究即是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修成忍辱波羅密,有定有慧方不亂。
禪是一超即入非修而成,別把禪定說成一心不亂。淨宗唸佛,止亂方便,繫心一聲佛號,久念功純,感應道交。只要有心即掛礙,有佛無心即不亂。"一心不亂"不存在,不是凡心即佛念。有目的時即有心,目的純一即不亂。此話只當理論說,凡夫豈能止一念。修行方便有多門,不發大心總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