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治侃車

    你的問題感覺有種大師的感覺,我的理解是內心的清淨吧,能做到心中比較沉穩,做事不要輕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左右。

    現在人活得都比較浮躁,眼裡都是看到錢、權,我也是,希望自己能灑脫點,能不那麼功利,幾十年後都是一個結局。

  • 2 # A五一

    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世間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妙,意為只要心境到了一定的修為,便不會被世間的小事掛懷而心煩意亂了。

  • 3 # 太行山人5

    我認為的靜是清靜無為的“靜”。

    清靜無為,道家語。

    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思想。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

    無為,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只是告訴人們,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應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利、人心,憑主觀臆想做事。

    從《道德經》的全篇反映出的哲學理念來看,無為,其實是指摒棄主觀臆斷,科學合理行事,方可以無不為。這樣才能心性恬靜,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在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中,有所作為。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走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路,從而正確認識主客觀世界,同時也能自覺摒棄妄自亂為,自覺遠禍慎行,在樸素勤儉,清靜寡欲的思想境界中積極學習,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努力把握住主動權。

    因此,清靜無為的“靜”,更指心靈清徹,思想中無妄無我無為,清晰認識,冷靜觀察自然和社會執行規律及法則,順應發展趨勢,乘勢而為,從而大有作為。

    所以,為與不為,均取決於心清性靜,在清靜中向社會和自然學習提高,向過往歷史取經借鑑。

    此“靜”,實為潛心學習研究和探索,不可妄自菲薄和輕率行動。有此“靜”,方能心清;心清靜,方能學問;學有為,方能行有為。這與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大約一致。

    因此,我喜歡和追求這樣的“靜”:清靜無為的“靜”。此“靜”為知之,知之而為之,乃大有可為。

  • 4 # 文藝逗比範

    我認為的淨,自然是指乾淨的意思。但不僅僅是表面乾淨,一塵不染的樣子,更多的應該是指心,心靈的乾淨,或者用純粹一次會更合適一些。

    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我不是說它是物質組成的世界,而是指這個世界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世界裡充斥著物質、銅臭味,而喪失了一些純粹,和清淨。曾經以為,慾望,是這個大環境所促使的,我們對金錢和物質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慾望是我們膨脹,慾望也是我們墮落。後來慢慢覺得,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不夠堅定,我們的心不夠純粹,我們的心不夠乾淨,所以才會滋生慾望,所以才會唯物至上。

    曾經還是學生的時候,覺得學校或許是當今世界唯一的一片淨土了吧。後來上了大學,也慢慢的發現,學校也充斥著物慾,充斥著銅臭味,各種利益糾紛,各種爾虞我詐,或許比社會本身要好一些,但有些地方,是斷然說不得乾淨的。

    曾經以為,醫院應該算是乾淨的吧,畢竟醫生被尊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總不至於金錢高於生命吧。結果,還是我太天真,見慣了醫護糾紛,也見多了無費拒收甚至拒絕治療的情況,甚至有許許多多本該得以就治得人,因為金錢而被置若罔聞,置之不顧,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原來,在這裡,仍舊是物質至上,金錢至上,所謂的天使不過是在金錢之上的Phantom而已。

    後來,才明白,原來這個世界上早已沒有了淨土,也沒有了哪怕一片真正乾淨的地方,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為了讓心不再流浪,我只好在自己的心田裡鋪築一塊淨土,讓自己的心時刻保持乾淨,和純粹。

    原來,這才是我所追求的淨,心靈的純粹!

  • 5 # 來龍去脈a

    淨是佛語,也就是《大涅磐經》常樂我淨。

    發現一部分人老是提怎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也塵埃?佛言基礎37道品不好好學習,達到那麼高境界的提問?

    常樂我淨。就是大涅槃,一句話來說就是為眾生犧牲了。這個淨字只能用在烈士上,我們凡夫不可以用這個淨字來代替的。剛剛四川三十烈士可以用淨這詞。在自然災害亡的就不可以用淨這詞。

    佛言的基礎就是37道品,再懺悔認錯,佈施不求回報,再從第1到10地菩薩修行,是一個漫長學習的過程,再到為眾生《大涅槃經》的常樂我淨。蓮花盛開的成果。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眾生永遠不會忘記。

    淨是最後開示。

  • 6 # 和_子

    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淨與不淨,是現象生滅中 、相對的字意,如干淨與不乾淨,但對佛教常用的淨是有所差異的,在佛教經典中常見到淨,如維摩經雲;「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句話中有四個淨,第一個是淨土,二是,當淨,其心,三是,隨其心,淨,和最後的,佛土,淨,使用及含義巧妙不同的。

    第一個是淨土的極樂世界,第二淨含有執行的變化,指的是心識的,歸依。圓滿,清凈的真如自性,第三的淨,是隨順完成的狀態。最後的淨是,本起清凈的現象界,流露與顯現。

    一般人認知,相對的,淨與不淨,佛學上說是絕對的淨,不同於彼,為了有所區別,通常會說「清凈」。道德經雲:「天得一以清」。清凈,是一而顯,是本起的清淨,六祖壇經雲,「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佛學中常用的「淨,與老子道德經中的,「守靜,篤」中的,「靜」、最深之含義,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字型上,的區別罷了,

    淨也好,靜也好,都是本心中本有清凈與智慧,皆因我心的愚迷,而有渾濁,不清,常言道,水清月明,當水清時,月就顯現了,心的淨亦復如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班牙人對戰瓦倫西亞,武磊會不會首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