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啟智優學
-
2 # 子木老師講語文
大語文帶來的眾生焦慮,如何破解?
針對這個問題,子木老師也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大語文至今還是一個概念,還沒有真正進入操作層面。因為把課堂真正與社會生活和實踐結合起來,用語文的大概念去覆蓋更多的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沒有一個具體的操作規則,說什麼都是停留在紙面上。所以說,給大眾帶來大焦慮,似乎有點誇張。
第二、語文的改革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不適應倒是真的。下學期開始,課本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狀態,這應該是好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應是個規律,但是多版本的課本確實帶來許多好的東西,但是也帶來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現在的歸一也是必然。
今後的語文課本將增加一些國學內容,把中國文化裡精華部分抽繹出來,讓更多的孩子瞭解中國文化的燦爛輝煌,也是理所當然的,現在部分人數典忘祖,甚至拼命宣傳民族虛無主義,否定中華文化,危害性破壞性還是很強的,理當引起高度重視。
古文學的增加,給學生更多的時候去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是功利千秋的事情。
第三、學生對漢語的理解能力應該加強。當之前的課本把很多的古文古詩刪除的時候,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的。課本里選擇的一些當下雞湯類文章,並無太多營養。學生不會背書了,語言表達能力衰減了,很多成語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特別是當英語輔導班鋪天蓋地的時候,很多人焦慮的是提高學生英語成績,語文的學習已經退位到可有可無的地步。這種非正常狀態已經維持了太久了。
這是語文教學的迴歸,也是語文學習的迴歸,也是素質教育的迴歸。把一個概念炒作起來,無非是因為一個“利”字,大眾該做啥就做啥,學生按部就班學習就是,我們就安然地“靜待花開”吧。
按我分析問題的慣例,先解構問題。此問題的關鍵詞有三:大語文、焦慮和破解。我們逐一分析。
一、大語文。所謂“大語文”,是中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張孝純提出來的一個語文教學的觀點。“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行業內將其稱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這種觀點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正確的。畢竟,語文也是一門知識,而知識只有會使用才算學到了。而我們是漢語言國家,所謂“語文的使用”,不僅僅是寫作文,透過閱讀提升自我也是使用語文的體現。
然而,說起來容易的事,往往做起來就不一定那麼容易了。這也就是大語文使人焦慮的原因。
二、焦慮。“大語文教育”的教學結構由“一體兩翼”組成;主體是課堂教學,兩翼是課外活動和利用語文環境。
課堂教學這個好說,本來就是語文教師要做的事。難是難在“兩翼”。
先是課外活動。這裡的課外活動與我們以前的不一樣。不但要有“活動”,還要結合“表達”、“發現美好生活”等主題。說實在的,現在學生本來學習負擔重就重,很多學校連課外活動都沒有了,誰還會去重視不計入考試範圍的“情感”、“認知”?
教育部明確規定高考語文不考課本內容,學生現在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整理這些形而上的內容。
老師學生都沒有時間,如果教育管理部門還以“大語文觀”來考核,真的是令人焦慮不安了。
再者就是利用語文環境。怎麼利用?就是要採用各種形式學習。學習什麼?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的內容。
話說“思維方式”、“健康的情感”、“心理認知”、“人格”和“人文修養”這些每一項都夠一個人花一輩子時間去培養,怎麼可能在短短几年的中小學就能完成。很多人能開個頭就不錯了。
何況這裡涉及哲學、心理學、文學等科學領域,有哪個語文老師能以一己之力全部傳授給一個揹著考試壓力的學生?
三、破解。首先,要正確面對科學。不能因為我們是漢語言國家,就把本來是一個工具的“語文”,變成了一個可以隨處搭的梯子。
思維方式的培養,除了語文,更重要的是數學和邏輯;健康的情感有賴於成長的環境;心理認知的成熟得系統學習心理學;人格的健全可能還得拜訪一下榮格;人文修養需要從小薰陶。
其次,建議重視語言邏輯的教育。讓學生能把想表達的表達出來,把別人想說的聽進自己的耳朵。這個能力,才是真正的“漁”而不是“魚”。
再次,重視晨讀,讀國學啟蒙經典,讀唐詩宋詞,讀美文。葉聖陶先生一直說“多讀才能真正的學好語文”。這裡說的“真正的”,其實就有“大語文觀”的意思。
最後,加強小學的德育教育。過去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多好,現在因為要與時俱進,結果進得沒有了。德育要從小抓起,讓孩子真正能做到“行為美”。
我對“大語文”並沒有很深的理解,因為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及,我們也沒有去要求。只不過近期很多培訓機構又開始拿出來炒作,我認為這種“完人”概念完全違反了“人無完人”的現實情況。丘吉爾說“完美主義等於癱瘓”,我很認同。
我的觀點也許有失偏頗。請有過實踐的朋友們不吝賜教。感謝朋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