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秉彝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夏商的關係可以參照中世紀的歐洲羅馬教廷與西歐諸國的關係理解。

    現代很少有人研究夏商周之政體,而一味以奴隸制概括。實際上西方歷史學術界的原始、奴隸、封建的斷代,並不適合東方社會。

    夏朝是政教合一的國體。國家元首也是最高祭司,是太陽神。既是世俗的統治者,也是神的最高者太陽神。

    商湯革命實際上是宗教革命,結果就是形成了王權和神權的分離。商湯是王權的代理。伊尹是神權的代理。傳說伊尹曾是夏桀的廚師,那時廚師地位是相當高的,從鼎作為一種炊具成為王權國家象徵就可看出來。商湯在時,王權可以壓制神權,即王族控制祭司階層,湯去世後,伊尹攝政,即神權壓制王權,整個商的歷史從此就是王與神的鬥爭,盤庚遷殷就是要擺脫控制在舊都的祭司,商紂搬朝歌也是為擺脫微子啟、箕子等神權祭司控制。這個過程類似中世紀西歐的加爾文宗教改革。

    周武王伐商,也是一場宗教革命。世俗王權終於壓倒神權。周公以禮治國。神退出歷史舞臺。此過程,類似於西歐文藝復興。

  • 2 # 保衛新疆

    我早就說過。說文解字裡把大禹的禹字解釋為:通蟲字,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禹字在上古時期通巫。大禹就是大巫。再看這個夏字,其實是禹字上面加了一個日字。這是代表了王權天受的意思。上古時期這個天其實就是日。而夏之一朝王權在天,大禹就是祭天的大巫。那麼大巫為什麼會成為奴隸制王權的奠基人呢?我前面就說過,上古時期是各個部族鬆散的氏族聯盟,堯舜時期是民主推選制度,隨著祭祀文明的興起。華夏文明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權利階層,那就是:祭司群體。參考一下古代希伯來人的士師文化,就可以知道:祭司群體逐漸取代了部族民主推選制度,成為了一個新的統治階層。而這個階層藉助自然災變,發動戰爭,建立了奴隸制政權。那麼,商朝為什麼這麼仇恨夏朝呢?因為屬於東夷文化圈的殷商建立了自己的祭祀文化,禹夏尊崇的神明都被推翻了,打倒了。上古時期,一個神權與另一個神權間的鬥爭,採取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徹底埋葬。那麼禹夏神權徹底終結了嗎?當然沒有。只需要看一下上古時期的巴蜀文化圈,就能找到禹夏文化的傳承。當然了,巴蜀文化絕對不能和禹夏文明劃等號,它還收到南亞,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但是:巴蜀文化肯定具有禹夏文明的深深烙印。

  • 3 # 波波

    商是良渚(虞舜,良渚的皇室主體)北遷後形成的東夷建立,而夏是由良渚向西北遷徙的一支(可能是禹的母系,大禹陵在浙江紹興會稽山,良渚地盤)與中原文明(炎黃系)融合後建立。這樣應該比較好解釋為什麼商推崇舜,對商來講,虞舜才是它的直系祖源。

  • 4 # 子覺cn

    僅就甲骨文中沒有夏字問題略答。

    《甲骨文中夏朝的蛛絲馬跡和權威觀點》

    甲骨文中尚未發現夏字,使人們愈加疑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其實在甲骨文中或許能夠尋到夏朝的蛛絲馬跡。

    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西邑”二字指的是夏。西邑字面的意思就是”西邊的城”,而在先商時期,夏城就在先商地域的西方。

    下圖

    甲骨文中含有西邑文字的文句

    根據在《尚書》中。《尚書·太甲上》:“惟尹躬先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這裡的“西邑夏”就是指夏。以”夏”字注“西邑”,而”夏”是後人對前朝給出的名字。在甲骨文時尚未命名為夏,故甲骨文只寫西邑,西邑就是夏,後人就叫西邑夏。同樣的內容在《禮記-緇衣》和《清華筒-尹誥》也有。意思很簡單論證很複雜。

    下圖

    甲骨文西邑字樣

    有趣的是,這一觀點,不謀而合地得到權威大家的支援。

    去年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李學勤:確定了!甲骨文上的“西邑”,就是夏朝》(高天明月) 文章很長,狀似李學勤就清華簡研究成果的專題發言的文字稿(但是通篇沒有出現李學勤字樣)。李學勤在談到東晉本《尚書》的真假問題時提到了甲骨文“西邑”的二字的判斷。

    文中有這麼一段話(原文貼上):

    《禮記·緇衣》則有不同,且多引了一段《尹誥》:“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後兩句或以為不是《尹誥》原文。自鄭玄以後,歷代的註疏家對於這一段話有種種解釋,但都無法講通,而且都承認不好懂。這段話很古奧,”西邑”見於甲骨文,現在看來就是夏。不僅如此,而且《禮記·緇衣》也有不同的本子。鄭玄說:“見或為敗,邑或為予。”邑和予古文字形接近,當是抄錯為予字。現在清華簡作“尹念天之敗西邑夏”,這句話就好懂了,而且這裡確有“敗”字,說明鄭玄所見本是有道理的。

    假如上文“西邑”確係李學勤判斷,那麼甲骨文中”西邑”作夏解,已經成為學術界的權威觀點。

    參考文章:

    《甲骨文中還未釋讀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稱呼前朝為夏》

    (史下柱)

  • 5 # 勤作舟教育

    中國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也是從商朝時期才有的,可是在甲骨文中並沒有提到過夏朝,所以夏朝是否真實存在,如今還沒有定論,現如今還僅僅是推測。支援夏朝是真實存在的有以下三個理由:一、商朝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證明了在商朝之前還有一個朝代;二、商朝多次遷都之後,還能夠持續發展,說明商朝之前還是發展比較好的;三、商朝之前的一個朝代有可能並不叫夏朝,所以甲骨文中才沒有提到過夏朝。

  • 6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原先說沒夏朝,夏字,是由於沒人解讀出來,那到底有沒有夏字,夏朝,只能看專家的解說,我們一般人沒法考證,下面列李元星前輩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書,看看他的說法:

    上面的兩種寫法不同,是因為古文字不是特別規範,有省筆、加筆的現象,導致一字多形。

    再說夏朝

    李元星前輩在書中列舉了關於夏朝的研究

    其中,夏桀就出現過,只不過原先人們翻譯為“馬乘”,“望乘”,其實是“夏桀”,

    夏商關係

    承前啟後,夏朝結束就是商朝,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治。

  • 7 # 紅燈高招

    商代甲骨文沒有提到夏朝,是因為當時商對夏的稱呼不是現在的夏。所以我們不能從甲骨文中確認夏朝。夏朝是周朝確認下來的朝代,也就是說周朝承認夏朝而商人不承認夏朝。不承認自然不會記錄在甲骨文上。夏朝和商超是什麼關係呢?以我認為商朝是土著政權,就是從原始部落發展起來的政權,信仰女媧大神。夏朝是外遷的外來政權,夏朝的歷史比商朝久遠的多,但是由於是外來戶所以商朝並不認為夏朝更古老。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先有商後有夏,這就是他們的關係。但是作為夏朝延續的周朝當然要寫夏朝早於商朝了。所以沒有發現夏的歷史證據,其實永遠也不會發現夏朝的歷史證據,但史實卻是有夏朝,而且夏朝比商朝古老。

  • 8 # 寒蕭99

    甲骨文中雖然有夏這個字,但是尚不能斷定是指夏朝,因為到目前為止,夏作為一個文明的存在是可以找到一些證據的,但是作為一個朝代,證據還遠遠不夠。所以,甲骨文中沒有提到過夏朝,這是目前的研究成果。

    但是題目中說推崇舜,這個卻是沒有聽說過,題主可以提供一些證據。

    至於說夏商的關係,應該是存在一個並存時期,但後來夏逐漸衰落,而商則發展成為第一個朝代。

    我們從甲骨文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量關於商朝的社會,政治,軍事,生活等各方面的資訊,關於斷代,商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我們發現大量甲骨文和青銅器的時期,實際是晚商時期,也就是盤庚遷殷之後的時期,大概300餘年。這段時期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記錄也最為詳細。

    而盤庚之前到湯這個時期,叫做早商時期,這個時期的甲骨文出土很少,青銅器也比較粗糙。關於這個時期的記錄主要是後代甲骨文祭祀中所描述的事蹟,而傳說中湯滅夏也是在這個時期之內的,所以按說在後世的祭祀中應該大肆宣傳,因為商滅夏的功績遠遠大於其他商王的功績。

    然而,我們並沒有發現這樣的祭文,所以對夏是否真有這麼大的影響是嚴重懷疑的。如果夏是第一個天下共主的朝代,那麼湯的開國功績為什麼後人不提?

    在湯之前,還存在一個先商時期,這是指商朝建立之前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基本與傳說夏朝時期相當,實際上是商朝前期的發展。

    實際上,在商朝建立前,乃至建立後,中原地區都存在著大量的大小不同的文明,也稱作萬邦時期,類似於西方的城邦文明。而商也只是其中一個,夏很可能也只是其中一員而已。而隨著發展,夏可能逐漸衰落了,而商卻不斷壯大,不斷簡併周圍的小文明。夏可能只是其中一個,甚至在商到來之前已經沒落了,因此在商的記載中,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

    而後世司馬遷記載的夏朝,更多的可能來自傳說,來自對諸夏文明的嚮往,而並非真的存在一個夏朝。

  • 9 # Uncle偏頭痛

    夏商並存是肯定的。無論是史記殷本紀還是古本竹書紀年都有很多夏商共時的記錄,以至於夏中晚期的多位夏王,除了記同期的商王事蹟,本身無事可記,這部分夏史料與其說是夏史,不如說是用夏王記年的商史。

    即便是商史,卻使用夏王記年,這一細微之處卻反映了一個重大的觀念:天命-法統。無論夏、商的相對實力如何,真實的政治關係如何,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個合法的最高權力。夏商之交,並不是兩個政體的存亡,而是最高權力的交替。

    事實上,至遲從商湯起兵討伐夏及其屬國的那一刻起,當時的中原大地就並存著兩個敵對的政體或聯盟,直到商湯完成滅夏大業之後才重新確立了至高無上的權威。

    類似的,在殷商晚期,可能從武乙暴斃於渭河之濱,到文丁殺季歷那段時間,周便與殷商誓不兩立,各自擁有優勢地區的完全獨立權力。

    這種類似的情況還很多,如三國、宋遼金西夏蒙古、清與南明。

    “法統”唯一的這種觀念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兩河文明的蘇美爾王表,按照順序記載的王世相加,遠超蘇美爾文明的上限,原因是作者把同時並存的許多政體首腦視為前後相繼的唯一王世。出土的大量泥板文書證實,許多王世其實是並存的。但王表作者處於一統的觀念,把並存的王世排列成了前後相繼的序列,這也許是人類共通的簡化、線形思維方式的一種體現

    由於甲骨文、金文這種同時代的文獻材料出土數量比較有限,最早者也沒有早於殷商晚期的,所以我們沒有夏商並存時期的第一手材料驗證兩者之間的實際關係。

    所以夏商時期的政治關係只能通過晚至千年以上的後世文獻來推斷。準確性自然是有限的。我甚至不能確定,夏商時期是否存在“法統”唯一的觀念。以及,夏本紀中夏年記商史這種做法是否暗示了更為駭人的真相?

    不過,從甲骨文記錄中,我們可以一瞥當時的政治現實。包括周方在內,商與各地方政體(方)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時戰時和。關係好的時候聯姻、召喚、取物,甚至為商王占卜,惡劣的時候則動以刀兵。整合程度相當有限。甲骨文中甚至有稱王的,關係還算友好。這說明,至少在殷商時期,“王”的稱號並不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殷商自稱“大邑商”,用今天的話語翻譯就是大城市商,不是大國商,更不是天朝商。暗示當時的政治觀念還沒有發展到法統唯一的程度。

    其實到了西周時期,金文中也有稱王的,說明法統唯一的觀念是逐步發展出來的。我懷疑殷商晚期的幾位商王開始改稱“帝某”,以及“唯王X祀”的記年增多,可能是天命法統觀開始萌芽的表現。

    說回來,甲骨文記錄表明,最早開始稱王的商先祖是王亥,亥字在甲骨文中常用上鳥下亥的合文,完整表達應為“王鳥亥”;此後還有王恆等。王亥是商湯的六世祖,與夏後洩同時。說明此時的商已經是獨霸一方的勢力。

    而在夏本紀中,夏後與商族首領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最早的契為舜封到商地,算立國;後有相土服馬;冥為夏司空,治水而亡。到了王亥以後,就不存在什麼關聯,沒有看到商族領袖為夏後服務的記錄,暗示出商與夏慢慢疏離的一些脈絡。

    綜合來講,可以比較安全地說夏商是並存的。雖然按照後世的天命法統觀,是不可能同時存在“夏朝”和“商朝”的。問題關鍵在於,“朝代”這個詞語所代表的天命法統觀在夏商時期很可能還未產生。當時的政治現實很可能是,同時存在若干個以某一“邑”(城邦)為核心的鬆緊程度不一的聯盟體,有戰有和,勢力有起有落,也許存在某個時期的一“霸”或名義上的“上國”,但天下共主的觀念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不能用“朝代”這個比較晚近的觀念去套那個時候的政治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鐵觀音火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