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坊

    任何王朝的興盛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開始衰敗,就像拋物線一樣。西漢王朝,昭宣中興是拋物線的最高階,從漢元帝開始,這個拋物線開始下滑。

    漢宣帝曾經說自己的太子劉奭,後來的漢元帝,亂我家的一定是這孩子。不過,因為劉奭是漢宣帝和髮妻許平君的兒子,儘管他覺得這孩子會讓大漢帝國陷入混亂狀態,但他還是捨不得廢掉他。

    漢元帝一生經歷平平,從他任職時期,開始了皇權旁落。他信任宦官石顯,信任到偏聽偏信的地步,結果導致宦官專權,讓國家正常運轉遭到破壞。這時候王朝拋物線下滑的還不太明顯。

    漢成帝的荒唐加速了西漢王朝下滑的速度。他寵幸趙飛燕姐妹,為兩姐妹揮霍無度。為了討趙合德高興,他還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致使他連個繼承人都沒有。

    漢哀帝從小就是個可憐的孩子,因為他有一個太強勢的奶奶。他的皇位是奶奶替他爭取來的,當了皇帝后,他的家也是奶奶給他當的。傅太后極力提拔自己孃家人,孫子不給孃家人封官她就不高興。

    好不容易傅太后死了,漢哀帝自己也不學好,看上貌美如花的董賢,跟這個美男子搞起了斷袖。他不但賞給董賢大官做,還賞給他很多東西,到最後,為了表達對董賢的感情,他甚至還要把皇帝的寶座要讓給美男。這樣一個荒唐的皇帝,怎麼能管好國家?怎麼會不讓皇權旁落?

    漢哀帝和他奶奶的所作所為,讓西漢王朝拋物線直接下滑到接近底端。

    至於漢平帝,基本上就是王莽的傀儡,談不上下滑多少的問題。

    和這些荒唐的皇帝相比,王莽真的是學而優的人才,他有學識,人緣好,25年韜光養晦終於達到目的。

  • 2 # 道德物勢

    我的觀點是成也漢武帝 敗也漢武帝 漢武帝雄才大略 南征北戰 拓張版圖 消耗國力 漢武后期 國外各種奇技淫巧 魔術雜耍進入中國 使人心志不專 人不應該沉浸在這些沒用的感官刺激中 這是人性的衰敗

    漢武后期 重用酷吏 重用酷吏是因為法律已經沒有了威嚴 但越重用酷吏 法網越密 人們越受束縛 越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生產中 而這時候法律越成了擺設 老百姓只是怕酷吏刑法 而不是怕法律 這是法性的衰敗

    病根已經有了,到了昭宣 勉強用藥病沒發作

  • 3 # 漫談劇中人

    一、大漢盛世,強漢帝國之顛峰(公元前141年-前87年)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漢景帝劉啟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臺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製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

    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后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二、昭宣中興,帝國的迴光返照(公元前87年?前48年)

    武帝晚年,因為“巫蠱”之禍致使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被逼身死.武帝臨死前,指定鉤弋夫人之子,時年八歲的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並由冠軍侯、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弟霍光輔政.

    昭帝極為聰明,只是天妒英才,21歲即病死.死後無子,霍光等大臣先迎立宗室劉賀繼位.後因劉賀德行有虧,遂廢之,改立衛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己為帝,即為漢宣帝.

    漢宣帝繼位之前,因巫蠱之禍落難民間,深知民間疾苦.繼位後宣帝先是忍辱負重的除掉權傾一時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後秉持中庸之道執政.他在位期間,國力民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恢復,匈奴也表示了臣服的意願,呼韓邪單于以臣子的身分晉見漢宣帝,漢匈的百年大戰,終告落幕.宣帝和先前的昭帝御宇期間,被稱為昭宣中興或昭宣之治.

    三、元、成、哀、平,西漢帝國之敗亡(公元前48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漢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劉?即位.漢元帝和他的兒子漢成帝劉驁,即為元成之世,是西漢帝國國勢日趨衰落的轉折期.這與當時土地兼併**再起,階級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元帝劉?表面上“柔仁好儒”,實際上姑息、縱容宦官、奸佞迫害賢臣,政治黑暗**.

    而成帝劉驁“湛於酒色”,寵任外戚―其母后王政君的王家亂政,自王政君的弟弟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最終又王家的庶出子王莽篡取了漢家江山.

    敗於哀、平

    漢成帝無子而終.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元帝昭儀傅氏合力排擠王氏.迎立傅昭儀之子、成帝之弟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並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漢哀帝的“斷袖之癖”,讓漢朝逐漸衰弱.二十二歲的寵臣董賢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也無子,王氏權力再起,迎立漢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劉興的兒子劉?為帝.漢平帝在位5年,一說被王莽毒死,一說病死.終年14歲.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毒殺平帝,廢黜其後繼位的宣帝玄孫孺子嬰,於公元9年初正式稱帝,改漢為新,煌煌一時的西漢帝國終告滅亡.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其文治武功及影響力均是後世封建朝代無法企及的,這個由劉邦建立的朝代,經文景二朝的默默積累,到漢武帝時期變得無比強大,幾乎所有的開疆拓土都由漢武帝完成,直到漢宣帝時期,西漢的國力達到了巔峰。

    從漢元帝開始,西漢國力開始慢慢衰弱,經漢成帝的荒淫無道、漢哀帝的碌碌無為、漢平帝的因病早逝,西漢的朝政落入外戚王莽之手,最終王莽取代了年幼的孺子嬰,篡漢建新,西漢因此而滅亡。

    有太多人並不解西漢的強大到底在哪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盛世最多

    西漢歷史上一共有三個盛世,分別是:文景之治(前180~前141)、漢武盛世(前141~前87)、昭宣中興(前87~前49)。而且這三個盛世是連在一起的,一共涉及到5位皇帝,分別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從漢文帝公元前180年即位開始,到漢宣帝於公元前49年去世為止,西漢盛世總時間長達131年。

    文景二帝

    也就是說在長達131年的時間中,西漢總體處於明君治國、百姓安居、社會發展、國力強盛的狀態,相比較之下,唐朝也有三個盛世,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627~649)、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713~741)、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847~859),合計62年,甚至不如漢朝的一半,而且唐朝的治世並非連在一起的,而是斷斷續續的。

    千萬不要小看盛世,在中國封建社會,能夠遇到皇帝英明,同時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是非常難得的,是小機率事件,這同樣可以理解為百姓對漢朝的滿意度與認可度。

    2、開疆拓土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規模的開疆拓土行為就是南征百越與北擊匈奴,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開疆拓土行為,從漢武帝對匈奴開戰開始,西漢以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擊敗了強悍的遊牧文明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頭一次把勢力擴充到西域。

    在擊敗匈奴後,漢朝把河套、漠南、漠北、河西地區都收入囊中,這些地區歷來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交匯點,漢武帝接著向四面八方擴張,滅亡了南越國,收復了西南夷,還在北韓半島設定了漢四郡。

    漢武帝

    霍去病封狼居胥、李廣利遠征大宛,是漢朝大規模對外用兵的成功先例,在此之前,華夏政權從來沒有如此遠距離的征戰,封狼居胥和遠征大宛也成為華夏武將的最高軍事功績,武力的對外輸出必然會導致文明的擴張。

    武力的強盛必然會導致開疆拓土,任何文明的擴張都會伴隨著戰爭行為,反過來說,大規模的開疆拓土行為又會將華夏文明與漢文化帶到四面八方,使得漢朝威名遠揚,這也是我們被稱為漢人、漢族的原因。

    3、通西域、開絲路的文化傳播

    在漢武帝之前,西域對於華夏來說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在漢武帝時期,驅逐了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開發了西域,開通了華夏曆史上最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不僅僅是一條商業與文化的傳播之路,更是華夏文明的宏揚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

    通西域、開絲路給了漢朝一個看世界的眼睛,讓漢朝知道整個天下並非只有自己,這種文化的傳播會促進漢朝與世界的聯絡,直到今天,絲綢之路仍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也是華夏先民被稱為漢人的原因之一。

    4、漢朝的熱血精神

    漢朝因為國力的強大,在臣民心中有一種熱血精神,這種精神是出於對漢朝的忠誠與自信,自然而然產生的,這種精神激勵著漢朝臣民不斷地前進,比如蘇武拒不投降匈奴,被困在匈奴19年,這是拒不投降、絕不背叛祖國的精神。

    比如霍去病勇往直前遠征漠北的戰爭,一戰擊潰了匈奴,創造了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的功績,這是漢朝的尚武精神。

    比如陳湯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壯志,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立國之本,同樣是漢朝的熱血精神。

    沒有精神的民族是空洞的,一個強大的朝代必然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援,漢朝的熱血精神支援著漢朝的強大,支援著無數的臣民為了這個國家而努力奮鬥,這種精神一直在延續,成為華夏民族的立國之本。

    霍去病的尚武精神

    如此強大的西漢王朝,並沒有永遠強大下去,到漢宣帝時期,西漢的國力、疆域、影響力都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同時周邊並沒有可以稱之為對手的敵人,到漢元帝時期,西漢開始衰弱了,僅僅經歷了50多年,西漢就被王莽建立的新朝所取代。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西漢會衰弱?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一、沒有永遠的強大,也沒有永遠的衰弱

    縱觀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朝代可以永遠強大或者永遠衰弱的,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強久必弱,弱久必強,這些規律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上總是重複出現。

    歷史上所有政權的發展都是一條拋物線,從弱小到強大,再從強大到衰弱,最後逐漸滅亡,西漢也不例外,劉邦建立了西漢,為了穩定政權,與匈奴和親,騰出手和實力來對付異姓王,正確地保住了新生的西漢政權。

    西漢疆域

    西漢初年實行黃老道學、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對於民間事物並不干涉,這是因為從秦末開始,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強力管控,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比如秦始皇在位僅15年時間,發動了南征百越與北擊匈奴的戰爭,還發動了大量的民力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弛道、長城,以及各種各樣偉大的建築。

    正因為無為而治,所以漢初經濟發展相當快,隨著就是文景之治盛世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倉庫裡的糧食、物資開始豐盈,於是漢武帝決定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打敗了匈奴、滅亡了南越國、收復了西南夷、設定了漢四郡,使得西漢國力繼續上升。

    同時由於漢武帝發動一系列的戰爭,導致民生凋零、百姓困苦、國力衰退、經濟停滯,西漢在漢武帝之後一度非常危險,直到漢武帝臨死前才明白自己的錯誤,在罪己詔之後,開始停止戰爭、休養生息。

    昭宣中興時期,西漢再次處於發展狀態,阻止了漢武帝時期的衰退,漢昭帝與漢宣帝在霍光的輔佐下,創造了昭宣中興,這是漢朝的一次中興,既然是中興,那就說明在此之前陷入了衰退,直到漢宣帝時期,西漢國力達到了巔峰。

    漢宣帝

    巔峰之後一定是衰弱的開始,漢元帝治國中規中律,不算特別有能力,也不算特別昏庸,只能說一般,仗著漢宣帝時期巔峰的國力,漢元帝時期的國力慢慢地開始衰弱,拋物線開始往下走,直到滅亡。

    回顧整個漢朝的歷史,就是從弱小到強大,再從強大到衰弱,最後逐漸滅亡的過程,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沒有可以稱為對手的敵人

    回顧整個西漢,唯一可以稱為對手的敵人就是匈奴,在漢武帝時期,漢朝與匈奴大規模開戰,經過河西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漢朝擊敗了匈奴,使得整個漠南漠北沒有匈奴人居住。

    到了漢武帝晚期,匈奴已經不能算是漢朝的對手兼敵人了,再加上匈奴又因為內部的紛爭而分裂為南北匈奴,此時的匈奴已經完全無法與漢朝正面對抗。

    匈奴被打敗後,西漢沒有強大的敵人

    所以漢宣帝時期的漢朝已經沒有敵人,所有的敵人不是臣服就是被打敗,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沒有敵人肯定就會安於享樂,人性如此,後來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睿也是如此,諸葛亮一去世,就開始享樂,沒多久就去世了。

    沒有敵人的朝代是孤獨的,敵人的存在雖然會帶來危險,但同時也會讓統治者居安思危、時刻防備、勤於政事,一旦敵人全部消失,漢朝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因此就會陷入衰退期,這是必然的。

    漢元帝時期就是如此,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後,漢朝幾乎再沒有對外戰爭,長年沒有戰爭,軍備也會鬆弛,國力更會陷入衰退,這都是因為沒有對手的原因。

    三、皇帝昏庸

    漢朝的皇帝非常有意思,從開國之君劉邦一直到漢宣帝時期,所有的皇帝都是有能力的明君,從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開始,後四位皇帝都是能力平庸的人。

    西漢皇帝

    比如說漢元帝,信任宦官,放縱宦官與外戚聯手逼死了輔政大臣蕭望之,朝廷之上,政治鬥爭開始興起,官員、外戚、宦官之間開始爭權奪利,導致朝政混亂、吏治腐敗、政權旁落,作為皇帝的漢元帝卻無法阻止這一切,只是放任,這無疑加劇了西漢的衰弱。

    漢元帝就是西漢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漢元帝這個人很有才能,儒學學得很好,通曉音律,但他有一個毛病,就是性格懦弱、優柔寡斷,又信任宦官,西漢一朝信任宦官就是從漢元帝開始的,外戚勢力坐大也是從漢元帝開始,漢元帝的皇后可是著名的王政君,王政君有個侄子叫王莽,王莽就篡奪漢朝江山的人物,王氏外戚就是漢元帝召來的,所以說漢元帝是西漢衰弱的一個重要人物。

    漢元帝之後就是漢成帝,這是西漢歷史上最昏庸、最荒淫無道的皇帝,漢成帝寵信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放任外戚專權,朝廷之上是各種爭權奪利,普天之下則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是西漢歷史上首次農民起義。

    漢成帝沉迷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

    漢成帝之後是漢哀帝,漢哀帝沉迷於酒色,僅當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朝政由外戚控制,漢哀帝之後是漢平帝,漢平帝9歲繼位,14歲病逝,朝政大權都是被王莽控制,根本沒有存在感。

    元、成、哀、平四位皇帝是漢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這四位皇帝都算得上是平庸之人,而且都不理朝政,所以導致皇權旁落,才會被外戚篡位。

    四、外戚專權,導致江山易主

    西漢一朝歷來有外戚專權的傳統,劉邦去世後,呂雉作為皇后就開始專權,大力提拔呂氏一族在朝中為官,並且還違背劉邦的白馬盟誓,大肆封呂氏族人為王,這就是外戚專權的開始,呂雉去世後,功臣集團聯合皇族集團剷除了外戚集團,然後迎來三個盛世。

    即使在盛世,漢朝歷來有重用外戚的傳統,比如漢朝著名的將領衛青、霍去病就是外戚,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都是外戚,只不過人家是出身低微、不靠關係全靠軍功成名的外戚,漢武帝后期的李廣利也是外戚,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哥。

    王莽篡漢

    漢武帝如此,其他皇帝也莫不如此,漢宣帝也喜歡重用外戚,他重用了自己皇后的許氏一族和祖母的史氏一族,但不管是漢武帝還是漢宣帝,能夠控制外戚勢力,用人也是用有才能並且正直的人,到了漢元帝時期,同樣是重用外戚,但是漢元帝無法控制外戚勢力,導致外戚一步步坐大。

    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是西漢晚期最有權勢的外戚,王氏一族能夠成為朝中權貴,就是王昭君起的作用,他大量重用自己的族人,鼎盛時期,王氏一族在朝廷中能夠隻手遮天,有句話叫“王鳳專權,五侯當朝”,這個王鳳是王政君的哥哥,曾擔任漢朝的大司馬、大將軍一職,五侯都是王氏族人,這都是王昭君引來的。

    清初史學家王夫之曾經評論王政君,是這麼說的:亡西漢者,元后之罪通於天矣。意思是說滅亡西漢的人,王政君的罪過最大,後來篡漢自立的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子,西漢亡於外戚是最終的結果,但導致這個結果的重要責任人就是王政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OV的兩款旗艦會打破明年手機的外觀走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