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豫見小鋒

    12年上海中考作文題目是《今天,我想說說心裡話》,一名女生走出考場接受採訪時說:“因為是中考,如果真說心裡話,一定考不好。”一語道破真相:考試不歡迎真話。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籲“作文要寫真話”“要抒發真情實感”,但這樣的呼籲也僅僅是呼籲而已。不是學生們沒有真情實感,而是在高考中考這樣的重大人生關口,穩妥起見,還是照老師教的套路為好。如此心態寫出的作文,豈能不假。

    不過,如果語文教材本身就充斥著虛假空洞的文章,我們又怎能指責孩子們在作文裡說假話呢?曾有媒體報道有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失實,《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1989年洛杉磯大地震裡的一個溫情故事,事實上1989年洛杉磯並沒發生地震;《愛迪生救媽媽》說的是少年愛迪生用燭光為媽媽做了一場闌尾炎手術,但據史料記載,世界第一場闌尾炎手術出現時,愛迪生已經40歲了……諸如此類的硬傷使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學習這樣的文章,孩子們學到的是什麼?恐怕就是作文只要寫漂亮話就行,是不是真有其事、是不是真情實感,那就顧不上了。

    目前,中學語文教材的改革已經起步,希望教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意見,改進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基本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掌握寫文章的正確態度,畢竟“修辭立其誠”,誠實是寫作的最佳策略。

    如何引導中學生在寫作中寫出“真實的作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出要求初中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專門向學生大講作文技法,而且要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新課程改革後的作文教學特別注重倡導"生活本源"這一先進理念。也就是說,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培養對生活的感情,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圈子,帶領學生多接觸自然,認識社會,培養健康的人格。

    作文教學的起點與歸宿應是讓學生愛作文,會作文。交流思想和溝通情感是學生的重要人生需要。作文應是為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而寫。著名作家巴金說過:“我寫作是因為我心裡有很多話想說,有許多事情要傾訴。”所以作文的確應是一種真實情感表達的場所。從作文教學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來看,學習活動不只是一種認知過程,而且還是伴隨著認知過程的情感過程。知識要以情感為媒介發生作用的。情感能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的智慧得到有效地發揮。給學生創造寬鬆的寫作氛圍,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主動思考,樂於動筆,對作文學習投入情感,才能在作文中真實地表達自己對事物、對生活的情感。在對自己的作文教學深刻反思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適合於學生的作文教學方法。嘗試課改的實踐經驗使筆者深深認識到: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開放學生的心扉,讓他們在習作中無拘無束、無羈無絆,寫出個性鮮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摯的習作來。

    一、誘導興趣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透徹地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最近聽了金老師的一堂作文指導課,覺得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確實值得借鑑。金老師這堂作文課的內容是寫《媽媽》,題目不見得有多新穎。可是,金老師在一開始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媽媽出差好多天了,今天要回家了,你想媽媽嗎?請你用飽含深情的語調叫一聲“媽媽”,學生的情感馬上就激發出來了。在引導寫作的過程中,金老師又讓學生說一說媽媽最喜歡的事,你最喜歡媽媽的地方,還聲情並茂地介紹了自己的媽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許多的材料,沒有因為是寫作文而覺得上課枯燥乏味。最後,學生筆下的媽媽有血有肉,字裡行間充滿了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愛。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這很值得我們今日的為“作文而作文者學習”。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會遇到“無米下鍋”的問題。學生的生活範圍是極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活範圍又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點使你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因而,引導學生學會真實的寫作首先是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

    葉老說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習慣才行。”生活中有許多有意義的值得觀察的事物,怎樣使學生不錯過這些寶貴的生活畫面,及時捕捉住觀察的物件呢?教師一要多引導,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寫周圍熟悉的人,首先要選定目標,注意觀察。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麼特徵?在行為習慣上有什麼特徵?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麼地方最引人注意?類似的問題教師要經常提醒。有很多觀察體會,很多靈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會溜走。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每天寫一篇觀察日記,寫自己的新發現,寫生活中的事物,寫腦中偶爾蹦出來的靈感。教師要注意引導,使那些沒有觀察意識、對眼前現象熟視無睹的學生,慢慢培養起觀察興趣,逐步形成觀察的習慣。

    三、鼓勵學生寫隨筆、寫讀後感、寫生活體驗。

    鼓勵他們自由地表現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言語便是雨季心情,青春樂章;便是夢想獨自,書生意氣。寫作便是發展思維,關心心靈;便是匯聚激情,歌舞生命。於是,隨筆寫作成了學生們抒發思想感情、思考社會人生、表現個性風采的必然方式。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寫心裡話,寫青春萌生的情思,寫自己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隨筆寫作能使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了以“我筆寫我心”的痛快。因為隨筆寫作緊密地聯絡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中學生的個性心理,因此隨筆教學激發了同學們的寫作內驅力。在充滿熱情的寫作過程中,同學們發展了思維,美化了心靈,豐富了生命,同時也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不知不覺,愉快順利地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目的。同時也給作文教學注入了生活的源頭活水,它使寫作成為“源於生活中的碰撞而產生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情感態度對習作的影響,突出強調要“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珍視”一詞用得很恰當,它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同時,“珍視”一詞也向我們暗示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思維是充滿靈性的,不多見的,有可能一閃即逝。作為教師要善於捕捉這可貴的瞬間,並加以鼓勵引導,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互動,心靈的溝通。要在心理上“屈就”學生,蹲下來和孩子對話,甚至把自己當作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可見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帶著情感去感受生活。在寫作《父(母)親》,我給學生兩用時間,讓學生去採訪父母、親戚、鄰居,觀察爸爸(媽媽)上班(或勞動)時的情形,以深刻地瞭解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為自己的習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話可說,自然情深意切。所以我們應該開放學生的習作時空,讓他們去感知整個世界,在自由的時空裡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在習作中,要善於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予以以放大、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於不足要婉轉指出,並加上安慰鼓勵的話語,這樣學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寫作的熱情也會更高。

    五、課內課外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導引寫作訓練。

    當代作家秦牧說:“一個作家應有3個倉庫:直接材料的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是間接材料的倉庫,裝從書籍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收集人民的語言的倉庫。”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教學是一個夯實基礎,健康起步的活動。 “啟迪孩子們為文的細切眼光,引導他們樹立真實、誠懇、樸素的作風”,應該是尤其重要的教學內容。而真正優秀的作品,她能啟迪心智,抑鬱狹隘、匡扶正義、破除陳舊、歌頌情義、鞭笞邪惡,能讓讀者發自由內心的流淚、拍案、扼腕、氣定、驚歎、躍動,能使人公正、嚴格、開闊、善良、執著,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從頭到腳的沐浴。

  • 2 # 渡渡鳥飛飛

    可否換個問法:為什麼有的中學生的真話不宜寫進作文?

    提問方式一換,有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的教育是要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不要和我說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是脫離實際的,你去把社會主義價值觀讀一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是不是你期待的社會的樣子,是不是你希望的身邊人的樣子?既然是的話,我們的教育難道不該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嗎?我們不是希望培養出更多這樣優秀的人嗎?中學生還在三觀形成的階段,對於真善美,假惡醜還不能完全的辨清,家長和老師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引導的責任。個別學生如果真的存在反社會,反人類,傳遞負面價值觀的言語,父母或者老師應該及時給予引導,幫助他們辨別,如果學生知道有的話不能寫進作文,我覺得倒是反映出來他們已經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比如生氣的時候想打人,想罵街。你會真的去做嗎?不會,因為你的價值觀告訴你這是錯的!

    再說說最近的小學生跳樓事件,不知道老師的行為,我不做評價,但看一個小學生寫的,她眼裡的世界裡黑暗虛偽醜惡的,我不知道她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但是我認為老師所說的:傳遞正能量是沒錯的。給自己,給別人都要傳遞正能量。

  • 3 # 秦秦哥婚姻家庭諮詢師

    這個問題本身是帶著對中國的教育模式的偏見和成見的。

    其實中國教育模式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相比於西方教育來說,很多人迷信於西方教育的優勢和人性化,進而對中國教育模式抱著偏見和成見。說到底這是這部分人社會閱歷淺薄,人生覺悟能力差的體現。

    我們大多數人都上過小學初中高中。在這些學期中經常免不了要寫作文。很多人感覺到我們寫作文後經常收到老師的一些三觀引導的批語。因而淺顯的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在統一思想,甚至是一種思想禁錮,甚至是一種迷信和落後。生活中在各種媒體的宣傳中貌似我們看到的是西方教育中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的三觀體系。因而更加認為我們的教育模式不夠科學不夠人性化不夠先進。但這都是誤解了中國教育模式。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社會主義國家的這一定義來源於近代史。但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可以總結歸納出華夏民族一直都是一個社會主義民族。既以社會為大局的民族。在這種以社會為大局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種社會主流的三觀體系。這種三觀體系維繫著這個民族的文化不斷傳承發展下去。這也正是華夏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層的文明的原因所在。

    老師們在學生的作文中給予三觀引導的評語,實則是這種社會三觀體系在孩子意識和精神體系中的培植具體做法。當孩子們的意識和精神中培育起了這種社會主流三觀體系之後。孩子也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華夏子孫。也便繼承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和華夏民族精神。

    很多人偏見的認為中國的教育模式沒有西方的教育模式好。認為西方教育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個性解放思想獨立,而中國的教育則扼殺了孩子們的個性解放和思想獨立。其實這種想法本身是錯誤的淺顯的愚蠢的。

    在意識學和精神分析學中,孩子們認知社會了解社會的能力極差。孩子們的世界需要通過教育培育起其主體的三觀體系。於是作文表達孩子的內心世界,而老師通過作文批語給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行糾偏扶植。進而達到引導並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主流的三觀體系。

    有些人偏執的認為“為什麼我的孩子要培植社會主流三觀體系而不是個性解放培養他自己的三觀體系?”。原因就在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極差,倘若任由孩子自己發展自己的三觀體系,那麼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三觀體系的成長就失控了。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家長,都無法預料孩子會發展出怎樣的三觀體系。而給予孩子的天性來說,自私自利是其天生本能,因此倘若任由孩子發展自己的三觀體系,那麼自私自利必將成為孩子三觀體系中唯一的主體,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往往是自私自利甚至極端偏激的。

    老師們通過作文批語引導孩子們的三觀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實主流的社會三觀體系本身就是社會這一詞彙的組成。也就是社會主流三觀就是社會這一詞彙的具體組成和具體化。

    我初中時老師曾讓我們寫一個“我的夢想”為主題的作文。我記得那時我寫的是我長大後想做一個軍人,因為軍人可以拿槍打仗殺人。後來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跟問我“你為什麼相當軍人?”,我說“我想當兵可以拿槍,拿到槍就可以打仗”,老師又問“為什麼打仗?”,我說“打仗多過癮,可以殺人”。老師說“當兵打仗是為了保家衛國保護老百姓,而不是為了打仗殺人過癮”。從那次後我才發現我的三觀體系裡“當兵是為了拿槍殺人好玩兒”,而這種想法完全是出於我的興趣愛好。我並沒有多麼高尚的想法。因為畢竟是個孩子,做事兒想事兒的動機完全出於個人的興趣點,而非真正有意義的價值觀。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會想這個問題。以至於最後我想明白了,倘若真的讓我當兵保家衛國,拿著槍只是一個擺設,我還願意當兵嗎?我覺得我是不願意的。因為我的動機是出於對槍的愛好。而不是對保家衛國的這一高尚情操的熱愛。

    老師通過作文了解我的內心世界,當老師發現我的三觀體系出了問題時,會引導我書立正確的三觀。糾正我錯誤的完全基於自己興趣愛好的三觀。不可想象的是,倘若沒有老師及時的糾正我會發展出來怎樣的三觀體系。是嗜血如命好殺偏激極端自我還是怎樣?可見老師通過作文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並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三觀體系。是多麼有必要和有價值。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完全基於興趣和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他的言行舉止。但興趣愛好和以我為中心往往會產生出大多有害於社會的三觀體系。所以任由孩子自己培養自己的三觀體系這種做法是多麼的不靠譜。倘若三十多歲的我依然認為拿槍打仗殺人是當兵的唯一興趣和目的,那麼這種想法會不會傳播給其他人?會不會因此產生某些極端行為?都是難以捉摸的。

    西方教育雖然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想和獨立三觀體系。但這樣做真的對嗎?其實在我看來,在孩子的教育上,獨立的思想和三觀體系培育並不著急。從小培養孩子以社會主流三觀體系,進而讓孩子的精神體系是社會化的健康的。等孩子長的大一些了,有足夠的知識閱歷經驗了,再讓他去培養自己獨立三觀體系。這樣主流的社會三觀體系為基礎,獨立而個性的三觀體系做上層建築。就是一個融入社會並有益於社會的健全人格的人。

    一味追求培養孩子的個性解放,獨立三觀,說真話。這種想法本身是偏激的。培養孩子要把社會化這一概念引入進來。倘若拋棄社會化談孩子培養,培養出來的孩子與社會格格不入又怎能行?

  • 4 # 教育林澤康

    題主這個問題似乎在對映這兩天報道出來的所謂“正能量”事件。寫真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基本事實的實事求是的表達;二是對自我情感、思考的真情流露。現在部分中學生的作文在這兩方面都存在缺失。

    1.丟失了還原基本的事實之“真”

    很多人在中小學寫作文的時候都寫過滿篇的“假話”,進行無病呻吟式的寫作。更有甚者,為了描寫親情的偉大,將本來健康的父母或親戚寫得要麼“臥病在床”,要麼“癌症晚期”,將本來幸福的家庭描寫的悽悽慘慘慼戚。先不論價值觀是否正確,就連在基本事實上都難以保證“真”的時候,學生的作文即使情感描寫得再細膩,詞藻運用的在華麗,我個人認為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自我精心設計的騙局。

    2.丟棄了自我真情實感的表露之“真”

    這裡涉及的是學生是否敢於對自己真實想法進行表達,即有什麼就寫什麼,而不是首先在想自己的觀點是否符合老師的需要,是否符合別人的期待,符合主流價值觀。

    這一層的“真”相對來說更難捕捉,畢竟我們沒有讀心術,真的不知道學生所表達的是不是他真正要表達的。

    這裡體現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信、獨立與思考的魄力,而非成為各類模板的模仿者。

    那麼,為什麼會導致“真”的缺失呢?個人以為,主要兩個原因。

    教師的過度干預與限制

    我們知道,創作的靈魂在於自由,那些不朽之作,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可以說是作者對於內心深處不可遏制的思想與情感的自然流露,絕非在他人的限定下的規定動作。

    一旦教師對作文進行限制,指出什麼樣的觀點會受人喜歡,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可以拿高分,那麼自然而然給孩子的寫作戴上了枷鎖。此時的寫作就不是自我表達,而是對標準的迎合,迎合標準,難免就走向虛偽,為了表達某一種觀點而表達。

    尤其在考試中,過度細化的評分標準,導致孩子為了迎合標準獲得分數而進行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表達,或者不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

    所以,要改變這個狀態,就要給孩子的寫作鬆綁,不能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讓其充分自由的創作。哪怕出現了一些黑暗的觀點,教師應當有這個耐心去理解,為什麼會如此,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或無視。作文字身就是孩子表達世界觀人生觀的渠道,而非僅僅是一個為了分數的技能。

    學生個人經驗的缺乏

    由於缺乏直接經驗與細膩的自我感悟。很多孩子對事物的描述,往往是來自於別人的描述,沒有了自己的個性化的體驗。這種對別人經驗轉述,使得他表達本身就不是真的,沒有真情實感,沒有融入生命的真實體驗,不過是文字的堆砌或搬運。他表達的不是自己所想,而是別人所想。

    所以,要讓孩子寫出真話,還需要讓孩子走出教室,學會觀察、感悟體驗真實的生活。看看那些知名作家,能夠把環境、人物刻畫都那麼形象,無非就是有一種感悟生活、感受事物的能力,暫且叫做感性素養吧。

    以上更多來自於一個主觀直覺判斷,沒有相關的參考文獻和直接的一手材料。純粹個人化的表達,僅供參考。

  • 5 # 大語文踐行者

    題主的問題不存在。中學生作文倡導的是: 作文就是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或頌場,或批判。有經驗的教師最討厭假、大、空、廢的作文。只要是符合三觀,具有正能量滿滿的作文,評改教師特別的青睞,會為其作文加分。只要沒有反動、消沉、充滿負能量的語言,評改教師都會寬容對待。真,是優秀作文的第一標準。

  • 6 # 小二不信邪

    不是中學生作文不寫真話,確切說應是中學生說不成真話或者說不好真話。

    原因至少有三:

    一是真話多質樸,話糙理不糙,但多被認為語言欠凝練封殺了;

    二是真話多吐槽,吐槽中不乏批判性思維,但多被冠以三觀不正和諧了;

    三是真話多有學生不出門宅家的斗室陋見鄙聞,不乏慢悠悠色眯眯要麼熱乎乎血淋淋的心跳,但都被更順耳閤眼可心的逼真素材替代了——那樣“更典型更具代表意義”。

    於是,擺酷,裝逼,玩深沉,戴面具,…待到X某某T某某這樣的事情出來,才忽然發現原來大話居然可以西遊東進。

    都知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但偏偏閱卷實踐上哪個不以“美言”為高?矯正中學生不寫真話的怪現狀,先從教育樹人氛圍、落實科學的閱卷真善美標準抓起。

  • 7 # 書法操作工

    因為我們需要正能量。能量正的真話可以說,能量負的真話就不要說了吧。比如開車要向前開,千萬別倒車。如果有人問,停車需要倒怎麼辦?答曰:你不會正著開進去嗎?

  • 8 # 使用者王培25096256151

    真話是什麼?

    既為作文,必言之有物,有詳細,有誇張,有舒情,有比寓,有表揚,有批評,有…………………無限。

    你要的真話是什麼?陰暗?墮落?不滿?仇恨?

    如是。你自絕吧。中學生,不會讓你滿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賣萌的流浪貓可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