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叫秋天
-
2 # 意會勝言傳
詩起源於音樂:音樂起源於大自然。所以,詩最原始的元素是大自然。
什麼是大自然?從詩的角度看,大自然就是一個人的生命中所能看到、感知到的所有事情。
我們應當成認也必須接受的是,當代人對大自然的認知與古代人對大自然的認知已經不一樣了。因為社會進步了,也因為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了。
對於詩詞,一些人喜歡說詩詞的節奏與音樂性,總是以帶入聲音節的平水韻為準,不接受沒有入聲音節的新韻。認為平水韻詩詞讀起來才能抑揚頓挫,才有節奏感。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否瞭解,在平水韻發音形成的過程中,有多少是中原漢語發音,有多少是西域少數民族的語言發音?在平水韻讀詩節奏形成的過程中,有多少是中原漢語讀句節奏,有多少是西域少數民族的讀句節奏?在宋詞興盛之前,西域少數民族的民謠對宋詞詞調的形成有多大的影響?
我想說的是:人類說話的節奏是隨著社會(知識積累)的發展而變化的。對音樂(唱歌)的把握掌控能力也是不斷增加的。現代音樂,比平水韻時代的音樂已經豐富了數百倍(融入了西方音樂)現代人對於說話的節奏的理解與感知也隨著音樂的豐富而彈性更大。即是,沒有入聲音節的現代語言,現代人也能把詩詞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
再說幾句題外話。堅持平水韻的詩詞愛好者。你知道現代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中,一百年前,有多少個民族知道平水韻嗎?現在,那些一直沒有平水韻的民族,也在用新韻讀詩詞哦。
-
3 # 亦溪不雪
詩詞歌賦對聯其實都講押韻,押韻即順口,聲律押韻,平仄押韻,一般都是低在前高在後,前句低,後句高,或前句高後句低。理論上的東西講起來一大堆,如果要講理論,有時相反以詞害意,以音害意,本來一幅好聯相反被一字韻律不合而另改一字而彆扭。
作對有三種作法,
第一種,意對,不講究以嚴格的格律相對,只要意思相扣則行。
第二種,正對為優,即風對風,雨對雨。
第三種,工對,反對為佳,即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觀山對玩水……等。
不過有時過度的追求平庂押韻,反而失去了好對句,這就是有些古對聯成千古絕對的道理。
其實玩這些個文字遊戲也沒多大意思,現代人已經早就不玩這個了,現在都提倡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有時玩味一下也還覺得挺有意思,就像現在修房子又流行在房頂建起了幾千年遺流下來的合掌頂,這叫古今接合創新意。一篇文章中偶爾來點四言八句,點綴一下也還有味。現代小說滿篇的百話,好像一個好菜缺了點蔥似的,沒有香味。
回覆列表
古代詩詞講究音韻聲律。
我們在閱讀鑑賞時,就需要懂得一點音韻聲律的知識,從而體會詩歌的內容,品味詩歌的意趣。
古代詩詞的音韻聲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韻 押韻是詩詞的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所謂韻,就是音韻相同的讀音;用漢字來表達,就是韻母相同的字。
而押韻,就是在某一詩句句末用一個韻母相同的字來收尾。
因為押韻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韻的地方叫韻腳。
古代詩歌一般都是逢雙句押韻,單句不押韻。
絕句是二、四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詞則不同,有時兩句押一次韻,有時三句押一次韻,也有少數逐句押韻的,押韻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韻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⑴雙聲疊韻。
雙聲(兩字聲母相同)和疊韻(兩字韻母相同)的字,不僅音韻和諧,而且對意思的表達也有積極作用。
⑵重言疊字。
古詩中常見疊字,既雙聲又疊韻,深得聲韻之妙。
⑶按詞定韻。
選擇什麼樣的韻腳,對詩的情調作用很大。
一般地說,韻字開口度越大則愈容易表現昂揚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則愈容易與悽婉之情吻合。
平聲韻切於慷慨之意,仄聲韻合於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構成古典詩詞錯綜音韻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詩詞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講詩詞的格律,就是講平仄的格式和規律。
平,就是平聲,指的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不升不降;仄,就是仄聲,就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聲關係極為密切。
四聲,是漢字音律的具體表現,是漢字的不同聲調應用於詩詩詞格律中的名稱。
所謂四聲,就是漢字的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
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五言詩的平仄有這樣四個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謂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為第二個字是節奏點(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節奏點),節奏點的平仄是不準更動的。
七言詩在五言基礎上加以變化(每句前再加兩個與前兩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構成四個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將上述八個基本句型交錯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詩和絕句的平仄格式。
到了明清時期,研究詞的人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韻例等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並註明字數、押韻位置等。
這就成了詞譜,供作者填詞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