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以文御武的好處極為明顯,對於維護專制統治大有好處。

    一、文官政治是常態機制,即便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武將的重要性體現在什麼時候?一般都是一國開國時或遇到危機時,這個時候國家需要武將,而一點國家安定了,武將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

    在中國,有一句最能體現這個意思: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相對於武將的生存週期短暫,文官就更不同,國家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官,而且是天下安定,治理天下更需要文官。

    武將真正輝煌的時期,一般只出現打天下的創業階段,一旦這個階段結束,國家對武將的限制措施就要出臺,以文御武便是常態現象。

    簡單說,重文輕武或以文御武,在政治本質上其實是進步的體現。

    二、武將掌兵,是對中央集權最大的潛在威脅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除了社會國家發展的需要限制武將外,抑制武將的另一大教訓便是它是中央集權最大的潛在威脅。

    歷史上出現武將割據反叛,甚至改朝換代的例子數不勝數,宋代的以文御武雖然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但是成功的避免了武將反叛地方割據的痼疾,這一點你不得不承認。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明代延續了宋代的做法。

    三、科舉制下,中國古代文官地位高於武將,以文御武是文武爭奪的結果

    在科舉制度下,文官統治官場,文人士大夫便是社會的精英,主導整個社會輿論,甚至是歷史的書寫者。

    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為了爭奪利益不可避免會發生衝突。

    歷代士人對宋太祖抑制武將的做法都表示贊同,甚至將之美化為“杯酒釋兵權”。

    以文御武,不但是統治者的需要,更是整個文官集團的需要。

  • 2 # 心向青山

    嚴格來說,以文抑武並非從宋朝才開始。只不過宋朝之前文武分途並沒有後世那麼明顯,出將入相是常態。比如李靖,是名將,也是宰相。

    1,“文武分途,以文抑武”之所以能夠實行,關鍵在於科舉制的創立。

    是科舉制完成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建立,同時宋朝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官政治。

    打天下需要武將,但打下天下後武將便成了皇權的威脅。

    宋朝之前,禪讓篡位均由跋扈的武將與權臣所造成,趙匡胤本人就是篡來的天下。

    宋朝大興科舉,使武人不再有參與朝政的機會,也使武人的地位大大下降。

    “好男不當兵”!

    2,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以文抑武其實是歷史的進步

    文官政治,穩定了王朝的政局,從宋朝開始中國古代不再有禪讓和篡位。

    文官政治,直到今天都是世界主流,軍政府常常不被視為一個國家的常態。

    3,至於明朝以文抑武,其實與宋朝的情況差不多。

    為了避免漢唐“州牧”“藩鎮”割據導致天下分裂的局面,朝廷一樣要大興科舉,以科舉取士,防止武人進入朝廷。

    總之,朝廷內部的穩定,與對外開疆拓土,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其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與世界其它文明相比,中國的政治過於早熟,過早的文官政治削弱了帝國的戰鬥力,以至於對外常常表現為“軟弱”和“守成”,而這也是宋明亡於外族的重要原因。

  • 3 # 五行化境

    朱元璋初期文武不分家,武將功臣也可以做丞相,皇權遭到極大挑戰,朱元璋有感武將威脅巨大,便廢除丞相制度,打壓武將地位,開科取士重用文人。因為進士出身的文人沒有什麼根基不像武將多以世襲為主,所以文臣比武將更容易控制也更忠心。這一點從明末武將驕縱不聽調令可以看出。

  • 4 # 中國歷史探索者

    明朝原本沒有以文御武的祖制,朱元璋和朱棣以武起家,前者分封了一大批塞王鎮守邊關,後者竭力限制藩王的權利,但也提拔了一大批勳貴,兩者都十分重視軍事。文官管理的兵部擁有軍政權(對武官的定期考核),武官勳貴的五軍都督府擁有軍隊指揮、管理權,這一階段文武基本平衡。

    真正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勳貴武將階層全軍覆滅,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抗衡文官集團。

    土木之變後,由於勳貴武臣死完了,使得五軍都督府無法承擔京師防禦戰的指揮領導責任,從而直接導致以于謙為主的兵部文官們變成主導,進而為之後的五軍都督府、兵部的軍權發展產生影響。

    以于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現在均由於謙一人掌握。且在此之後于謙與石亨共同主導京營軍隊的改制,將五軍、神機、三千等營,抽調精軍十五萬,分十營團操,稱“團營”,與先前京營的管理上只設置宦官、武臣進行掌管有所不同,在團營的管理上,增設兵部尚書或都御使提督營務,也就是用文官提督營務。

    于謙實際同時掌握兵部的軍政權,以及五軍都督府的軍隊指揮、管理權。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兵部,在奪門之變以後,于謙被害,但兵部權力上升,五軍都督府職權益衰微,卻成為歷史趨勢,直到明亡。

    到明朝末年,都司衛所任命官員連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這使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軍隊操練和軍情聲息之事,明後期的五軍都督府也是無權干預的。因為操練軍隊、軍情聲息由各地的巡撫、總兵以及他們的下級將領負責。他們與五軍都督府沒有上下級關係,不需要向五軍都督府報告,而直接向他們的上級總督或朝廷報告情況。

    明朝文官們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最終剝奪了武將們的權利,形成了以文御武的歷史格局,考核獎懲,提拔任免,管理指揮,後勤保障都歸了文官掌控,武將們再也直不起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覺得米芾的字很奇怪,沒有任何美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