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冥有漁夫
-
2 # 老羊說文學
《聊齋志異》明寫鬼怪,實際卻在說人性。其中《細侯》這一篇是一個徹底的悲劇。
故事大意是講:一個叫滿生的窮困書生走在街上,突然有荔枝殼掉到了肩膀上,(這和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邂逅是一個橋段),書生抬頭看原來是一個相貌極美的青樓女子細候憑窗而坐吃荔枝,見砸到了書生就嬉笑著走進去了。可書生已經被勾了魂,幾天睡不著覺,後來就到處借錢去青樓玩,然後兩人居然產生了愛情。這個姑娘要嫁給滿生,但要贖身需要200金。滿生就說湖南有朋友,去借錢,三四個月應該就能回來。但去了之後才知道朋友已經被罷官,然後滿生就流落街頭了,在當地靠教書為生,但又因為打了學生,學生想不開自殺被告到衙門,辛好有門人第子周旋,才只是被囚禁起來了。
這邊滿生走後,就有商人大老闆看上了細侯,就各種哄騙,說細候已經死了,讓他死心,然後細候嫁給了大老闆,而且生了個兒子。
在滿生出獄後,知道了這件事情,就託人告訴細候自己還活著,於是細侯就趁大老闆不在家,殺了兒子,跑出來與滿生破鏡重圓。
大老闆不服,告到了官府,官府居然同情細候和滿生,不去追究細候殺子的事情。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浦松林點評這個故事,破鏡重歸,盟心不改,義實可嘉。然,殺子而行,未免太忍矣!
所以,這個故事即使放到現代社會都是駭然聽聞的,具有爭義在所難免。
-
3 # 清涼一夏155283792
謝邀,《細侯殺子》單看錶象細侯是殘忍的,無情的,但細下分析,細侯殺子是有故事的。細侯是青樓女子,滿生是教書匠,文質彬彬,一次偶然的對視,算一見鍾情吧!滿生就輾轉難眠,忘不掉細侯的倩影。這樣,滿生想方設法去跟細侯相會,倆人產生了愛情,可愛情是需要銀子的200金,不小的數目,滿生這樣的教書匠辦不到,那咋辦?借老鄉的一一知縣老爺的。倆人海誓山盟約好,非你不娶,非你不嫁。
但事與願違,滿生錢也沒借到,家也回不去,而且不小心還遭遇了牢獄之災。感情在磨難中昇華。細侯在等滿生的長長的歲月中,沒有放棄,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表現了細侯在對待愛情是堅定的,持久的。但終因富商對滿生的陷害,對細侯的欺騙,誆瞞,對其母以金錢的誘惑,細侯從了富商並生了一子。這種情況下的細侯從對愛的期盼一一愛的絕望。我想她的心,追求自我,追求愛情,尋找自尊的心已瞬間化為灰燼,鳥兒折了翅脖,等於死亡的逼盡。行屍走肉的活著。
天無絕人之路,滿生回來了,帶著滿腹的相思,牽掛回家了,細侯得知了整個事件的過程,她活了,由死屍般樣的人甦醒,愛又讓她的心跳動,但同時恨也如同魔鬼,她看到了孩子,一個不屬於她的愛的天使,孩子讓她想到了惡毒的富商,她殺了孩子,她只有殺了孩子才會尋找重新的愛,她是自私嗎?在當時的封建,黑暗的社會,她能怎麼辦!她是勇敢的,她在挑戰黑暗的勢力,不斷依靠自己的努力控訴社會的不公。
其實這故事裡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憤世疾俗,追求真理的一種願望!
回覆列表
細候殺子的故事之所以會引起人們關注,是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女性極端的社會生存境遇與心理狀態,其行為實踐與傳統儒家“仁孝文化”背離。細候殺子以追求情感自由,顛覆了華人以往對女性溫婉順從的整體社會要求及評價,結局異常血腥,因此飽受爭議。西方文學作品中時見有殺子的描述,如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美狄亞殺子,奧尼爾筆下的愛碧殺子,莫里森筆下的塞斯殺子…後世將其劃分為復仇,同情,救贖等各種殺子正規化,但依舊難以完整包容殺子者的心理狀態。對於女性殺子現象的解讀,西方心理學研究相對深刻,從殺子者的心理性格特徵來分析,基本能尋到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佛洛伊德將人的性格特徵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追求完美原則, 三者統一為完整的人格特徵。用來解讀細候殺子行為,大致也能得到一個合理解釋。在細候殺子這個短篇中,故事推進完全是按佛氏性格劃分進行,故事前後細候心理性格特徵變化非常明顯,最終的殺子行為是超我的性格特徵佔據了主導地位,對於愛情的完美追求超越了現實的世俗羈絆,殺子尋愛,驚世駭俗。愛情在女性精神世界所佔比重較大,甚至愛情是有些女性的全部。黑格爾曾有這樣的表述:“女性對把全部的精神生活及現實生活推進為愛情,在愛情中尋找到生命力,如果愛情遭遇不幸,其生命會向火焰一樣熄滅掉。”從整篇小說看,支援細候生存的是愛情,當愛情受到傷害,其精神的支柱被毀滅,生命的意義就不復存在,唯有保持愛情的完美與活力,生命才可能有意義。殺子行為是生命對愛情宣誓主權的一種極端表現,反映了細候對於生活最大的抗爭,也證明自身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清白。然而其行為違背傳統儒家世俗倫理觀,因此終難為世所容,即使如蒲松齡先生這種對人慾愛情有著充分認識理解的思想者,也無法超越其時代,對於細候殺子這一事件,用了“忍人”一次做評判。以悲劇進行生命教化,以達到“情理相合”,從而提高生命價值與尊貴是西方文化的傳統,這一點明顯超越其他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劇事件記述,只是更加有利於社會綱常倫理的固化,以達到社會穩態,這是一切故事的存在的意義,個人的悲劇在這個宏大目標面前,幾乎沒有存在意義與價值。悲劇是個人的事,秩序是所有人的事,社會整體的穩定是文化建設要關注的,個人異常心理只能作為驚悚事件作為茶餘房後的談資,其深層的意義完全可以忽略。對此缺乏足夠的研究與預判結果就是,在現實中此類的悲劇就可能再次發生,甚至無法避免,而民眾的心理文化教育及建設的缺失成為一種危險的現實,這是今天討論這篇小說的意義。這是一篇許多讀者難以接受反倫理小說,雖具爭議,但也最具審美意義。個人認為這篇故事如無作者最後狗尾式的評價,其審美效果可能會更好,對於國民心理文化的提高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