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明陽光啊

    這和孩子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我家寶寶有和你家寶寶相似的經歷,所以我願意來回答這個問題。

    1,在幼兒園裡比較乖的孩子,通常是願意聽老師的話,與同學相處融洽的。屬於人們常說的乖寶寶,這些孩子能夠適應集體生活,是很容易相處的孩子型別,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值得讚揚的好性格好表現。

    2,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乖,在家裡卻展示出種種不乖的表現呢?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兒園裡吃飯很好,在家裡卻不願意自己吃飯。有的在幼兒園裡愛清潔講衛生,在家裡卻拉里邋遢。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後來慢慢地我終於明白了。

    其實孩子在幼兒園裡表現好,表現乖,比如自己吃飯很快或者自己飯前便後洗手,實際上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讚揚,或者是同學們都這麼做,自己也隨大流,或者是為了表現出色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驕傲感,總之,孩子表現的很乖,其實都有其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而在家裡表現不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家庭裡的環境和氛圍較為寬鬆,孩子有些隨心所欲了。比如,在家裡吃飯就要大人餵了,或者懶得飯前便後洗手了。作為家長我覺得對孩子的行為首先要能夠理解,這是孩子較為放鬆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孩子和家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有時更會透過各種不乖的行為來與家長互動,獲得語言和行為上的溝通,這有時只是孩子與大人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難道孩子要坐下來乖乖找大人談心麼?還不是透過調皮的方式獲得大人關愛。

    家長們可以仔細想想,孩子不可能以不乖的表現在幼兒園老師那裡獲得同樣的愛的關注,所以孩子們就不會在幼兒園表現的不乖。

    3,對於孩子在家庭裡種種不乖的表現,總體來說,家長還是以理解為主,並結合孩子的實際年齡和情況進行管教。比如,如果家長們無法接受孩子不能很好的自己吃飯!那麼就應該以明確的方式約束孩子,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吃飯的行為。比如,只要下了餐桌就不能再回來吃飯了。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就不遵守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那麼家長還是應該嚴格要求。不洗手不能吃飯。便後不洗手的話不能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孩子在家不願整理自己弄得一塌糊塗的玩具,那麼家長就應該停止他的所有活動,直到他能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為止。

    總而言之,孩子在幼兒園裡乖,在家裡不乖,總體來說是好事,我支援家庭是相對寬鬆的氛圍,不是軍事化管理的部隊。但是,針對孩子具體的不乖的行為,要結合他/她目前的年齡進行適當的管教,畢竟過於寬鬆,毫無約束的家庭教育是必敗無疑的!

  • 2 # 莫曦

    小孩幼兒園裡過的是集體生活,班級裡的小朋友多,老師對他的關注度遠遠不及家裡人時時刻刻的關注。所以不同環境的影響,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首先要相信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他本就具有積極向上、向善、向好的本能,家長信任孩子,孩子自然能夠樹立好他能面對的諸多日常事務。家長必須要樹立信任孩子的意識,更何況這裡家長還提到,孩子在學校很乖,事實也證明,孩子是值得信任的。

    那麼家長會疑惑了:孩子現在在家表現出的狀態,我們不敢信任啊,怎麼辦?

    沒錯,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遠遠好於在家的表現。這確實很奇怪,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場景從學校換成了家庭,孩子卻判若兩人。那麼孩子在學校裡很乖,家長的意思是說,孩子在學校裡吃、喝、拉、撒、睡都好,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做作業。這樣看來,問題只能出在家庭和家長身上了。那麼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是孩子本身沒問題,只是學校和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的判斷標準不一致,所以採取的應對方式不一致。比方說,在校孩子愛吃飯的,在家就需要喂——不喂就不吃,事實是,學校老師在孩子不吃的時候,沒有選擇去喂,而是相信孩子,選擇了等待孩子自己動手。一開始,學校老師等待孩子的時間也許是15分鐘,到第13分鐘孩子耐不住了就自己吃了;而家長耐不住,等到第2分鐘就開始動手了,自然而然的孩子養成了習慣,就等著家長來餵了;

    第二是家長面對問題的方式需要調整。同樣以餵飯為例,等到第5分鐘,孩子還是沒有吃飯,另一部分家長的應對方式是做到了堅持不喂,但是採取了另一種錯誤的應對方式,一開始勸導:“寶寶,乖,吃飯長身體”,然後提要求“快吃!不吃不給買玩具”,再然後要求不行就罵,再不行就打。起初,孩子還在醞釀愉快進餐的情緒,結果還沒進入狀態就被打斷了,在這種場景下,孩子怎麼可能願意主動吃飯?

    上述關於餵飯的這兩種場景,核心都是因為父母沒做到“相信孩子”、沒有耐心、沒做到等待和忍耐導致的。“催上學”也可以套用到這個場景裡面來。

    所以我們說要相信孩子,多等一會,多忍一會,哪怕他一餐不吃,最後也還是會吃的,哪怕他不去學校,最後還是要去的,更何況,提問的家長也說了,孩子還是愛去學校的。

    其次,既然孩子在學校能做到很好,那麼家長在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向老師諮詢請教,比如說“孩子在家不愛吃飯,在學校就說吃得很香,老師有什麼妙招嗎?”“孩子很喜歡去學校,就是上學需要催,老師有什麼好方法?”老師更瞭解孩子,應該能夠提供很好的方法。

    總之,改變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樣的狀態,核心在於家長的學習和成長。希望家長從此拋棄功利和浮躁,積極參與家校合作共育,一起培養孩子成長。

    教育無處不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裡,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是教育自己,自我學習,提升能力,努力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響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巴黎女足逆轉羅德茲,王霜0球0助攻,為什麼還有球迷說她配得上全場最佳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