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好像把發生時間的前後順序問反了。齊國無人才可用的典故,主要指的是春秋首霸齊桓公時代,管仲死後齊國無人才可用。而鄒忌說琴諫齊王,則是戰國齊威王時代發生的事。中間相隔了三百多年。後世又如何能影響三百多年之前的事呢?至於齊國雖然最後不斷衰弱,終於為強秦所滅,但也並非無人才可用。
首先強調一下,這個齊威王他爹也叫齊桓公,不過不是管仲輔佐的那個春秋霸主呂小白,而是田氏代齊之後的一個國君田午(也就是扁鵲見蔡桓公里那位諱病忌醫的蔡桓公)。桓公死後,齊威王即位。這位威王是個文藝青年,不理朝政而只喜歡鼓琴,導致朝政日下、四敵進犯。鄒忌覺得這是一個能讓齊國和自己雙贏的機會,遂自稱鼓琴的高手朝見齊威王,先聊專業的彈琴指法來吸引齊王注意力,暗中把治國為君的道理融入琴藝之中來勸諫齊王。
而當齊王命他彈奏一曲的時候,他光動手指擺架勢而不彈琴,引得齊威王大怒。最後,才說:我是專業彈琴的,所以要研究指法琴藝;你是專業當王的,所以應該研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如果你光顧著彈琴,而丟失了為君的本分,不就像我光擺空架子而不彈琴一樣麼?
一語點醒夢中人,齊威王如夢覺醒,不僅自此開始真心治國理政,使齊國國力又蒸蒸日上,還拜鄒忌為相,實現了國家和個人的雙贏。
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春秋霸主呂小白)成就霸業,成為諸侯中第一個“武林盟主”。當管仲病重的時候,桓公讓他選個繼承人出來,管仲在病榻上把朝內外想了個遍都找不出來,當時的五位重臣公孫隰朋、王子成父、賓胥無、甯戚和鮑叔牙,都是各有長處,能獨當一面而掌控不了全域性。當桓公提出易牙(烹了自己的兒子只為讓齊王嚐鮮)、開方(父親過世都不回去奔喪的衛國公子)、豎刁(自宮以服侍齊王,可以算是東方不敗的祖師爺)這三個小人的時候,管仲明確表示他們三個連自身和親人都不在乎,怎麼會對君上真正忠心呢。
可惜齊桓公大江大海里闖蕩了一輩子,最後在小河溝裡翻了船,沒有聽從管仲臨死的忠言,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人,等到自己病重的時候,這三個人開始作亂,封閉宮門、假傳君命、活活把齊桓公給餓死了。之後各公子內鬥,為爭位而自相殘殺,導致桓公曝屍兩個月都沒有收殮,腐爛生蛆。而齊國也從此從霸主的實力一落千丈。
第一,是管仲死後無人可用的原因。我認為一是因為當時仍是春秋初年,齊國仍然奉行西周傳下來的世卿世祿制,貴族的子弟哪怕是豬頭也能身居高位,底層出身的即使再有才能也無進身之階,從而導致人才匱乏;二是管仲與齊桓公二人雖然是名君名相,但也不是完美無缺點的人,對於培養後繼人才方面都缺少遠見,所以管仲死後小人當道,所以桓公死後各公子只顧爭位不顧親爹。
第二,是鄒忌其人的風格。善於把握人主的心理,並且擅長採用類比、喻諷的方式來講述道理。語文課本里那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一個類似的故事。鄒忌本身挺帥,但還沒達到帥出天際的程度。當時有個真正帥到絕頂的人叫徐公。鄒忌先後問妻、問妾、問賓客,他和徐公誰帥,得到的答案都是——鄒忌帥。而當他真正看到徐公時,就發現自己沒有人家帥。再照照鏡子對比一下,唉呀媽呀,這一對比差得更遠了。於是悟出一個道理,他妻愛他、他妾怕他、賓客有求於他,所以不顧事實、只顧恭維他。他馬上進宮把這個道理和齊王說了,並且總結說:大王你的後宮裡都愛你、朝廷群臣都怕你、全國上下都有求於你,由此看來,你受的矇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恍然大悟,就下令說,全國上下誰能當我的面給我挑毛病的,大賞;給我上書挑毛病的,中賞;傳小道訊息挑毛病讓我聽見的,下賞。命令一下,衝上來挑刺的人數堪比黃金週的景點;幾個月後,只偶爾有人來逃刺了;過了一年,大家還想挑刺,但是已經挑不出毛病來了。齊國也因此而愈加強盛,四方來朝。
第三,是齊國最後的人才情況。先有田忌、孫臏聯手,馬陵一戰把魏國打到一蹶不振;後有田單力挽狂瀾,火牛陣救國家於危亡;中有齊國稷下學宮興旺發達,招致天下文人學士紛紛前來講學,包括孟子、荀子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在內,前後近百人,開創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不能說沒有人才。但是,從齊威王(愛彈琴),以及之後的齊宣王(愛聽吹竽,尤其是合奏,從而也給了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機會)、齊湣王(也愛聽竽,不過愛聽獨奏)等一系列齊王的性格來看,都多多少少有些喜歡享受、好大喜功。而後期出現的人才,也大多是齊華人,甚至是王族的人。對於其它各華人才的招攬程度,的確無法與三晉和秦楚相比。
這個問題好像把發生時間的前後順序問反了。齊國無人才可用的典故,主要指的是春秋首霸齊桓公時代,管仲死後齊國無人才可用。而鄒忌說琴諫齊王,則是戰國齊威王時代發生的事。中間相隔了三百多年。後世又如何能影響三百多年之前的事呢?至於齊國雖然最後不斷衰弱,終於為強秦所滅,但也並非無人才可用。
一、鄒忌說琴諫齊王的故事首先強調一下,這個齊威王他爹也叫齊桓公,不過不是管仲輔佐的那個春秋霸主呂小白,而是田氏代齊之後的一個國君田午(也就是扁鵲見蔡桓公里那位諱病忌醫的蔡桓公)。桓公死後,齊威王即位。這位威王是個文藝青年,不理朝政而只喜歡鼓琴,導致朝政日下、四敵進犯。鄒忌覺得這是一個能讓齊國和自己雙贏的機會,遂自稱鼓琴的高手朝見齊威王,先聊專業的彈琴指法來吸引齊王注意力,暗中把治國為君的道理融入琴藝之中來勸諫齊王。
鄒忌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語音。”鄒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而當齊王命他彈奏一曲的時候,他光動手指擺架勢而不彈琴,引得齊威王大怒。最後,才說:我是專業彈琴的,所以要研究指法琴藝;你是專業當王的,所以應該研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如果你光顧著彈琴,而丟失了為君的本分,不就像我光擺空架子而不彈琴一樣麼?
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一語點醒夢中人,齊威王如夢覺醒,不僅自此開始真心治國理政,使齊國國力又蒸蒸日上,還拜鄒忌為相,實現了國家和個人的雙贏。
二、管仲死後無人才(管仲病榻論相)的典故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春秋霸主呂小白)成就霸業,成為諸侯中第一個“武林盟主”。當管仲病重的時候,桓公讓他選個繼承人出來,管仲在病榻上把朝內外想了個遍都找不出來,當時的五位重臣公孫隰朋、王子成父、賓胥無、甯戚和鮑叔牙,都是各有長處,能獨當一面而掌控不了全域性。當桓公提出易牙(烹了自己的兒子只為讓齊王嚐鮮)、開方(父親過世都不回去奔喪的衛國公子)、豎刁(自宮以服侍齊王,可以算是東方不敗的祖師爺)這三個小人的時候,管仲明確表示他們三個連自身和親人都不在乎,怎麼會對君上真正忠心呢。
可惜齊桓公大江大海里闖蕩了一輩子,最後在小河溝裡翻了船,沒有聽從管仲臨死的忠言,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人,等到自己病重的時候,這三個人開始作亂,封閉宮門、假傳君命、活活把齊桓公給餓死了。之後各公子內鬥,為爭位而自相殘殺,導致桓公曝屍兩個月都沒有收殮,腐爛生蛆。而齊國也從此從霸主的實力一落千丈。
三、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再多說幾句第一,是管仲死後無人可用的原因。我認為一是因為當時仍是春秋初年,齊國仍然奉行西周傳下來的世卿世祿制,貴族的子弟哪怕是豬頭也能身居高位,底層出身的即使再有才能也無進身之階,從而導致人才匱乏;二是管仲與齊桓公二人雖然是名君名相,但也不是完美無缺點的人,對於培養後繼人才方面都缺少遠見,所以管仲死後小人當道,所以桓公死後各公子只顧爭位不顧親爹。
第二,是鄒忌其人的風格。善於把握人主的心理,並且擅長採用類比、喻諷的方式來講述道理。語文課本里那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一個類似的故事。鄒忌本身挺帥,但還沒達到帥出天際的程度。當時有個真正帥到絕頂的人叫徐公。鄒忌先後問妻、問妾、問賓客,他和徐公誰帥,得到的答案都是——鄒忌帥。而當他真正看到徐公時,就發現自己沒有人家帥。再照照鏡子對比一下,唉呀媽呀,這一對比差得更遠了。於是悟出一個道理,他妻愛他、他妾怕他、賓客有求於他,所以不顧事實、只顧恭維他。他馬上進宮把這個道理和齊王說了,並且總結說:大王你的後宮裡都愛你、朝廷群臣都怕你、全國上下都有求於你,由此看來,你受的矇蔽太嚴重了!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威王恍然大悟,就下令說,全國上下誰能當我的面給我挑毛病的,大賞;給我上書挑毛病的,中賞;傳小道訊息挑毛病讓我聽見的,下賞。命令一下,衝上來挑刺的人數堪比黃金週的景點;幾個月後,只偶爾有人來逃刺了;過了一年,大家還想挑刺,但是已經挑不出毛病來了。齊國也因此而愈加強盛,四方來朝。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第三,是齊國最後的人才情況。先有田忌、孫臏聯手,馬陵一戰把魏國打到一蹶不振;後有田單力挽狂瀾,火牛陣救國家於危亡;中有齊國稷下學宮興旺發達,招致天下文人學士紛紛前來講學,包括孟子、荀子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在內,前後近百人,開創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不能說沒有人才。但是,從齊威王(愛彈琴),以及之後的齊宣王(愛聽吹竽,尤其是合奏,從而也給了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機會)、齊湣王(也愛聽竽,不過愛聽獨奏)等一系列齊王的性格來看,都多多少少有些喜歡享受、好大喜功。而後期出現的人才,也大多是齊華人,甚至是王族的人。對於其它各華人才的招攬程度,的確無法與三晉和秦楚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