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家一級聊天師李素均
-
2 # 一路陽光365
這三個背後哲理差不多,凸顯中國古代哲理思想,大是極致,深沉的意思。好的食物烹而不調,極致的音樂和美感,不語不言。其實讓我們不拘泥於現有的特定的形式和框架束縛,不被他人和外物影響。自己思考,自己體悟。找尋最初最本質的精神和內在美。
-
3 # 言者青青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三大”意思。
大羹不和。來自《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講述了烹調之道。意思是:只烹不調、原汁原味,突出本味,有意識地在一些羹中不放調味。
大美無言
大言希聲。來自《道德經》:“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老子提出的一種美學觀念。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的是“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
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哲學觀點。這些這些哲學觀點很值得我們去回味,借鑑,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大羹不和,雖然講的是祭祀時的“大羹不和”,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著人為的行為,說三道四,新增無須有的“調料”,引起社會亂象,其實,“大美無言”不需議論,自然美就是最美,人要追求自然美,這是人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包容萬物的境界,成就恆達流芳百世。
總之,以上哲學觀點對於指導我們當今的社會與人生,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做任何事要順其自然,不能強求,要低調做人,認真做事。理想都是美好的,無需刻意去唱高調,瞎議論,走捷徑,無度干擾美好理想的實現。
-
4 # 山會長
大羹不和,大美無言,大言希聲。都有一定的道理,說的是一種哲學思想,本原或極致的東西都是簡單的,真理都是樸素的。
“大羹不和”,出自《禮記·樂記》:“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意思是,不調和五味的肉汁羹。喻指好的肉汁是不調和五味的,即原汁原味。
“大美無言”, 出自《莊子·知北遊》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意思是,偉大的美不需要言語來宣揚,或者是大的美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大言希聲”, 出自《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這是由老子提出的古代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
這些古話,闡明的是一種哲理,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
首先,大羹、大美、大言,都是指好的東西,或者是正確的東西,真理。這些好的東西都是愈發簡單明瞭的,不張揚,潛在,並樸素簡潔。譬如高手往往隱藏在民間,越有成就的人,越低調、不張揚。
第二,做人做事都不能太過,要有一個度,要適宜、合理、有道理。不能大和、大言、大聲。即使自己掌握了真理,也不必高調宣揚。金子總會發光,沒有伯樂千里馬照樣是好馬。
總之,大羹不和,大美無言,大言希聲,是有道理的,不過,要實踐這些道理,卻是不容易的,需要好的修煉、修為和修行。
-
5 # 水煮周易
一、出處和它們的含義
大羹不和,出自《禮記》《禮器》。此章講先王制禮的原因、原則。並分類講禮以大、高、多、少、文飾等為美。大羹不和,出自以“素”為美一段。其原文說:
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冪,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大羹不和,是說,用作祭祀的最上等的羹湯,是不需要新增任何調味品的。即保持和體現材質最好的原汁原味。
大美無言,出自《莊子》《外篇》《知北遊》,其原文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天在有大美而不言,是說天地演化化育萬物的大道,有無限的美德,可它卻不用語言來描述,而是用用大道自然來表現。
大言希聲,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希,在《老子》第十四章中說,聽之不聞名曰希。意思說是,它明明是一種聲音,確實就在那裡存在著,可是故意聽它卻又聽不到,這就叫“希”。
大言希聲,一是可以理解為最響亮的聲音,聽起來(給人感覺)卻是最微弱的;二是最重要的言論,卻並沒有高大響亮的聲音。
二.個人看法大羹不和,行天地之道,敬天法祖,盡人倫之禮,延續傳統之風,似乎也應該有一些儀式,而以素樸簡單為原則制禮,這應該是一種先進思想。所以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數,不可以不加以審察。禮有種種不同,該減少的不能增加,該增加的也不能減少。
不過,就禮器這一章所說的素樸本身而言,其實也並不排除其中的另類奢華、甚至是最高的奢華,如其中講到祭天時天子所穿的大裘不能讓它露出來(至敬無文),在父親族輩的面前不須裝模作樣,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但可可不用大圭呢,作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調料,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頭來做等等。如果追求素樸,是不是還可以節省呢,甚至還可以更加真誠,比如既然天子穿的裘不能露出來,還穿著它幹什麼呢?裘衣尚不可露,為什麼還要殺生而煮最上等的肉羹呢?
當禮僅僅作為一種表演,那行禮只能表現虛偽,祖宗神靈都不會原諒。
大美無言,是的。最大的美,人們往往視而不見,視之為平常,恰恰是這種平常表現了常道,表現出規律和自然。一個品行惡劣的人,做一點好事,可能馬上就會受到好評;而有的人一輩子做好人,卻被視為窩囊。人的勢利和世態炎涼會矇蔽人的雙眼,甚至會消磨人的良心。反過來,有些假惡醜卻能披上美麗的皮飾,把自己打扮成最美麗的人材招搖於世,而竟然會有一些的趨之若鶩。當那一層假的新衣被揭穿時,留給世人的只是傷害。審美也是一件審慎的難事啊。
“大言希聲”和“大羹不和”,“大美無言”,一樣都有一種辯證法。有時眼見並不實,未見並不為虛,耳聽並不為聞,如何排除資訊中的虛偽因素,獲取真知,確實考驗智慧。
回覆列表
“大羹不和”一詞的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大羹”即“太羹”,是祭祀時不加五味的肉湯。按照周禮,祭祀時以食物的原汁原味為美。因此,古人非常崇尚像“大羹”之味一樣的無味之味。
“不和”即不調合五味。 “大羹不和”就是說:只烹不調、突出本味,即為了吃到食物的本味,有意識地在一些羹中不放調味。烹調之道,大羹不和也。不添油加醋.“原汁原昧”地再現生活。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不言語,它只是美麗著。一個人能否沐浴在天地萬物中,感受到美無處不在,關乎於內心。
我們能欣賞一朵花的美麗,這本身就是幾百萬年人類進化的產物。別的動物,也有眼,甚至比人的還要銳利,譬如鷹;但是,它這銳利是為了看清楚它的獵物,而不是為了欣賞一朵花的美麗。
一個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會體會許多生命的道理,觀察一朵花的綻放,對生命的誕生寄予祝福;花開時刻,他懂得珍惜;花落凋謝,他領悟這是生命的必然。豁達的心態在生命裡產生了智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靜水流深”的心靈才能真正看見。
高山不語,自是巍峨;藍天不語,自是廣博;雁過長空,影沉寒冰……歲月山河的美,禪中有深意,靜中有乾坤。
山水有魂,草木有韻,天地有大美。靜水流深,智者無言,心中有日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勤奮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疑而將信;下士聽了道,反加以譏笑——不被他們笑,不成其為道。
古話說得好:光明的道好像闇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強的德好像懦弱,充實的德好像空虛;最潔白的好像汙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 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